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的朋友阿誠忽然給我打電話,語氣神秘地問我:「你說,滿周歲的小孩要送什麼禮物比較好?」
我愣了一下,回答說:「小孩?周歲?你有親戚生孩子了?」
他說:「是啊,可問題是他們家偏愛名牌,我送點便宜的感覺沒誠意,送太貴的又覺得划不來。再說,滿周歲的小孩能記得我送了什麼嗎?」說完,我們兩個對著電話沉默了幾秒,仿佛在為這位小朋友的周歲禮默哀。
後來,他和他老婆一起挑了一套 Burberry 的童裝,外加幾個高檔的小配件。阿誠說:「至少這樣他們一家會覺得有面子。至於那孩子嘛,他看不懂牌子,但等他長大了,應該能感受到我當年的用心。」
我掛掉電話,坐在沙發上思考:人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在意「送禮」這件事呢?
其實,送禮是個挺有壓力的活兒。生日、滿月、結婚、喬遷……人類能找到各種理由互相送禮。而每當這種時刻到來,我們都得像參加考試一樣,猜對方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更麻煩的是,有時候對方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你就更不知道怎麼辦了。
有一次,我在Netflix的電影金孫爆富攻略裡聽到一句話,荒誕又扎心:「女兒繼承癌症,兒子繼承遺產。」故事裡,媽媽的三個孩子,老大最優秀,從小就得到最多資源;女兒最懂事,得到了一句真心話;小兒子最沒用,於是媽媽最後把房子給了他。旁觀者覺得不公平,但這位媽媽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愛每個孩子。
故事的最後,最令人動容的不是那套房子歸了誰,而是那位最調皮、玩世不恭的金孫,兌現了自己小時候的承諾,為奶奶買了一間更大的房子。他終於從一個只會胡鬧的孩子,長成了一個願意付出的大人。
這部劇讓我想起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在「給禮物」,其實更像在回答一個更大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就像那位媽媽,她的「禮物」並不完美,但她的用心,卻讓每個孩子最終明白了她的愛。
禮物這東西,從來不在於多貴重,而在於它能否觸碰到對方的心。如果禮物是一種情感的延續,那些昂貴的、無法承受的「禮物」,更像是一種負擔。你要是送我一頭大象,我只會苦惱該去哪租個草原,而不是感激你的好意。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最初:
我們真正想要的禮物到底是什麼?
也許,是媽媽給女兒的一句貼心話,是朋友一次不帶目的的幫助,是奶奶在吃完你做的麵後說的「好吃」。這些瞬間,不貴重、不包裝,卻是人生裡最好的禮物。
阿誠後來問我:「你說,當那個小孩長大後,會記得我送的這件 Burberry 嗎?」
我說:「他可能不會記得,但你至少滿足了他爸媽的虛榮心。這也是一種禮物啊,送的是平衡感。」我們笑了笑,然後各自掛掉電話,像放下了某種無形的壓力。
生活裡,最好的禮物,不是價格標籤上的零有多長,而是它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真的在意他,懂他。所以,下次再有人問你想要什麼禮物時,記得仔細想想。因為你答的不僅是一份禮物,而是你對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