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作品總能引導觀眾更關注生活裡的細膩與浪漫,或許這正因為他本人深受向田邦子作品的影響。
《宛如阿修羅》原著劇作家向田邦子,一生未婚未育,她的創作題材中,「家庭」與女性情感始終是必不可少的主題。
她筆下的家庭往往以父親為核心角色,即便這位父親沉默寡言,甚至不忠出軌,但仍能在關鍵時刻,以一句話或一個小小的舉動安慰並支持女兒們。
她擅長描寫細微的日常,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卻成為形塑角色與推動故事不可或缺的細節。也許正因如此,是枝裕和才會對她的作品如此著迷——而這,也正是我深受《宛如阿修羅》吸引的原因之一(我截了一堆洗衣服、切菜買菜的日常劇照😆)
向田邦子或許更被台灣人熟知的一件事是,她在1981年因隨筆取材至台灣旅行,在從出發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高雄的遠東航空班機因空難而喪生...日本家喻戶曉的劇作家,也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離開人生舞台。
她過世二十年後,親妹妹向田和子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了許多她生前所寫下的書信。仔細閱讀後才驚訝地發現是一封封情書。
原來向田邦子雖然終生未婚,卻有一位秘密情人——N先生。然而,N先生卻是有家室的男子。我想這某程度也說明了為什麼她的作品裡並不特別批判遊走於倫理邊緣的情慾,她選擇包容身而為人的軟弱與自私,因她了解人並不完美。
她一生創作無數,但《宛如阿修羅》無疑是最廣為流傳的一部作品,也因此屢次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與影集,始終深受觀眾喜愛。
嚴格來說,《宛如阿修羅》並非一個情節緊湊或高潮迭起的故事。
透過四姊妹發現父親外遇的事件,藉由性格與經歷各異的四位女性,表現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與反應。
她並沒有對父親的外遇一面倒的批判,巧妙地編寫大姊綱子與餐廳老闆的不倫戀,引導觀眾思考:流動的情感與愛慾真能以倫理約束嗎?而被倫理規範的親密關係,是真正的親密嗎?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呢?
二姊卷子的角色,則成為最像母親的存在。她懷疑丈夫外遇,但最終選擇如母親一般隱忍不發。但她卻能理解包容大姊的選擇。
三姊瀧子象徵著新時代的知性女子,自主受高等教育、重視自我權利。然而,她對親密關係的敏感與嚴肅,讓她成為四姊妹中最謹慎、也是最害怕受傷的人。她也是最不能接受父親外遇的那一個,即便如此她並未對父親惡言相向。
至於四妹咲子,則是最灑脫且有力量的角色。她雖然年紀最小,但因為追求者眾多,對男女情感間的微妙互動有不同的理解,敢愛敢恨,勇於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她與父母關係都很好,她主張父母的關係是孩子不能干涉的。
面對外遇的父親,即使女兒們為母親感到心疼,卻仍然放不下對父親的牽掛。這位父親即使背叛婚姻,他真的就全然是個糟糕的丈夫跟爸爸嗎?
與媽媽之間就真的完全沒有愛只剩下責任嗎?然而若是有愛他又如何會不忠呢?
是枝裕和延續了向田邦子的創作精神,以平等且真摯的視角呈現每位角色的情感流動,讓觀眾看見角色的多面性。這四姊妹及其他男性角色,都象徵著社會中的不同聲音與觀點,各有矛盾,卻又微妙地相互包容。
即便歷經情感的波瀾,這些角色最終仍能回歸日常,這種平靜讓我不禁感悟,這就是「禪」——人生中經歷的波折,在漫長卻短暫的一生裡終究只是調味品。最重要的,或許正是珍惜手中的一切,並選擇過好每一個當下🍵
#宛如阿修羅 #是枝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