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系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隸屬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設有「作物學講座」由磯永吉教授負責、「育種學講座」由市島吉太郎和安田貞雄教授負責,以及「工藝作物學講座」由澀谷常紀教授負責。
1946年,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三個講座合併後,正式成立「農藝學系」,成為臺灣最早且最重要的農藝教學與研究單位。
位於水杉道上,與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相鄰的農藝館
農藝館/1976年
1976年完工的農藝系館,位於校總區水杉道上,與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相鄰,建築採一字型平面,左右對稱。最醒目的設計是挑高兩層樓、氣派十足的車寄,彷彿彰顯其崇高地位,同時也反映出農藝系在當時臺大學術體系中的重要性。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作
農藝館是王大閎作品中的指標型案例,是一棟非常標準的結構理性主義的作品。可以讀到許多經典的建築語彙。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蔣雅君表示:「從立面可以看到,他把柱子很明顯地表現在外面」外露的柱子,區隔出內部空間,每個空間單元如同模組化的元素,一塊塊被複製、拼貼上去,並與室內功能密切相關。
整個立面都運用相同的邏輯去運作,是一棟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設計這棟建築時,王大閎同時希望轉化中國傳統的特色,因此在設計上展現了一些巧妙的特性。例如屋頂部分,柱子往上的區域呈現外凸,使得女兒牆的設計形成一個極具趣味的折線造型,同時也帶有一絲Art Deco的風格韻味。
沿著突出的柱子往下延伸,車寄部分也遵循相同的設計邏輯,以垂直的元素來呈現木結構的意象,並透過鋼筋混凝土的材料轉化加以實現。
外露的柱子,模組化的單元,一個個單元像是被複製、拼貼上去。
高聳的車寄,氣派十足
像木結構卡榫概念的車寄柱子
像木結構卡榫概念的車寄柱子
女兒牆設計形成折線造型,帶有Art Deco的味道
立面建築語彙:十字形
在這棟建築中,王大閎展現了許多精巧的細節設計。例如,外露的柱樑兩側加了一堵同材質的牆,像是義大利矯飾主義的「投影柱」,不僅增添了牆面的律動感,也模糊了內外結構的一致性。
使用「十字形」的立面語彙,例如車寄的柱子斷面就是十字形,而不是方型。這樣的設計並非結構所需,顯然是王大閎巧思安排,增加整棟建築的細膩度。
除了柱子,磁磚貼面和斬石子也運用了十字形的設計。仔細看農藝館的磁磚,王大閎選擇了與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同樣大小的磁磚,但這次表面是十字形的小方格,而非垂直溝槽。
立面的斬石子也是十字紋路,跟建築的「十」字主題相呼應。
外露的柱樑兩側加了一堵同材質的牆,呈現立體感
車寄與門柱的關係
十字格紋的白色磁磚
十字紋路切面的斬石子
逐漸消失的斬石子工法
關於王大閎喜歡的「斬石子」工法,在50到70年代台灣建築裡曾經很流行。這種工法是在水泥胚體表面塗上一層混和小石子的水泥,再用斬刀刻劃出長條紋路,模擬天然石材的粗糙感。
「斬石子」有兩種方式:線斬和面斬。線斬是刻劃出紋路,線與線之間保留粉刷面;面斬則是完全斬去表面,呈現更完整的質感。與洗石子、磨石子、抿石子等工法不同,斬石子可以創造出多種不同的線條紋路,展現豐富的視覺裝飾變化。例如農藝館的外立面就用了橫線和豎線的斬石子,形成十字紋路,這種斬石子工藝需要以手工一刀一刀鑿出,十字紋路更是要鑿兩次。相當費工。
★這段影片展示了2025年國父紀念館修復過程中的斬石子工法,師傅拿著刃型的斧頭工具,手工輕斬表面水泥,慢慢的鑿出一條條斬痕【觀看影片
】
從農藝館可見到王大閎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奉行,透過建築材料的選擇、構造、比例表達得非常清楚,呈現一種直白、誠實但也非常簡單又禁慾的特性;另一方面,王大閎展現了對細節的獨到見解,他總是精心挑選一個元素,並貫徹他的想法在每個設計細節中。設計簡約,在低調中求變化,且極為講究品質,這種精神態度值得後人尊敬學習。
◎感謝蔣雅君副教授專業講解
◎感謝李思薇老師專業講解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