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月薪嬌妻」有感-興趣能拿來當工作賺錢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熱門日劇「月薪嬌妻」的一開頭,新垣結衣飾演的實栗,藉由想像自己在受訪,講了一段像是對話的獨白,實栗說了自己對工作的自我要求:

「﹙因為是派遣員工﹚追求工作的正確性、迅速性。」

「找不到工作成為就業難民,去上心理研究所,文組研究生難找工作,去登記派遣公司,最後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工作,也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此時主管交代她洗杯子,她用了職場微笑接下杯子去洗﹚洗杯子不是契約內的行為,不過覺得一一抗議太麻煩,這點小事不算什麼。」

「﹙工作上的﹚不滿當然有,為什麼不早說,要求也不合邏輯,只要當做不滿情緒也算在薪水裡面,就能繼續努力下去。而且公司.......社會需要自己的感覺,能成為自己激勵的動力,會覺得自己好充實。」

工作像薛西佛斯推石頭?
人類因為自己低效而迷戀效率

實栗說自己對工作的自我追求,就是要有正確性與迅速性。
期待自己在工作上要正確性與迅速性,就是追求工作效率。

我們生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小至團購大至產業,做為各種經濟體的一份子,熱愛追求正確性與迅速性,已經是集體意識的信仰。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會「省時間、有效率」。事實上人類對效率會如此迷戀,我想可能是來自工業革命後機械取代人力的衝擊,產生的生存焦慮所致。

人類認知的罩門就是糢糊與隨機,追求效率是反人性的。人類迷戀效率的追求就像薛西佛斯在推石頭,花時間把石頭推到山頂,滾落後再來一次,日復一日。
追求效率極大化的人類,想出讓機器來做人做的事,期待比人更有效率,於是現在有了 AI。

橫空出世的 AI 超高效,出文出圖只要一分鐘,真是追求效率的極致!接下來人類就開始擔心被取代了。

被取代無所不在!
工作為了生存還是自我實現?

觀察這個現象我感到有趣:工作者在職場上擔心被取代很正常,即使沒有 AI,也有同行,沒有同行,也有同事。只要你身在職場,就有被取代的可能 - 放假就有代理人,退休就有接班人,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會被取代。
工作上要怎麼面對這種生存焦慮呢?

有焦慮,其實源自於你對工作的態度。

以前有個馬斯洛,他說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

第一層是生存需求,總得吃飽穿暖,食衣住行都滿足了,才能提其它;

第二層是安全需求,對周遭人事物感到威脅會恐懼緊張;

第三層是社交需求,在公司裡人家團購你也要 +1 來找同溫層拍拍;

第四層是尊重需求,想被同事主管認可或自己對自己認可;

第五層是實現自我需求,這就要看你想要什麼了,自我實現有當老闆當主管,也有當自己的。

這是他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一般提到馬斯洛理論,我們會想到金字塔圖,但是金字塔圖不是馬斯洛提出的,是由擔任管理顧問的查爾斯.麥克德米德提的。用金字塔圖會讓人以為得從生存層開始,沿路往上打怪,最後才抵達自我實現。

像保全、消防員、軟體工程師……等工作就是販賣安全需求的;雞排店老闆是從生存直接結合自我實現的例子;另外有高尊重需求的老師、以及高社交需求的團購主。

你覺得工作滿足了你什麼需求呢?

撇開滿足收入需求這個回答,你覺得為什麼要工作呢?

這個提問在思考課上常拿來讓學生練習,大部分的人還是想不出來。

你可以為了生存而工作,也可以為了自我實現而工作。

興趣能拿來當工作賺錢嗎?
Ikigai 認為人生價值與收入無關

我有個臉友 PO 文問,他現在除了工作外,還會做些讀書會跟 Podcast 活動,有累積了一些聽眾群,這很讓他開心,別人建議他要商業化,他左思右想百般不解,為什麼做自己喜歡的事要拿來賺錢呢?

分析他的問題裡,發現裡面有兩個觀點衝突:一個是我做開心的,開心就好跟錢無關;一個是有群眾基礎,要不要轉成商業經營?所以他就開始苦惱了。

我來以日本人的「Ikigai」(生き甲斐﹚說明他為什麼苦惱:

raw-image

根據 BBC 2021 年的報導指出:「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家長谷川明弘﹙Akihiro Hasegawa﹚在 2001 年與他人合著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把 Ikigai 歸為日語每日用語的一部分,該詞由兩部分組成:iki 是生命的意思;gai 形容價值或意義。」

長谷川認為,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85 年﹚。「gai 來源於 kai﹙日語中貝殼的意思,甲斐﹚,貝殼當時被認為是貴重物品,生活價值的意思也是由此衍生。」長谷川說。

Ikigai 也可以理解為集生活中所有價值為一體的綜合概念。

對那些熟悉 Ikigai 理念的西方人來說,它經常與四種相互重疊品質的文氏圖﹙也稱維恩圖,約翰·維恩是 19 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和數學家﹚有關:你所熱愛的、你所擅長的、世界所需要的和你所得到的回報。
對日本人而言,這一理念可能略有不同。對他們來說,一個人的 Ikigai 可能與收入無關。

在日本,Ikigai 一詞與日常生活更接近。長谷川通過研究發現,日本人相信每日生活中的點滴樂趣能讓整體生活更充實和圓滿。

他苦惱的原因是,其實他追求的是工作對人有價值,而這個價值不等於一定要轉成收入數字。因為他覺得他已經得到樂趣與生活充實了。

我認為興趣可以拿來當工作賺錢。前提是你保持專業能力。而專業能力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如果你能從興趣開始克服過程中的挑戰,變成專長,為什麼不能拿來當工作賺錢呢?前一陣子很流行工作斜槓,有些人在他有興趣的領域就急著要斜槓,但專業能力還沒養成,這樣只會讓自己連興趣的熱情都消磨殆盡。

職涯中的選擇困難症發作怎麼辦?
哲學家尼采有個小方法

要不要跳糟?要不要換工作?這工作適合我嗎?這些問題讓你的選擇困難症發作了嗎?做為一位選擇困難症時常發作的重度患者,我最近找到一個不錯的方法來讓自己可以輕鬆的做決定。
什麼方法呢?

問自己如果做了這個決定會重覆發生,不管生命重來幾次,下輩子、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這樣你還願意做嗎?
這是哲學家尼采的「永劫回歸」思考實驗,讓我們審視自己生命的價值,當我們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不再是像機器人般追求正確性與迅速性,也不再為了職場小事有挫折,能夠幫助自己重新思考為什麼要工作,其實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行為需求與 Ikigai。

註:在《快樂的科學》中,尼采讓我們設想一隻魔鬼向我們說,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會以同樣的形式和模樣,甚至次序,一次一次地不斷重複,讓你不斷再經歷,直到永遠。在這個思想實驗的框架下,尼采進一步問:我們會如何反應?在這個詮譯底下,尼采的目標是要我們審視自己生命的價值。如果我們認為「同一者的永恆回歸」是個恐怖的咀咒,那麼我們的人生似乎價值並不高。而如果我們真的覺得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那麼「同一者的永恆回歸」則不單不是一個咀咒,更加是祝福。引用出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菁式記錄
8會員
72內容數
探索語言、AI與內在思維之間的錯位現象。以小說形式記錄一場尋找理解與表達的語場修行,結合心理學、哲學與數位工具書寫,寫給那些習慣反覆琢磨一個詞、懷疑自己話語的人。
菁式記錄的其他內容
2025/03/27
寫給在台北月台上,與京都回憶交錯的那一刻。 有時候,安靜不是來自靜止,而是來自一瞬間讓你慢下來的細節。 比如月台上的一個包巾圖案、陌生人的微笑、列車即將抵達的聲音。 早上九點, 我站在捷運月台,準備前往市中心。 前方的年輕人背著一個日式包巾, 米白色的布料
Thumbnail
2025/03/27
寫給在台北月台上,與京都回憶交錯的那一刻。 有時候,安靜不是來自靜止,而是來自一瞬間讓你慢下來的細節。 比如月台上的一個包巾圖案、陌生人的微笑、列車即將抵達的聲音。 早上九點, 我站在捷運月台,準備前往市中心。 前方的年輕人背著一個日式包巾, 米白色的布料
Thumbnail
2024/08/15
探索書寫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創造力,從自由書寫到哲學書寫,這篇文章分享多種書寫方法和技巧,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明朗,進而提升心靈的對話。作者也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克服書寫中的困難,鼓勵讀者在書寫中尋找熱情,開啟新的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8/15
探索書寫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創造力,從自由書寫到哲學書寫,這篇文章分享多種書寫方法和技巧,讓思考變得更清晰明朗,進而提升心靈的對話。作者也提供有效的策略,幫助克服書寫中的困難,鼓勵讀者在書寫中尋找熱情,開啟新的生活視野。
Thumbnail
2024/07/19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2024/07/19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由吉高由里子與向井里等人主演,明面上似乎是講述日本高壓下有些反人性的職場文化,側面卻著重描寫了工作對於各個世代各自代表的意義。 ✍️EP.1【工作是什麼?】 ✍️EP.2【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EP.3【日本男性的悲哀】 ✍️EP.4【生活不等於工作,但工作需要等於生活】
Thumbnail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由吉高由里子與向井里等人主演,明面上似乎是講述日本高壓下有些反人性的職場文化,側面卻著重描寫了工作對於各個世代各自代表的意義。 ✍️EP.1【工作是什麼?】 ✍️EP.2【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EP.3【日本男性的悲哀】 ✍️EP.4【生活不等於工作,但工作需要等於生活】
Thumbnail
★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 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Thumbnail
★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 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人對於工作效率的迷戀,以及這種追求效率所產生的生存焦慮。作者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效率的社會,熱愛追求正確性與迅速性已成為集體意識的信仰。然而,人類追求效率的行為其實是反人性的,因為人類認知的罩門就是糢糊與隨機。人們對於工作效率的迷戀源自於工業革命後機械取代人力的衝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人對於工作效率的迷戀,以及這種追求效率所產生的生存焦慮。作者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效率的社會,熱愛追求正確性與迅速性已成為集體意識的信仰。然而,人類追求效率的行為其實是反人性的,因為人類認知的罩門就是糢糊與隨機。人們對於工作效率的迷戀源自於工業革命後機械取代人力的衝
Thumbnail
開宗明義,工作的目的是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追求理想抱負、自我實現、創造社會價值,那叫做興趣。
Thumbnail
開宗明義,工作的目的是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追求理想抱負、自我實現、創造社會價值,那叫做興趣。
Thumbnail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說:「每個人都想成為另外一個人,只要那個人不是現在的自己。」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麼你的困擾,應該不在於你現在的工作。
Thumbnail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說:「每個人都想成為另外一個人,只要那個人不是現在的自己。」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麼你的困擾,應該不在於你現在的工作。
Thumbnail
《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空暇"為何物?以及重新評價閒逸。閒逸就此意義來說不代表沒有活動,而是非關生產的活動。現在社會對於擁有空閒時間的歧視,讓大家很害怕失業,不只擔心失去金錢來源,同時也代表著不被社會所接納的恐懼。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和方式安排工作,能達到最高效率又同時兼顧幸福感呢?
Thumbnail
《失控的努力文化》作者邀請大家重新思考"空暇"為何物?以及重新評價閒逸。閒逸就此意義來說不代表沒有活動,而是非關生產的活動。現在社會對於擁有空閒時間的歧視,讓大家很害怕失業,不只擔心失去金錢來源,同時也代表著不被社會所接納的恐懼。到底要以何種心態和方式安排工作,能達到最高效率又同時兼顧幸福感呢?
Thumbnail
這本書,顧名思義,應該是要講如何在能養活自己的前提下好好生活,看的同時,卻更像和一個很好的姊妹淘和你分享她人生的血淚,鉅細彌遺,在黑暗中尋找點點繁星,一個你我都可能經歷過的艱難地自我追尋的過程。     也許你以為作者要跟大家說辭職後有多們自由,如何的海闊天空。其實最困難的挑戰,是在辭職決定後才開
Thumbnail
這本書,顧名思義,應該是要講如何在能養活自己的前提下好好生活,看的同時,卻更像和一個很好的姊妹淘和你分享她人生的血淚,鉅細彌遺,在黑暗中尋找點點繁星,一個你我都可能經歷過的艱難地自我追尋的過程。     也許你以為作者要跟大家說辭職後有多們自由,如何的海闊天空。其實最困難的挑戰,是在辭職決定後才開
Thumbnail
不管時多麼厲害的專案或者是點子,還是要透過機械式工作來實踐。也許你會認為機械式工作很無趣,甚至是感覺被貶低自己的能力,但是沒有一條流水產線,要如何透過iphone向世界展現賈伯斯的創意想法呢?而且......也許機械式工作,能為你帶來身心靈上的修復,進而產生更有價值、更有影響力的點子喔!
Thumbnail
不管時多麼厲害的專案或者是點子,還是要透過機械式工作來實踐。也許你會認為機械式工作很無趣,甚至是感覺被貶低自己的能力,但是沒有一條流水產線,要如何透過iphone向世界展現賈伯斯的創意想法呢?而且......也許機械式工作,能為你帶來身心靈上的修復,進而產生更有價值、更有影響力的點子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