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聽起來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感覺只會出現在茶餘飯後用來打發時間,但當你必須一天花八個小時幹著重複、無意義的勞動,只為了可以活到明天再重複做一次,隔天再一次,然後巴不得某天起床有勇氣把自己吊死來逃離這個輪迴,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就成了攸關生死的實際問題了。
這個問題很長時間都沒有困擾我,幸運地每個時期都有某個目標讓我前進,直到台藝三下四上左右,確定不想待在電影產業、創作上又寫不出東西,然後提報被退貨後休學,才真正面臨存在危機。
尤其在打工,撇開我焦慮與煩躁不談,看著三四五十歲的正職員工,還在抱怨跟我一樣的東西,客人、主管、公司、想離職,我就想Where the fuck have you been? 看著他們就忍不住反思,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十年後我就會長得跟他們一樣。
讓我得到兩個結論,一、對生活感到有意義是剛需,是無論你賺多少,不快樂就是不快樂,在我換了工作進到大公司,看著社經地位更高的同事抱怨的東西也一樣,感觸更深。二、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意識到問題還有幸找得到答案,找到答案還有勇氣實踐……
但這個問題:我存在的意義?不是數學題目花一個晚上想就可以解出答案,解不出還有後面的詳解可以看。是需要有意識,且過去生活有多元的探索、嘗試,才有足夠的資料庫可以整理出可驗證成功的答案,而且永遠是階段性的。
前幾天讀到詹雨安(在此不介紹他,有興趣自行Google)對於這個問題他的思考與答案,除了讓我看到原來這個問題有這樣的思考方式之外,他的答案也補足了我的某些段落,於是決定花時間來整理我自己的版本,消除焦慮的同時給出可以實踐的方案。
2
首先必須回答「存在的意義」這件事,主流的說法都是「存在沒有意義」或「存在即是意義」然後得到的結論千篇一律是意義是人主動賦予、創造等等之類的,但這依然無法說服我到讓我有動力行動,直到讀到詹雨安他的理解,才與我現在在思考的內容串起來,讓我足以往下一步思考,於是我這裡直接擷取他的理解,詳細的推倒流程不贅述,只說到足夠支撐我之後的論點即可。當然,這種問題每個人、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答案,選一個可以被說服的即可,只是要給自己一個說法而已。
宇宙始於一場大爆炸,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膨脹中的宇宙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宇宙的總熵只增不減,終將朝著更混亂、無序的方向發展,當熵達到最大值,系統進入平衡態,對宇宙來說是熱寂,對紅茶與鮮奶來說,是鮮奶茶。
那在終將朝向混亂無序的系統裡,生命、人類是如何誕生的?「耗散結構」被提出,相較於宇宙,耗散結構是一種能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負熵,來維持自身熵減、有序的開放系統,但雖然自身熵減了,卻也使外界的熵增加了,且外界的熵增量還比耗散結構本身的熵減量還大。所以耗散結構作為有序的開放系統,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使更大的封閉系統熵減更有效率。
生命就是宇宙在不斷熵增的過程中,誕生的能幫助宇宙更有效率熵增的單位,呼吸、進食、新陳代謝,都是在和外界交換能量,維持肉體機能運作(熵減),而消耗外界資源(熵增)的過程。回過頭來說存在即是意義突然有它的道理了,因為你活著就是在幫助熵增,這就是你作為耗散結構的功能。
以下是詹雨安的文章沒有提到的部分,自己延伸的思考:
如果生命已經可以達成幫助熵增的目的,地球上億種生物(包括存在過與正存在的)已經出現過,為何還需要人類?更精確說,為何還需要人類的「主觀意識」存在?雖然科學可以解釋一些大腦活動的原理,如我們可以指出大腦分泌多巴胺會產生愉悅的感受,但是是「誰」在感受愉悅?大腦的哪裡可以指出,啊,這個愉悅被感受到了?
甚至主觀意識到底存不存在目前也還沒定論,有一說是,意識只是大腦運作的結果,就是刺激愉悅的同時也讓你產生有意識在感覺的幻覺。就不展開討論了,以下假設意識存在且獨立於肉體。
如果人類只是一台幫助熵增的機器,我們只要持續吃喝勞動就可以完成功能,但只是吃喝勞動卻會讓人產生存在危機,產生想死的念頭,顯然這台機器的功能不只有幫助熵增而已,這台機器的另一部分,意識,還渴望某種意義、價值,而這部分就是完全主觀的體驗。
我的猜測是,意識也是一透過維持自身熵減、達成外界熵增的機器,只是他交換的能量不是物質,而是體驗、感受,例如音樂、電影、文學、雕塑、表演、遊戲……任何與人交流的美好感受、行善等,透過不斷攝入能讓你感覺良好的體驗,來維持自身的熵減,而熵減的最終的狀態就是「積極、渴望活下去」。這讓我想到閱讀〈雕刻時光〉中,塔可夫斯基分享了一位觀眾的來信說:我因為〈鏡子〉寫信給您,關於這部電影我沒有什麼可說的,我因為它而活著。因為某人、某事、某物而渴望活下去、渴望做得更多。
而那些非物質的能量(體驗、感受),是否存在於這宇宙、維度,就不討論了,反正是我瞎編的。
想想音樂、故事,相較於隨意散落的聲音、事件,都是經由人的主觀感受拼湊、設計出來的有序型態來供人體驗。
而大腦作為一台善於對外界資訊進行模式辨識、記憶存儲、建立因果關係且對任何事物都會有所感的機器,除了幫助人類獲得強大的生存優勢、規避威脅以外,是否也幫助人類獲得……在此容我誤用個人認為最接近這種行為的詞——審美的快感?(不單只限於欣賞藝術品,而是前面良好的體驗的代稱,包含扶老太太過馬路、比賽得獎等獲得的成就感、價值感都是,因為不是所有體驗都是字面上良好的,例如某些過去很痛苦的經驗,事後回想卻感覺是一段寶貴的體驗等等,快感會比較精確,審美則是將體驗藝術品的行為比喻為體驗各種生活經驗。)
好,到這裡的結論是,作為一個人,之於宇宙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助宇宙熵增的機器,所以你需要吃喝拉撒維持身體機能、自身熵減,而作為意識,必須不斷攝入「帶來快感的體驗」來保有「生之慾(熵減)」避免存在危機,而快感的來源不只有「欣賞」,當然也可以主動創造,俗話說就是夢想、熱情,一切主觀的、你去做就會獲得快感的事物。
回到那些「生命意義是人主動賦予、創造」的說法,意思就是意識需要快感才想活著,而快感這回事唯一的標準就是你自己的感覺。
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什麼事是我做起來會有快感、興奮、積極主動,做起來反而會獲得能量、渴望一直活一直做下去的?(之後在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