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想過,人生為什麼而活?
每天早上起床的動力是什麼,睜開眼之後腦中第一件浮現事情是?
有人說:「為了生存、為了錢而奮鬥。」
好多次我嘗試分享對於人生未來的規劃,身邊不乏名以”過來人”姿態的勸言,一副我如孩童般單純地看待這個現實社會,言語間隱晦地流露我認知淺薄、缺乏歷練的暗示。
或許,他們是對的?或許,我確實將一切想得太簡單?
但這世界,真的還是他們熟悉的那個模樣嗎?(我微微質疑)
回到現實,人要活下來,生活需要資本,生存有其殘酷的規則,我完全不否認這件事。
只是我開始好奇,現在正在為了金錢奮鬥的那些人,有天擁有足夠支撐生活的資本時,人生會改變嗎?(Tough Question)
\
換個說法好了:
我開始意識到,人活著最可怕的不是把錢燒完的那個過程,而是即使擁有足夠的金錢卻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那一刻,你以為自己該感到安心,卻發現自己無事可做,只感受到深不見底的空虛,窒息感從骨子裡滲出來。
所謂「足夠」的標準、「等你有錢」的承諾,號稱是提前替未來做未來的基準,或許是一個陷阱,它沒有界限、沒有終點,就像個無底洞般吞噬你原有的所有渴望,永遠會覺得還差一點、還不夠,而等到真的什麼都有了,才發現自己早就迷路了。(當然那些對於自己人生有詳盡規劃的人並不在此範疇內)
\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就被訓練著用外在標籤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分數決定你是否「優秀」
薪水決定你是否「成功」
財富決定你是否「安全」
小時候迫不及待想逃離只讀書考試的生活,以為出了學校一切會有所不同。結果呢?出了社會,只是拿到另一場遊戲的門票,標準換成薪水和職位,規則更改,壓力沒變,金錢成了新的分數,我們從一個牢籠跳進另一個牢籠,卻以為獲得了自由。
/
體制如何蠶食思維?
台灣出名地擁有眾多優秀工程師,卻極少培養出真正的科學家。
從小就被告知「這很重要,背起來,考試會考」,卻從來沒人解釋「為什麼重要」。沒有人在乎你是否真正理解,只在乎你能否在考卷上填對答案。我們就好似解答機器,而忘記如何探索問題,沒人說明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唯一確定的是:不記下來,你的分數就會比別人低。
而當那些「過來人」用他們的「經驗」告訴你「先顧好生存,再談理想」時,起初我也被這樣的思維牽制,我們都該乖乖等到自己「有資格」,才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個社會從不教導我們質疑,只教導我們服從。質疑是危險的,因為一旦開始質疑,那些所謂的「理所當然」就會開始崩塌。
不過很幸運的是隨著挖掘這個世界越深時,我開始思考他們自己找到「生存之外」的答案了嗎?還是他們也在那個無底洞裡,永遠覺得「還不夠」,卻不知道「夠了」之後要做什麼?
或許,我們都該問問自己:如果最終掙脫了金錢的枷鎖,生活會有怎麼樣的改變?如果沒有人評判,沒有標準答案,我會選擇怎樣的道路?
當足夠的金錢填滿銀行帳戶,卻無法填補心靈空洞時,那種窒息感不是來自外部壓力,而是來自內在的迷失。從未真正認識過自己,只認識過體制分配的角色和期望。
人生花了幾十年學習如何通過考試、如何賺錢,卻從未學習過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定義意義,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學會為自己做決定。
縱使金錢的缺乏令人憂慮,但更害怕的,其實是那種完全的自由—當沒有外界標準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完全負責時,那種無依無靠的感覺遠比物質匱乏更令人恐懼。
因為在這個一切都被定義好的世界裡,做真實的自己,反而成了最艱難的挑戰。
「用自己的標準定義成功。」
或許才是真正需要學習的課題,最值得我們奮鬥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