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對於人生意義有個詞叫 Ikigai,由四個面向構成:
- Things you love
- What the world needs
- Things you're good at
- Things you can be paid for
最近我看了 Steven Covey 的《第8個習慣:內在的聲音》。很巧的是,Covey 也將內在聲音分為四個面向:
- 熱情:你對什麼事情充滿高度熱情(情感)
- 良知:你的良知期望你怎麼做(心靈)
- 天賦才能:你在哪個領域能成為世界第一(心智)
- 需求:什麼能帶來經濟上的利益(身體)
最近聽了《郝聲音 Podcast》談《第8個習慣:內在聲音》,提到幾個重要觀念:
- 人不是物品
- 把自己當人
- 把他人當人
這些概念在需求層次理論中,都屬於自我實現的範疇。裡面其實都有提到「收入」,但不刻意強調,而是將收入視為副產品(byproduct)。我認為,收入應該被視為生存的底限:先滿足生存底限,再追求自我實現。
生存底限盤點
以我家的狀況來看:
- 常年費用:18,000/月
- 房貸:18,000/月
- 伙食費:15,000/月
- 治裝:1,000/月
- 交通費:5,000/月
- 幼稚園:15,000/月
總計:72,000/月
目前是單薪家庭,靠存款和老婆的收入過日子。今年 8 月,鵝子上幼幼班後,我就要再重回職場,與老婆共同負擔生存底限。
回顧我的職涯歷程
在職涯初期,我壓抑內在的聲音,專注於我擅長的、社會需要的、能獲取報酬的方向前進。隨著自我實現以下的層次逐步滿足,加上有了小孩,我的思考逐漸改變。
現在,我竟然開始考慮轉換跑道,希望工作能讓我接送小孩上下課,偶爾能夠 Work from Home。這讓我開始聆聽內在的聲音,但有時也忍不住想:這樣的轉變是不是「有病」?
*常年費用項目: 水費, 電費, 瓦斯費, 電話費, 管理費, 汽機車燃料稅, 牌照稅, 機車停車位,汽車保險(丙), 機車強制險, 地價稅, 房屋稅, 房屋保險, 人生保險, 汽車保險, 孝親費, 孝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