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古人非常重視,流傳上千年。諡號大概開始於周朝,到清朝末年廢除,今天諡號完全消失。今人或許根本不知道諡號,或許不重視諡號。不過,諡號畢竟算是國學常識,還是可以談一下。
古代大官死後,皇帝會賜給諡號。要看這位大官的事跡、功過、品德,皇帝才會給相應的諡號。文官有文官諡號,武官有武官諡號。
一般認為,文官最好的諡號是“文正“。像范仲淹、曾國藩諡號都是”文正“,廣為人知。甚至曾國藩的文集,叫做曾文正公全集。今天我看書,看到司馬光諡號也是”文正“,以前我沒注意司馬光的諡號。
宋代文官那麽多,諡號“文正”的只有9位。明代只有4位,清代只有8個,諡號“文正”的官員真是少。難怪1516年,明代名臣李東陽臨死前,知道皇帝將賜給他“文正”諡號,竟然喜極而泣。
一般說來,文官最好諡號是“文正”,其次是“文忠,第三是”文襄“。
有沒有比“文正”更好的諡號?有的。那就是單字“文”諡號(清代文官最高諡號是“文正”),從西漢到宋代,約1500年間,只有5位大臣諡號是單字“文”,實在太稀罕了。(也有人反對“文”是更好的諡號,認為“文正”是最好的諡號)。
這5位大臣是:韓愈、白居易、楊億、王安石、朱熹。楊億是北宋大臣, 好寫詩,善西崑體,學李商隱。其他4位,無人不知。這5人,分別被稱為韓文公、白文公、楊文公、王文公、朱文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文官諡號,唐、宋以前,單字“文”諡號最高。宋以後,文官諡號以“文正”為最高。所以,諡號“文”最高,還是“文正”最高,還是有爭議的。
什麼是“文”?《逸周書.謚法解》:「道德博厚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又宋朝蘇洵《謚法》:施而中理曰文、經緯天地曰文、敏而好學曰文、修徳來遠曰文、忠信接禮曰文、道徳博聞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關於“文”,有不同的說法。
皇帝諡號有“文”字的,都是明君。
補記:關於諡號,還有很多問題。本文只是簡單談一下諡號,不是深入研究的專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