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一〕徐明松教授談王大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有「建築詩人」美譽的王大閎,出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與南京,後赴瑞士生活、再奔英、美就學,他是中華民國首任外交部長王寵惠的兒子,也是華人第一代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教育的代表人物。雖然受西方文化薰陶,卻始終思考如何將華人建築融入西方,因而造就了獨特典雅的建築風格。

王大閎活躍於1960至1980年代,為台灣留下了上百件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包括1961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71年的外交部大樓、1972年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其中光是臺大校園內就有將近二十件作品。
然而,王大閎卻在事業最巔峰時,逐漸淡出建築界,使得這位建築大師漸漸被後人遺忘。

raw-image


(一)
"臺大,是王大閎實驗華人建築現代化的重要場所"

建築史學者、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徐明松,是本次「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策展人。他表示,2028年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覺得有必要重新審視王大閎在臺大的建築作品,將它進行整理與展示,讓臺大的師生能更加認識、關注自己校園中的珍貴文化資產。而且這些建築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具備藝術價值。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戰後的臺大校園建築,與農業陳列館等建築一同,扮演了穩定且豐富校園面貌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王大閎在臺大的作品相較於日治時代留下的建築,更有特殊意義。因為王大閎的建築作品,帶有華人文化的高度認同,卻以現代的姿態來呈現;換句話說,臺大是王大閎實驗華人建築現代化的重要場所。而椰林大道上的日治建築,則是日本學習歐洲建築的實驗場域,相較之下,王大閎的經驗顯得更為珍貴。

由於王大閎的顯赫背景與卓越才華,臺大的許多校園建築案當時都委託給他。在錢思亮接任臺大校長的二十年期間,王大閎在臺大留下近二十件作品,直到錢思亮轉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王大閎依然有許多案件可做。

當然也不是錢思亮偏心,當時也有許多建築師參與了臺大的建築設計,如楊卓成、張昌華、陳其寬、李重耀、張肇康等,唯獨王大閎的作品數量出奇多,這主要得益於他的人脈。此外,當時沒有採購法規,學校習慣性選擇同一位建築師,並未涉及圖利或違法問題。

而且有趣的是,錢思亮離開臺大後,王大閎也隨之參與了中研院的建設,算一算,竟然也完成了二十多棟建築,數量上絲毫不遜於臺大時期,且設計、建造品質都十分出色。整體而言,臺大的建築大約集中在六十年代,而中研院的建築則是在七十年代,恰好與錢思亮的任期相吻合,也說明了兩家的關係密切。

不過,這兩個階段的建築,是有些不一樣的。徐教授說:「六十年代的王大閎作品屬於理性主義(※註1),而七十年代就比較屬於矯飾主義(※註2)。」

簡單來講,臺大的建築的合理性都還在,在形式上會比較按照室內空間來延伸,以空間功能為設計核心。但是中研院的房子,外觀上就有明顯變化,例如利用柱子來掩蓋樓層結構,像在玩遊戲一樣、充滿挑戰意味。這一切,都與王大閎的建築生命歷程有關。

(二)
"如果要做宮殿式的,那我就不做了!"

王大閎在1965年的國父紀念館設計競圖中獲得了第一名。
那時,建築圈子裡都會埋怨說,只要有王大閎參加競圖,大家都不用去了!因為他的設計總是比別人好,而且他的黨國關係良好,父親王寵惠是中華民國外交總長,並且是孫中山身邊的文膽,老蔣對他也極為敬佩。然而,儘管王大閎拿到了這個案子,他也做得不快樂。

國父紀念館於民國54年籌建初期,經政府遴選共有12位建築師參加徵圖,後由王大閎建築師設計之作品脫穎而出。(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國父紀念館於民國54年籌建初期,經政府遴選共有12位建築師參加徵圖,後由王大閎建築師設計之作品脫穎而出。(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的設計提案圖中,屋頂接近八角型,類似唐宋官式烏紗帽,採西方古典建築方式,以高點的山牆做為主要入口,讓單一高聳揚升表彰其紀念性(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的設計提案圖中,屋頂接近八角型,類似唐宋官式烏紗帽,採西方古典建築方式,以高點的山牆做為主要入口,讓單一高聳揚升表彰其紀念性(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1960年故宮博物院的公開競圖,當時有五組團隊競逐,王大閎其實也拿了第一名。但事實上,老總統不喜歡王大閎,認為他的作品太現代,看不懂。他覺得所謂的中國現代化,他不能接受。老蔣希望他蓋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宮殿式的建築就好。

徐教授說:「這沒有對錯,當時的時代就是這樣。」而且一般民眾也會支持老總統,與其蓋一個大家都看不懂的中國現代化房子,不如就老老實實蓋一個中國式建築。所以,王大閎就硬生生地被換掉了。

其實最開始老總統就一直勸他修改一下設計,且當時王大閎的父親已經過世了,他還是這麼拗,說甚麼都不願意修改設計。

徐教授說,從前在士林教會做禮拜,王家是有一席座位的,1958年王寵惠過世,承接那個位置的就是王大閎,他的座位旁邊是蔣緯國、蔣中正、蔣宋美齡等重要人物。以前漢寶德就曾說過,王大閎要是肯配合,所有案子都會是他的。他的學經歷好、黨國關係又好,甚麼都好,但是王大閎就是不願意配合。

王大閎的故宮博物院案子被要求修改時,他說了一句話:「如果要做宮殿式的,那我就不做了!」徐明松教授說,王大閎的膽子有夠大,都不怕被抓去砍頭!

獲得第一名的故宮博物院競圖。圖片來源:M+,香港,王大閎家屬捐贈,2016年,© 王大閎家屬

獲得第一名的故宮博物院競圖。圖片來源:M+,香港,王大閎家屬捐贈,2016年,© 王大閎家屬

王大閎 1961年故宮博物院競圖計畫案(圖片來源:M+,香港)

王大閎 1961年故宮博物院競圖計畫案(圖片來源:M+,香港)


有人說,王大閎是國民黨的御用建築師,徐教授說,我覺得其實不是,他某個層面也在對抗國民政府遺留下來比較保守的意識形態。

王大閎曾經講過一句話:「我們不能夠再做宮殿式建築,因為那是清朝的仕樣,因為國父是推翻這類建築所象徵的滿清政府。我們怎麼會用推翻的時代,來去表彰或紀念孫中山先生呢?這是不對的。

所以當國父紀念館設計案他拿到第一名,老總統又要他改設計時,他非常痛苦,當時也不願意改,搞了一年以後,是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張羣跟他講:「大閎啊,你再不改,我們兩個都很麻煩,因為老總統一直在問我這個案子現在到底怎麼樣了?如果不改可能就立刻換建築師了」,張羣接著說:「換掉,你覺得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於是王大閎只好配合修改,但他其實是很不情願的。張羣跟他說:「很簡單,你只要做一個廡殿式的,四邊翹起來的建築就可以了。」但王大閎依然沒有照做,其中有一邊翹得特別高,根本就不是中國建築固有形式,但是後來他如何說服老總統呢?

他說:「國父推翻滿清,領導辛亥革命,前面一角掀起,才能代表他推翻滿清的精神。」老總統最後也只好同意,算他說得有理。

事實上在建築界,大家對拉起來的飛簷還是有諸多批評,因為這拉起來拉得怪怪的。所以王大閎還是相當痛苦。很多人說王大閎最好的公共建築就是國父紀念館,但王大閎卻自我調侃說:「國父紀念館啊,像小女生穿裙子被風吹了起來」可見得這絕對不是他最滿意的建築,這是一個妥協的作品。

即便如此,國父紀念館仍被公認為台灣最好的公共建築之一,並且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徐教授認為,它應該有資格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因為某個層面,它也代表建築師在跟時代對抗下的一個痕跡。

raw-image

(三)
"這個世界只會越變越壞,我不想看到變壞的世界"

王大閎來台灣的時間大約是1952年左右。他來了不久後,父親王寵惠便買下臺北市建國南路42巷(今建國南路一段212巷)一棟日本時代的房子,地坪大約90坪,供兒子設計自己的住所。

為何王大閎直到1952年才來到台灣呢?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1947年美國發起馬歇爾計劃,協助歐洲重建;中國境內卻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台灣也充滿肅殺氣氛,爆發二二八事件。該年王大閎回到上海,與五位友人共組「五聯建築師事務所」,規劃「大上海都市計劃」。但由於國共內戰越演越烈,國民政府節節敗退,1949年退守臺灣。

而王寵惠只有這一個獨子,不放心他來臺灣,因此王大閎被迫離開上海,暫居香港。直到1952年年底,臺灣政局穩定了些,才應父親要求遷居臺北,隔年開設「大洪建築師事務所」,「建國南路自宅」成為王大閎在1953年於台灣開業後的第一個作品,也是被公供認最能代表他的建築風格。他在這棟自宅歷經結婚、生子,許多政商名流、藝文界友人都曾是這裡的座上嘉賓。(※原址建物已拆除)

★延伸閱讀:王大閎實驗劇場:復刻「建國南路自宅」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募款重建「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2017年在北美館旁復刻重建竣工,並捐贈給台北市政府,開放民眾參觀。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募款重建「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2017年在北美館旁復刻重建竣工,並捐贈給台北市政府,開放民眾參觀。


不過,王大閎自1952年來台灣之後,一直到2005年才首次出國。

徐教授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這年頭,不管是窮人還是稍微有錢的人,都會覺得出國這件事情很重要。像我一年就要出國好幾趟。」而王大閎卻這麼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離開過台灣。當時我們就問過他:「奇怪,你來臺灣後都不出國,你家這麼有錢,就算去香港也可以啊?你待過香港,那邊朋友也多。」

王大閎回答說:「這個世界只會越變越壞,我不想看到變壞的世界。

徐教授說,這句話對他打擊很大。一位曾待過法國巴黎、瑞士日內瓦湖畔,然後在英國劍橋及美國哈佛讀過書,家世背景、經濟狀況甚好的人,理應會有舊地重遊的想法,竟然整整52個年頭都沒有出過國,甚至連自己的老家蘇州園林都沒再回去過,真讓人難以置信。有些人不想出國,是因為害怕搭船或飛機,但王大閎的情況更是特別。

王大閎曾在《銀色的月球》中談及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時提到:「盧梭認為自然是完美的,人破壞了美好的自然,人的反常造成了種種不良的後果……這話的意義,今天更加明顯。人類不但污染了河流和空氣,破壞了山林,而且也污濁了自己的人性,以物質代替了精神。我們為了追求粗陋的物質生活而輕忽了精神上的生活。」接著他又說:「我最不喜歡有關貧窮痛苦的小說、一切涉及為生存而掙扎的書本。我愛好一切描寫生活中的美、享受和快樂的書」,城市崩毀自然是不美的。

徐教授說:「王大閎應該是很害怕看到老家環境的改變與不堪。」至於為什麼2005年會去了一趟蘇州,他認為大概是年紀漸長、加上身邊人的催促,才讓他決定回去看一看。

(四)
隱藏在《杜連魁》底下的王大閎

王大閎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除了蓋房子,還寫小說。徐教授說:「我覺得建築師會去做這些事情,一定是建築做得不快樂才幹這些事」。是不是,如果你做的很快樂,大家都很尊敬你,在這個專業領域,你幹麻去寫小說呢?而且他還譜曲子呢!真是吃飽閒著才會幹的事。
事實上,王大閎和台灣另一位建築師陳其寬有些相似,兩位都在建築職涯上歷盡煎熬,這也反映了在台灣當一位專業創作者的艱辛。

王大閎雖然到晚年才開始發表小說作品,但其實他大約從國父紀念館競圖完畢,就開始寫小說了。作品《杜連魁》就是他花了十年工夫完成改寫的小說。這意思也就是說,國父紀念館的設計案,讓他不快樂。

徐教授透露,王大閎的太太曾告訴他,在國父紀念館興建的七年間,王大閎經常回家後都不講話。吃過飯便獨自一人關在屋頂的小閣樓。太太問他在做甚麼,他就回答在寫小說。
這其實就是一種宣洩,釋放不快樂情緒的一種方式,他透過寫作尋找生命的另一個出口。

這本小說《杜連魁》或許是王大閎當時國父紀念館案的一種逃避,卻也是救贖。不僅記錄了自身,也紀錄了時代,更見證了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許多「檻」,王大閎以自己豐富且多樣的創作,回應了時代對知識分子的要求。

建築師王大閎翻譯改寫王爾德《格雷的畫像》而成的小說《杜連魁》(圖片來源:徐明松老師)

建築師王大閎翻譯改寫王爾德《格雷的畫像》而成的小說《杜連魁》(圖片來源:徐明松老師)


◎感謝徐明松教授專業導覽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二〕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raw-image


※註1: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一種強調理性分析、功能性與結構合理性的建築設計思潮,通常與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中的功能主義、國際風格等流派有關。這一思潮主張建築設計應該基於邏輯推理和科學原則,而非情感或過度裝飾。其特徵為強調功能性、結構與材質的真實表達、簡潔與秩序、科學邏輯的推理。

※註2:「矯飾主義」(Ornamentalism)在建築領域中指的是一種過度強調裝飾性元素的建築風格或思潮,這種風格追求精緻、華麗的視覺效果,並以裝飾性細節為設計的核心。矯飾主義並不強調建築的結構或功能性,而是集中於表面裝飾的豐富性和表現力、感官享受與文化象徵意義。

◎參考資料
‧靜默的光‧低吟的風--王大閎先生/徐明松、倪安宇著
王大閎作品檔案/M+
.包浩斯精神的現代傳承與華人生活文化──初探王大閎的家具設計
殞落的記憶- 談早期的王大閎9 故宮博物院競圖計畫
.國立國父紀念館
‧永遠的建築詩人:王大閎的建築路徑
‧從檔案鱗爪窺探王大閎的世界
‧建築師的文學想像與自我追尋:隱藏在「杜連魁」底下的王大閎

avatar-img
38會員
4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ylvia-avatar-img
2025/02/18
kiki chen-avatar-img
3
乙二 得分享你一起看~
kiki chen-avatar-img
3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9
2
乙二 我也非常喜歡王大閎的建築,透過這次展覽,才知道原來光臺大校內就有近二十件作品,值得來現場細細品味!附上王大閎臺大校園建築地圖給您參考~
2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2/17
kiki chen-avatar-img
3
「建築師王大閎翻譯改寫王爾德《格雷的畫像》而成的小說《杜連魁》」 很有才華的王大閎,令人佩服!
kiki chen-avatar-img
3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7
1
李英華 真的非常欽佩!
1
Claydee-avatar-img
2025/02/18
kiki chen-avatar-img
2
這篇文章太好了,謝謝分享!之前在北美館看過王大閎的設計圖和模型,對他自己設計的家印象深刻,但卻不了解背景和來龍去脈,讀到這篇文章很開心,謝謝你!
kiki chen-avatar-img
2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8
Claydee 謝謝閱讀,北美館的建國南路自宅復刻,真是讓人印象深刻,簡約低調又舒適,好希望自己家也可以蓋成那樣啊^^
完全沒有聽過這位大師;但是對於其理念跟堅持深感認同,世界應該是要越來越好的,不過現實卻不是如此,唉 ~~~
kiki chen-avatar-img
1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2
1
布魯斯的運動心理世界 確實,他的理念和堅持很值得敬佩。 現實往往充滿遺憾和無奈,但至少還是有人努力在傳承與改變,希望能越來越好
1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目前新莊老街上的老房子大多已凋零頹圮,建築物皆已經翻修,唯一保留完整的日治時期建築為林泉成古厝(商號),成為旅人來到新莊老街巡禮時,必會佇足觀賞的一處。 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林泉成商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住屋格局為三進三院,側牆仍為土埆造,正背面都是磚造,且騎樓的二根圓柱也是磚造。
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
  我不是臺靜農先生的學生,也沒有其他私淑或遠授的子弟關係。我之認識臺先生並且後來留有小小一段溫暖的記憶,其實都由父親而起。 父親和臺先生都是安徽人,同為臺大早期教授,各在只隔著兩條校園路的理、文學院工作,又同住在宿舍區溫州街。父親和臺先生的友誼,早在我成為臺先生所主持的文學院學生前已開始。父親在家
新莊,淡水河西岸、大漢溪北側的肥沃平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落發展為繁華商港,再因河道淤積而轉變,其歷史軌跡豐富多元,本文帶您走訪新莊慈祐宮、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郡役所與武德殿等地標,探索新莊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緊鄰環河路的碧江街,是昔日的溪邊古道,穿過老街巷弄,來到環漢路與碧江街口的新莊文昌祠。 新莊文昌帝君原本為供奉在慈佑宮的配祀神,到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才獨立建祠供奉。當時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分別位於新竹、新莊、板橋、桃園及士林。 新莊文昌祠是第二座設置的,說明了新莊文風鼎盛...
地方上俗稱「大眾廟」的新莊地藏庵,原本是一座亂葬崗,早期移民者,因為無法適應臺灣的沼澤地形,造成不少人死於瘴瘧惡疾,乾隆22年(西元1757年)由地方善心人士出錢、出力搭蓋收容枯骨的小廟。經過六次重修,成了現在富麗堂皇的大廟...
目前新莊老街上的老房子大多已凋零頹圮,建築物皆已經翻修,唯一保留完整的日治時期建築為林泉成古厝(商號),成為旅人來到新莊老街巡禮時,必會佇足觀賞的一處。 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林泉成商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住屋格局為三進三院,側牆仍為土埆造,正背面都是磚造,且騎樓的二根圓柱也是磚造。
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
  我不是臺靜農先生的學生,也沒有其他私淑或遠授的子弟關係。我之認識臺先生並且後來留有小小一段溫暖的記憶,其實都由父親而起。 父親和臺先生都是安徽人,同為臺大早期教授,各在只隔著兩條校園路的理、文學院工作,又同住在宿舍區溫州街。父親和臺先生的友誼,早在我成為臺先生所主持的文學院學生前已開始。父親在家
新莊,淡水河西岸、大漢溪北側的肥沃平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落發展為繁華商港,再因河道淤積而轉變,其歷史軌跡豐富多元,本文帶您走訪新莊慈祐宮、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郡役所與武德殿等地標,探索新莊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緊鄰環河路的碧江街,是昔日的溪邊古道,穿過老街巷弄,來到環漢路與碧江街口的新莊文昌祠。 新莊文昌帝君原本為供奉在慈佑宮的配祀神,到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才獨立建祠供奉。當時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分別位於新竹、新莊、板橋、桃園及士林。 新莊文昌祠是第二座設置的,說明了新莊文風鼎盛...
地方上俗稱「大眾廟」的新莊地藏庵,原本是一座亂葬崗,早期移民者,因為無法適應臺灣的沼澤地形,造成不少人死於瘴瘧惡疾,乾隆22年(西元1757年)由地方善心人士出錢、出力搭蓋收容枯骨的小廟。經過六次重修,成了現在富麗堂皇的大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陸軍第一二二師師長兼四十一軍前敵總指揮王銘章,在徐州會戰中,為保衛山東滕縣而犧牲殉國,得年四十五歲。滕縣保衛戰奠定台兒莊大捷基礎,國民政府追贈其陸軍上將,並入祀忠烈祠。
Thumbnail
  在清代之臺灣,有位軍事天才,轉戰中國南方,屢平悍匪,才能受到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賞識,後壯烈殉國,子孫襲爵世襲罔替。   2021年有廟宇雕刻祂的神像供信徒膜拜,臺灣戰神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元曲四大家: 1、關漢卿 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西蜀夢、蝴蝶夢、哭存孝、魯智齋、拜月亭、單刀會。 2、馬致遠 代表作—漢宮秋、黃粱夢、岳陽樓、青衫淚。 3、白樸 代表作—梧桐雨、牆頭馬上。 4、鄭光祖 代表作—倩女離魂、王燦登樓。
Thumbnail
習近平拆除闖王像的後果是什麼?聲援中東人民的中國志士命運如何?請看本期的兩篇精彩故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王皓宸和趙彌賽亞的小故事兩則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2021/11/02 黃年發行人《此書》雄辯地證明,他才是新聞界有主見的諸葛武侯。他為了保護「杯子」七出祁山,因為懦夫式的挑釁與機會主義的偏安都沒有出路。筆者學淺,嚮往他的的精神,也盼望兩岸有更多人,幫他在風暴來臨前,把和平屋頂撐住。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陸軍第一二二師師長兼四十一軍前敵總指揮王銘章,在徐州會戰中,為保衛山東滕縣而犧牲殉國,得年四十五歲。滕縣保衛戰奠定台兒莊大捷基礎,國民政府追贈其陸軍上將,並入祀忠烈祠。
Thumbnail
  在清代之臺灣,有位軍事天才,轉戰中國南方,屢平悍匪,才能受到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賞識,後壯烈殉國,子孫襲爵世襲罔替。   2021年有廟宇雕刻祂的神像供信徒膜拜,臺灣戰神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元曲四大家: 1、關漢卿 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西蜀夢、蝴蝶夢、哭存孝、魯智齋、拜月亭、單刀會。 2、馬致遠 代表作—漢宮秋、黃粱夢、岳陽樓、青衫淚。 3、白樸 代表作—梧桐雨、牆頭馬上。 4、鄭光祖 代表作—倩女離魂、王燦登樓。
Thumbnail
習近平拆除闖王像的後果是什麼?聲援中東人民的中國志士命運如何?請看本期的兩篇精彩故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王皓宸和趙彌賽亞的小故事兩則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2021/11/02 黃年發行人《此書》雄辯地證明,他才是新聞界有主見的諸葛武侯。他為了保護「杯子」七出祁山,因為懦夫式的挑釁與機會主義的偏安都沒有出路。筆者學淺,嚮往他的的精神,也盼望兩岸有更多人,幫他在風暴來臨前,把和平屋頂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