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正偉大的地方,當然是他在思想、學術、平民教育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孔子說仁,提倡仁。但是,為何要說仁、提倡仁呢?在仁的後面,是否有龐大的理論基礎、思想體系?仁可能只是結論。
仁是否來自天道?是否就是“道”?仁的後面,是否有複雜的推理過程?一個簡單的仁字,可能有很深入難解的形而上的問題。
什麼是仁?韓愈說:“博愛之謂仁。”,也有道理。但簡單說,仁就是二人。
第一個人,肯定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不是無常,不是無我。
第二個人,是人和人之間的最合理關係。人要關懷、同情、幫助另一個人,而不是打擊、陷害、迫害另一個人。
為什麼要愛人?愛來自慈悲、同理、悲憫。我是如此艱難的在人間掙扎受苦,別人也是一樣。
孔子之後的幾千年來,物質方面完全不同,但精神、心靈方面並沒有改變。
我們和古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有七情六慾,有痛苦歡樂,都想追尋人生的意義。
所以,孔子的思想,一樣適用於今天。從仁出發,推己及人,解決人生的問題。
只可惜儒門淡薄,收拾不住。能認同孔子,相信儒家的人,少了。
仁是天,踐仁知天。
儒學就是仁學。
仁是淵源自天,仁和天是一樣的,仁道就是天道。
內聖外王是仁道的具體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包括在其中。
天人合一,即是仁道和天道的結合,仁道做到極致,人能完全弘揚仁道,就是天人合一。
孔子的思想,還是比較適合中華民族。如果傳統思想不要了,想把外國思想取代傳統思想,困難重重。
從表面上看,儒家人物是知其不可為而爲之,都是悲劇人物,都失敗,沒有成功。孔孟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完全實施,可是孔孟的仁義思想、王道、仁政、重視百姓......卻流傳兩千多年,深深的影響中華文化。而那些霸主、君王將相,卻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沒什麼影響。從這角度看,儒家及儒家思想是成功的。
但是,今天是21世紀,工業4.0或第三波、AI的時代,社會有巨大變化,和孔孟時代不同。在物質方面,也有很大差異。儒家思想、儒家原則,可以不變,而一些主張、作爲,要隨時代調整,適合現在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