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月薪嬌妻」有感-興趣能拿來當工作賺錢嗎?

2023/02/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熱門日劇「月薪嬌妻」的一開頭,新垣結衣飾演的實栗,藉由想像自己在受訪,講了一段像是對話的獨白,實栗說了自己對工作的自我要求:

「﹙因為是派遣員工﹚追求工作的正確性、迅速性。」
「找不到工作成為就業難民,去上心理研究所,文組研究生難找工作,去登記派遣公司,最後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工作,也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此時主管交代她洗杯子,她用了職場微笑接下杯子去洗﹚洗杯子不是契約內的行為,不過覺得一一抗議太麻煩,這點小事不算什麼。」

「﹙工作上的﹚不滿當然有,為什麼不早說,要求也不合邏輯,只要當做不滿情緒也算在薪水裡面,就能繼續努力下去。而且公司.......社會需要自己的感覺,能成為自己激勵的動力,會覺得自己好充實。」
工作像薛西佛斯推石頭?
人類因為自己低效而迷戀效率
實栗說自己對工作的自我追求,就是要有正確性與迅速性。
期待自己在工作上要正確性與迅速性,就是追求工作效率。
我們生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小至團購大至產業,做為各種經濟體的一份子,熱愛追求正確性與迅速性,已經是集體意識的信仰。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會「省時間、有效率」。事實上人類對效率會如此迷戀,我想可能是來自工業革命後機械取代人力的衝擊,產生的生存焦慮所致。

人類認知的罩門就是糢糊與隨機,追求效率是反人性的。人類迷戀效率的追求就像薛西佛斯在推石頭,花時間把石頭推到山頂,滾落後再來一次,日復一日。
追求效率極大化的人類,想出讓機器來做人做的事,期待比人更有效率,於是現在有了 AI。

橫空出世的 AI 超高效,出文出圖只要一分鐘,真是追求效率的極致!接下來人類就開始擔心被取代了。
被取代無所不在!
工作為了生存還是自我實現?
觀察這個現象我感到有趣:工作者在職場上擔心被取代很正常,即使沒有 AI,也有同行,沒有同行,也有同事。只要你身在職場,就有被取代的可能 - 放假就有代理人,退休就有接班人,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會被取代。
工作上要怎麼面對這種生存焦慮呢?
有焦慮,其實源自於你對工作的態度。
以前有個馬斯洛,他說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
第一層是生存需求,總得吃飽穿暖,食衣住行都滿足了,才能提其它;
第二層是安全需求,對周遭人事物感到威脅會恐懼緊張;
第三層是社交需求,在公司裡人家團購你也要 +1 來找同溫層拍拍;
第四層是尊重需求,想被同事主管認可或自己對自己認可;
第五層是實現自我需求,這就要看你想要什麼了,自我實現有當老闆當主管,也有當自己的。

這是他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一般提到馬斯洛理論,我們會想到金字塔圖,但是金字塔圖不是馬斯洛提出的,是由擔任管理顧問的查爾斯.麥克德米德提的。用金字塔圖會讓人以為得從生存層開始,沿路往上打怪,最後才抵達自我實現。
像保全、消防員、軟體工程師……等工作就是販賣安全需求的;雞排店老闆是從生存直接結合自我實現的例子;另外有高尊重需求的老師、以及高社交需求的團購主。
你覺得工作滿足了你什麼需求呢?
撇開滿足收入需求這個回答,你覺得為什麼要工作呢?
這個提問在思考課上常拿來讓學生練習,大部分的人還是想不出來。
你可以為了生存而工作,也可以為了自我實現而工作。
興趣能拿來當工作賺錢嗎?
Ikigai 認為人生價值與收入無關
我有個臉友 PO 文問,他現在除了工作外,還會做些讀書會跟 Podcast 活動,有累積了一些聽眾群,這很讓他開心,別人建議他要商業化,他左思右想百般不解,為什麼做自己喜歡的事要拿來賺錢呢?
分析他的問題裡,發現裡面有兩個觀點衝突:一個是我做開心的,開心就好跟錢無關;一個是有群眾基礎,要不要轉成商業經營?所以他就開始苦惱了。
我來以日本人的「Ikigai」(生き甲斐﹚說明他為什麼苦惱:
Ikigai概念示意圖
根據 BBC 2021 年的報導指出:「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家長谷川明弘﹙Akihiro Hasegawa﹚在 2001 年與他人合著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把 Ikigai 歸為日語每日用語的一部分,該詞由兩部分組成:iki 是生命的意思;gai 形容價值或意義。」
長谷川認為,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85 年﹚。「gai 來源於 kai﹙日語中貝殼的意思,甲斐﹚,貝殼當時被認為是貴重物品,生活價值的意思也是由此衍生。」長谷川說。
Ikigai 也可以理解為集生活中所有價值為一體的綜合概念。

對那些熟悉 Ikigai 理念的西方人來說,它經常與四種相互重疊品質的文氏圖﹙也稱維恩圖,約翰·維恩是 19 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和數學家﹚有關:你所熱愛的、你所擅長的、世界所需要的和你所得到的回報。
對日本人而言,這一理念可能略有不同。對他們來說,一個人的 Ikigai 可能與收入無關。

在日本,Ikigai 一詞與日常生活更接近。長谷川通過研究發現,日本人相信每日生活中的點滴樂趣能讓整體生活更充實和圓滿。
他苦惱的原因是,其實他追求的是工作對人有價值,而這個價值不等於一定要轉成收入數字。因為他覺得他已經得到樂趣與生活充實了。
我認為興趣可以拿來當工作賺錢。前提是你保持專業能力。而專業能力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如果你能從興趣開始克服過程中的挑戰,變成專長,為什麼不能拿來當工作賺錢呢?前一陣子很流行工作斜槓,有些人在他有興趣的領域就急著要斜槓,但專業能力還沒養成,這樣只會讓自己連興趣的熱情都消磨殆盡。
職涯中的選擇困難症發作怎麼辦?
哲學家尼采有個小方法
要不要跳糟?要不要換工作?這工作適合我嗎?這些問題讓你的選擇困難症發作了嗎?做為一位選擇困難症時常發作的重度患者,我最近找到一個不錯的方法來讓自己可以輕鬆的做決定。
什麼方法呢?
問自己如果做了這個決定會重覆發生,不管生命重來幾次,下輩子、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這樣你還願意做嗎?
這是哲學家尼采的「永劫回歸」思考實驗,讓我們審視自己生命的價值,當我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不再是像機器人般追求正確性與迅速性,也不再為了職場小事有挫折,能夠幫助自己重新思考為什麼要工作,其實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行為需求與 Ikigai。
註:在《快樂的科學》中,尼采讓我們設想一隻魔鬼向我們說,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會以同樣的形式和模樣,甚至次序,一次一次地不斷重複,讓你不斷再經歷,直到永遠。在這個思想實驗的框架下,尼采進一步問:我們會如何反應?在這個詮譯底下,尼采的目標是要我們審視自己生命的價值。如果我們認為「同一者的永恆回歸」是個恐怖的咀咒,那麼我們的人生似乎價值並不高。而如果我們真的覺得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那麼「同一者的永恆回歸」則不單不是一個咀咒,更加是祝福。引用出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會員
54內容數
討論影集故事書籍電影的思考記錄,照見人生與自我探索,佐以心理學與哲學的視域,記錄作者思考的軌跡,與你的心靈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