還記得我去年在專頁上發佈了一個小野洋子和藍儂於1972年與 Chuck Berry 現場演出時「鬼叫」的影片,許多人對於洋子都是抱持偏向負面的看法,稱她是披頭四解散的元凶,是仰賴藍儂名氣的騙子,但在此我來想來談談小野洋子的音樂作品,為什麼我們應該給她的創作第一次、甚至是第二、第三次機會。
其實在遇到藍儂之前,小野洋子本身就已是頗有聲望的藝術家。她積極參與了60年代興起的激浪派運動(Fluxus),在著名作品《切片》(Cut Piece)中邀請觀眾依序上台剪下她衣服的一部分,此概念往後被無數藝術家重新創作;另外1964年的《葡萄柚》也是推動藝術發展的重要著作,內容是一系列參考指令,讀者可以根據這些指令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作品,而藍儂正是在藝術展上被洋子的先鋒概念深深感動。
現在來談論到音樂,雖然洋子是在遇到藍儂後才正式踏入音樂創作的聖堂,不過以她涉足各式藝術媒介的速度來看,其先鋒反叛態度轉向音樂只是時間問題。當人們被問到對小野洋子音樂的看法時,通常會先皺眉,然後說她的音樂只是一陣詭異尖叫,而大多數有這樣想法的人也跟我一樣,其實從未真正坐下來,認真聆聽過小野洋子眾多的音樂作品。
《 Unfinished Music No. 2: Life with the Lions 》
《未完成的音樂》一系列是洋子首次踏入音樂界的標誌,是她與藍儂試圖紀錄生活的一種藝術嘗試。受《葡萄柚》啟發,他們想像這些聲音並不是刻印在黑膠唱片的凹槽中,而是讓聽眾在心中構想:
「我們只是像孩子一樣,隨著心情表達自己。我們想說的是,創造你自己的音樂,這就是《未完成的音樂》。」
特別選擇《 Vol.2 》是因為我非常喜歡〈 No Bed for Beatle John 〉一曲,洋子朗讀各種報紙上關於約翰·藍儂的文章,並把它們以溫柔嗓音即興哼成歌曲,代表兩位藝術家充滿愛的片刻;然而下一曲〈 Baby’s Heartbeat 〉則真實紀錄洋子流產胎兒的心跳聲,我可以說這是音樂歷史上最令人感到不適和坐立難安的藝術表達。
《 Yoko Ono/Plastic Ono Band 》
這張專輯與藍儂的《 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 》相輔相成,由於封面幾乎完全一樣,常常有樂迷因此誤打誤撞進入這張先鋒搖滾專輯,她在其中混合了歌舞伎的日式演唱技巧和搖滾演唱風格,以及受到原始吶喊療法之影響,於是從這時開始鞏固了洋子作為「鬼叫歌手」的形象,一個聆聽建議是將洋子的聲音視為某種獨創樂器來欣賞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
《 Feeling the Space 》
洋子在懷孕生下尚恩·藍儂,進入活動休止期前的最後個人專輯,展現了她最為聽眾友善的一面,其中帶有明顯的女性主義傾向,聚焦於70年代各種困擾和影響女性的議題,出於諷刺而在專輯的內頁模仿成人廣告格式,列出男性樂團成員的電話號碼、出生日期等資訊。與人們腦海中鬼叫野人的印象截然相反,洋子在此的歌聲是如此細膩優雅令人動如。
《 Season of Glass 》
這張專輯在藍儂離世不到六個月後發行,封面則是藍儂在被槍殺當天佩戴的眼鏡,旁邊擺放著一個半滿(或半空)的水杯,背景是中央公園,起初發行時引起不小爭議,洋子表示:
「公司打電話給我說唱片行不會進貨這張專輯,除非我更換封面。我不理解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全身是血的人,走進滿是人的客廳,告訴大家我的丈夫已經去世,他的遺體被帶走,而這副眼鏡是我唯一能夠保存下來的東西——而人們看著我,說展示這副眼鏡給他們看是不合適的。我說:『我不會更換封面,這就是約翰現在的樣子』。」
《 It's Alright (I See Rainbows) 》
這張專輯延續了前作藍儂離世的主題,洋子逐漸學會如何與悲傷共處,向藍儂說出最後的告別話語,她必須向前看,學會如何在失去摯愛的世界下生活。歌曲〈 It’s Alright 〉,提醒自己總有一天會再次回歸正軌,回到《 Double Fantasy 》中感受到的無限幸福,無論這時期有多艱難,更好的明天總會到來。
這篇文章只是洋子漫長生涯中微不足道的介紹,曾經我也以嘲笑她的音樂和歌聲為樂,直到累積的聆聽資料庫越來越多,以及意識到她身為藝術家、音樂家、女性以及一般人應獲得的尊重。希望當您讀完這一篇文章,可以隨意選一張小野洋子的專輯來聆聽,或是去了解她的藝術作品,也許有機會能改變對她的看法。
「願感受不到愛的你時刻受到祝福/
無論如何,向生活敞開心扉/
假以時日,你會發現愛在心中。」
— 小野洋子〈 Revelations 〉
【寫作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