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鼓樓裡有一顆日本時代的獨木大鼓,每年除夕夜正子時,會由執法師父鳴鐘108下、擂鼓一通,象徵除去108個煩惱,開啟新的一年。雖然擊鼓鳴鐘,為民眾祈福之事已行之有年,但卻少有人知道,龍山寺鼓樓上的獨木大鼓,其實有段曲折來歷。
這個故事要從日治時期說起。龍山寺所收藏的獨木大鼓,是1940年左右,為紀念「日本皇紀兩千六百年」,由當時的臺灣技術協會發起製作,奉獻給臺灣神社的。
臺灣神社是哪裡呢?位在劍潭山山麓的圓山大飯店,前身就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神社」。
落成於1901年的臺灣神社,最初是為了奉祀在臺灣染病過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臺灣當時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主導興建,神社總面積約5公頃左右,包含了狛犬、鳥居、石燈籠、社務所、手水舍、拜殿、本殿等,由下而上分成三階梯的形式,本殿位在最高處的位置,是當時日本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日治時期所建神社當中,被稱作「臺灣總鎮守」位階最高的官幣大社。
戰後,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地位,將日本殖民時代威權象徵的神社、紀念碑、銅像等悉數拆毀,歷史文物散落各地,例如當年神社入山口的銅牛,被移到台灣博物館前,一對石刻狛犬流浪到劍潭公園門口,表參道上的石燈籠,多數被三峽清水祖師廟買去,不過,有兩顆「獨木大鼓」卻不翼而飛...
多年之後,臺灣神社的獨木大鼓,一顆後來在龍山寺被找到,而另一顆在因緣際會下,出現在新莊「响仁和」。响仁和與獨木大鼓相遇的故事,請見【這一篇】
獨木大鼓有何特殊之處?又為何會失蹤呢?
首先是獨木大鼓的製作,在於它所選用的木材、製程都跟一般的鼓不一樣。一般的鼓是以多片木板箍紮成筒狀的方式製成,而這顆鼓則是一體成型,選用整棵樹幹去挖空木心,雕製做成鼓身,因此稱之為「獨木大鼓」,屬於較罕見的工法,也是祭祀鼓器中較莊嚴隆重的作法。
根據1941年11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由技術官僚與技術會社所組成的「臺灣技術協會」在當年8月,於東勢郡雪山坑大安溪附近,發現了一棵古老的櫸木,當時就宣稱要製作「日本一」的大太鼓,奉獻給台灣神社。
這棵巨木目測直徑6~8尺,年輪中心部分呈現空洞狀態,光是找人砍筏這棵巨木就花了三千圓。取材之後還得先浸到池子裡去除油質、然後靜置一年,使其水分自然風乾,待初步乾燥後,匠師才依所需尺寸將木材修整出需要的外型來進行製作,相當耗時費日。
當時這顆鼓是委託東京某製鼓商製造,但因木材狀況不佳,製作上出了些問題,導致拖延了一兩年才進獻給臺灣神社,所以實際進獻時間是1942年,而非鼓內刻的皇紀二千六百年(西元1940)。
戰後,1946年政府將臺灣神社交由教育處接管,規劃為「台北民眾教育館」,但是1948年教育館停辦,1949年神社轉型為圓山招待所,神社的文物便陸續移交給臺博館,包含:大鼓 1件、銅獅子 1件、大小砲彈 6件、廢炸彈 1件、銅牛2件等共 11件,成為館藏文物。不過,因歷史久遠、人事更迭,臺博館在清點文物時,突然發現找不到這顆大鼓,成為「有號無物」下落不明的待查文物。
眼看就要變成歷史懸案時,大鼓居然出現在龍山寺!
原來,早在1960年,獨木大鼓曾出借給龍山寺,並留有借據,這張借據上面寫著「茲借到 台灣省立博物館獨木大鼓壹架(高五尺貳寸、寬四尺四吋)此據」上面蓋了龍山寺的大印以及龍山寺管理委員會黃玉對的印章。借據中標示的獨木大鼓尺寸,正好與台博館登錄的大小吻合。
2003年台博館派人到龍山寺會勘,確定這顆鼓就是臺灣神社的大鼓,打算向龍山寺討回大鼓,卻遭到拒絕。因事隔四十多年,當時簽字據的龍山寺主委黃玉對已過世多年,寺內又無人知曉此事,且依法已過了追溯期,因此成了無頭公案不了了之。
由於臺灣神社在臺灣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顆鼓的歸屬,在3年後又再度受到關注。2009年法官將大鼓判給龍山寺,成為龍山寺的藏品與精神象徵。
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其實在龍山寺向台博館商借獨木大鼓之前,也有其他寺廟對這顆鼓感到興趣。
1955年5月2日,臺博館收到來自中和圓通寺住持林釋妙清法師的來信,信中寫道:「大鼓原係圓山日本神社舊物」,對臺博「無甚用途」,可否「贈與」圓通寺?
後來臺博館請示教育廳,說明因大鼓體積龐大,陳列收藏都不方便,而且沒有歷史價值,是否就送給圓通寺?不過上級機關沒有簽字同意,只表示應妥予收藏。
為何圓通寺、龍山寺對這顆鼓的脈絡會這麼清楚,跑來找臺博索贈或借用呢?
時間再度拉回1907年,每年10月28日這一天是臺灣神社的例行祭典,這個祭典除了有大典儀式之外,從前一日下午2點開始,就開始高放煙火,日本人的餘興表演,能狂言、劍擊、柔道、演舞、力士角力等直至深夜,燈火通明,徹夜笙歌。
28日當天,在敕使街道周邊區域,也有由艋舺、大稻埕、士林等地居民準備的餘興節目。根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0月27日報導的臺灣神社例祭祭典及餘興狀況,明治橋上游繫有三四十艘水上小船,鋪板於上,有藝伎吹歌。
藝閣兩檯、隨行隊伍約四百人,先在「龍山寺」集合,沿路行經新店街、直興街、草店尾街、 祖師廟前街、新起街、到西門,以及文武街至體育俱樂部到東門,再依循敕使街道參拜臺灣神社。行經大龍峒、大稻埕、河溝頭,將軍廟、竹尾街、頂新街,最後再到龍山寺解散。當日沿途列隊、花車、音樂隊、獅陣,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也就是說,臺灣神社例祭期間的繞行參拜、周邊區域的各種餘興表演,是艋舺、大稻埕、大龍峒、士林等地居民共同的生活經驗與記憶。
而艋舺仕紳對響應官方政策,送往迎來,也頗為積極與配合;龍山寺會在元旦敲鐘擂鼓、艋舺各戶豎旗、門楣懸掛吉繩、穿新衣,奉迎新年。這敲鐘擂鼓的習俗,就從日本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
這也就是為何民間廟宇包含圓通寺、龍山寺會對這顆鼓如此熟悉的原因。
然而,這顆獨木大鼓就此塵埃落定,常駐在龍山寺了嗎?並沒有。
臺博館在2021年進行藏品狀況與保存環境巡視時發現,龍山寺的獨木大鼓鼓身紅漆表面有多處局部起甲甚至剝落,金屬配件氧化鏽蝕;另因大鼓長年收置於半戶外的鼓樓,隨著氣候變化溫濕度起伏大,已有劣化情況,必須取出進行維修保養。
這顆在龍山寺服務62年的大鼓,最終還是決定要在修復之後,歸還給國立台灣博物館。
2022年農曆919觀音出家日,上午11點的紀念典禮中,有許多信眾都來到龍山寺,一起聆聽自清代留存至今的銅鐘,以及日本時代的神社大鼓,最後一次一同在龍山寺響起,見證一段殊勝因緣,也代表一個時代故事的圓滿結束。
獨木大鼓的鼓聲,自此成為絕響。
獨木大鼓歸還之後,龍山寺於2023年10月迎來由新莊响仁和製鼓場新製的蓮花銅飾大鼓,自2023年的除夕開始,繼續陪伴民眾度過每一年歲末迎新的時刻。
至於龍山寺當年為何要向台博館商借獨木大鼓呢?
其實龍山寺原本就有一顆大佛鼓,懸吊在鼓樓已有百年歷史,這顆鼓因年份久遠,疏於保養,久了逐漸出現裂口損壞,不堪使用,佛鼓於1960年退役之後,便向臺博館借了臺灣神社的獨木大鼓。目前這顆百年佛鼓正在龍山文創基地B2展出中喔!百年佛鼓的故事,歡迎追蹤【這一篇】
◎感謝台北市艋舺龍山寺
1.龍山寺鳴響62年 臺博館藏獨木大鼓返家 修復後再出發
2.文化部典藏網 獨木大鼓
3.台灣神社大鼓戰後初期臺灣神社大鼓入館、 借出始末/張安琪(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
4.《臺灣神社獨木大鼓研究報告》/黃士娟、林承緯等(國立臺灣博物館,2008)
5.《艋舺龍山寺季刊》21期〈木鼓悠揚響龍山―串起兩個時代的獨木大鼓〉/林家鵬,2013
6.佐榮寫真館〈神轎出現在你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