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給鶴!
我是威爾,來自熱情的南台灣
是一位『商科出生工科底』因緣際會認識保險的理性業務
後來因實際理賠事故感受到保險價值,並努力傳遞保險價值的小小業務經理
很多人會擔心發生因為意外或生病事故
導致身體機能大不如前會需要他人照顧的風險
因為深知這樣的狀況一但發生,伴隨而來的將會是無止境的開銷
所以擁有風險意識的人都會為自己規劃長期風險的保單
而這樣類型的保單有兩大項目『長照險』、『失能險』
這也是前幾年在保險業界話題不斷地兩大險種
揪竟兩個險種各自差異為何又是基於什麼基礎來認定理賠,未來又該聚焦在什麼樣的險種上呢?
不懂當學習,懂了當複習
首先,不管是長照險還是失能險
其實給付的內容撇除小項目外通常可以分為兩筆錢
1.發生給
當發生了長照或失能狀態時,一次啟動理賠將一大筆理賠金打到我們的帳戶
這筆錢並不像醫療險一樣,非得要真的實際治療才可以使用或請領
而是可以根據每位當事人實際狀況自行運用不受干擾
可謂是使用彈性十足並保有尊嚴的一項給付
想想看,已經年老或時日不多時,擁有不選擇插管苟活痛苦治療的底氣
而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這筆錢做自己喜歡的事,何嘗不是人生最後的尊嚴展現呢
2.持續給
第二筆給付通常在於事故狀況相對嚴重時啟動
持續性地以年/月的方式定期的給予,讓當事人可以有長期性的現金流來cover開銷
畢竟一次性給付再怎麼高終究有花完的一天,但若有持續性的金流近來的確讓人放心不少
而這筆給付又因為險種的不同,延伸出許多不同的給付樣態
舉凡症狀是否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或馬上就給付
還有認定給付條件,是否需要一段時間後重新複驗才持續給
又或者是保證給付,不論當事人是否存活都會持續給好給滿一定數額保單才終止
上述舉例的這些內容都是導致兩張險種在過去一直是充滿不同見解的商品
也造成客戶霧煞煞不曉得哪個適合自己應該怎麼買
但在了解應該規劃何者或者是在未來檢視保單時該不該留下舊單之前
我想,也先讓筆者為大家解說一下兩者之間在於理賠認定基礎的最大差異吧!
首先是長照險採取的是『生理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兩項標準為認定方式
其中生理功能障礙的參考標準是『巴氏量表』項目其中6項有3項無法自主或需他人協助
認知障礙則是需符合『國際疾病國際疾病傷害分類標準(ICD-10)所列項目且依臨床失智量表(CDR)評估達中度(含)以上』才可以啟動
而仔細看完巴氏量表後,筆者會以針對生活能力是否可以自主為觀點和客戶分享
白話說『就是一個在評估我們能不能自理生活』的標準拉
至於所謂認知障礙,則是在於認知與表達能力衰弱並符合標準(至少中度或以上
換成白話『會偏向記憶、方向感、邏輯能力衰退評估』標準
到了失能險的部分,則簡單了不少
唯一的判斷標準則是使用『失能等級表』作為評斷,將損傷分為9部位11級80項
筆者和客戶溝通時則會用是否仍擁有工作能力及外顯損傷為評斷
又因為失能過去的名稱是殘扶險,所以有多數民眾會認知為要請領到此保障
一定要是殘障或者是斷手斷腳(常見話術啊~
必須要斷手斷腳才能賠?這句話說對了,但只說對了一半
專業說法應該是,失能=身體某部位失去功能或衰退
要達成失能會需要符合『器質』或者是『機能』的喪失or減損
所謂器質失能是指『可以明顯用肉眼或儀器判斷出來的』
舉凡剛剛說的斷手斷腳或者是臟器因疾病或意外切除等原因導致
而機能失能是指,『身體的功能因遭受了事故導致能力耗損』並無法直觀看出(如視力、神經)
從兩個認定基礎與標準來看
若以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作為評斷時
通常能工作不一定代表不能自理生活,但無法自理生活通常都已無法工作
也就是說可能已經達到了失能狀態卻尚未符合長照狀態
舉例,小明是一名鋼琴表演家,因遭遇車禍導致左手截肢
在這樣的案例中可能以小明的身份已經無法再繼續以鋼琴表演視為工作
但少了一隻手的小明卻在於不論吃飯、穿衣、洗澡等基礎生活能力可以自理
從這角度也是應證了失能險在理賠上的認定基礎是相對於長照險更為寬鬆
再來就是讓已經發生狀況的當事人容易感覺不安的審查機制
為何會這樣說呢,是因為兩險種除了事發當下的狀態維持認定後好不容易認定開始給付之後長照險種其實還必須年年複驗,持續有符合狀況才可以持續獲得給付,但失能卻不用
美齊名是說這筆錢當然是給有符合狀態更有需要的人使用
但筆者想帶大家換個角度思考這件事
很多人在符合長照狀態因為有理賠金的支應,慢慢的復健雖稱不上康復但也開始可以自主生活了
但由於同上所說『通常沒了生活能力大機率也無法工作』,所以經濟壓力還是很大
而這時次年度的補貼卻因為不符合標準了,所以暫停給付,是否對我們造成更大困擾呢
(有種好像不希望當事人好起來的感覺?)
這就如同每次加薪都是加在最低薪資階層,看視他們因為低薪所以要優先補貼他們沒錯
但中產階級可能間接遇到加薪瓶頸加上人事成本增加所導致的通膨影響更加困苦
一樣過得很苦,卻無法受到補貼
這也凸顯出了不用複檢機制的失能險,更能最大程度的幫助當事人家庭
不管是失能亦或者是長照險,本意都是好的,即在我們遭遇事故前後提供我們經濟支援
但探究理賠認定基礎與給付限制後我們應該謹慎評估『誰是優先規劃的險種』
(注意!筆者說的是優先規劃而非不規劃
講了這麼多就是想推薦大家買失能險對吧!?
對,但也不對(哪招 ??
對是給那些已經有買過失能險的讀者們知道你應該好好保留這得來不意的險種
不對是給現在想要規劃此類型商品的讀者們,因為失能險在去年已經全面絕跡在市場
所以想買也買不到了
而這時我們一定要購買長照險嗎?其實不然
剛剛說了長照險有他能解決的事情存在,但基於年年複檢的機制也讓眾人望而卻步
筆者想了又想,若持續性的給付是為了銜接一次金的不足來給我們長期性的開銷補貼
但又不希望繳錢的時候乖乖繳,理賠的時候卻充滿著不確定性
那我們為何不要主動加強一次金的額度呢?寧可事發一次領回也不要每年戰戰兢兢的領
這觀點可以從不論失能或長照來看,都是因為疾病或意外甚至老化所導致的『能力損失問題』
而我們拉大拉遠來看,是什麼樣的疾病與意外會造成這些最終結果
又有什麼險種可以給付一次性的理賠金呢?
以後者來說那正是同樣具備一次性給付的癌症險、以及重大傷病險(過去曾經有寫過一篇文可以點擊連結看看 比起實支實付你更該了解的險種
一個是全台灣連續數十年死因之首
一個是政府將『重大且須長期治療的疾病』列入特別設立
其中又以重大傷病是最為趨勢且保障多元的險種
雖不能完全平替長照險,但裡面包含的內容大多都是發生了,長遠來看都有可能會有長照狀況
所以現在的規劃面來說,筆者會建議『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要讓錢花在刀口上
可以先著重一次性給付險種,作為事發當下最大的緩衝
寧可事發開始就先領一筆錢,也不要每年戰戰兢兢地等待評估
本篇的分享就到這邊,從過去兩個熱度十足的險種為大家複習比較其中的差異
讓每位讀者更了解哪個更符合趨勢,並且好好保留適合自己的
保險並非飛黑基白,了解趨勢並選對工具
才能最大程度的轉嫁我們所擔心的風險
感謝耐心觀看的這邊的讀者
若您也因為不明白舊有保單的內容
或者是現在才開始著手想要規劃本篇文章就可以給您一點想法
若您有關於癌症險、重大傷病險的規劃疑問
又或者是想要重新檢視自己的保單
也歡迎直接來訊與我討論,給您一點方向與建議(下面有我的電子名片拉~)
https://linkbio.co/6061214CfW5yI
想多看看其他主題也可以點擊以下連結🔗
我都會定期在個人部落格更新分享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