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四〕賴仕堯教授談校園空間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除了靜態展示外,每個周末還會邀請建築界的專家來做導覽與講解。2月25日,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賴仕堯助理教授也來到現場。

這次的講解和上週徐明松老師不同,賴教授主要著重在臺大校園規劃的背景,並試圖從王大閎的建築特質中找出線索,探索1950到70年代的臺大校園規劃思維。

賴仕堯教授談臺大校園規劃

賴仕堯教授談臺大校園規劃

(一)

何謂「最後的貴族」?

在正式開始前,有民眾舉手問:「為什麼是最後的貴族?」賴教授笑著回應:「大家都有這個疑問,我也正想解釋,雖然我不是策展人,不確定這答案對不對。」賴教授指出,從王大閎的家世和成長背景來看,他的確與一般人不同。王大閎的父親曾是外交總長,並在中華民國成立初期跟隨孫中山擔任重要職位,這讓他有機會接受很好的教育和過上優渥的生活。

賴教授接著解釋:「‘貴族’這個稱號,其實是一種隱喻。」雖然民國之後並沒有真正的貴族,但建築師這個職業和貴族之間卻有些微妙的關聯。簡單來說,建築不僅僅是土木工程,它更關乎如何創造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功能和美感。

建築師如何用透過結構和空間,創造出細微的感覺,這種能力這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而不是埋首書堆,硬學學得起來的。尤其像王大閎這樣的代表性建築師,他同時接受了東西方文化的洗禮,這種特質尤其突出。

王大閎與他的Voisin愛車合影,巴黎,1937年,王大閎提供。 (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與他的Voisin愛車合影,巴黎,1937年,王大閎提供。 (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的作品一開始或許不會特別吸引人,但如果在他設計的房子待上一段時間,就會逐漸發現一些令人驚喜的細節,或許是空間美感,或許是讓你在其中獲得身心舒適與解放感。他的這種設計能力,不僅來自學習,更源自他天生的敏銳直覺,以及長時間富廣的生活經驗。

有句話說「富過三代,才知道穿衣吃飯」,王大閎注重的,可能不是吸睛的浮誇色彩或特殊造型,而是一些細緻入微、藏在細節裡的品味部分。

回到「貴族」這個隱喻,賴教授表示,戰後有不少建築師像王大閎一樣,家境背景都非常好。這並不代表建築行業特別賺錢,而是建築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與餘裕,才能夠專心學習。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接受傳統還是現代的教育,都必須經過文化的積累,才會逐漸成為他能力與涵養的一部分。

王大閎來自顯赫家庭,藉由父親及錢思亮校長的關係,得以參與眾多建築案。儘管如此,他也未辜負這些機會,而是將天賦與學識結合,創造了許多經典建築,展現了卓越才華與獨特視野。
所謂「最後的貴族」,賴教授認為,是指當年能將自己身份與品味深刻體現在建築作品中的人物,或許王大閎是最後一位,並成為臺灣建築史上無人能及的存在。

2007年,王大閎(左)在台中TADA Center「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開幕會場/鄒昌明攝影(筆者拍攝自本展覽會場看板)

2007年,王大閎(左)在台中TADA Center「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展開幕會場/鄒昌明攝影(筆者拍攝自本展覽會場看板)

(二)
臺大校園規劃的三個時期
在談論王大閎的臺大校園建築之前,賴教授認為有必要先對臺大校園的規劃進行一些背景說明。
臺大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是臺灣的第一所大學。在台灣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許多重要人物來自臺大,臺灣有許多重要建設也與臺大息息相關,因此臺大校園的發展與空間營造就備受矚目。

賴教授說明,臺大校園的規劃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日本時代的校園規劃從羅斯福路正門進入後,以椰林大道為主軸,校舍沿著大道兩側建造。分別是文學院、理學院、熱帶研究中心等建築,整體規劃清晰,呈現T字型,除了主軸外,其他建築都正對著主要入口。
這些建築大多採用新古典主義或折衷主義風格,外牆使用十三溝面磚,風格統一。當年由日本總督府營繕課主導的這批校舍,構成了臺大校園規劃的第一個階段。

1932年台北帝國大學平面圖,主要教學研究區在椰林大道兩側;校區南側及東南側臨靠山邊地區則為宿舍、農場及苗圃區

1932年台北帝國大學平面圖,主要教學研究區在椰林大道兩側;校區南側及東南側臨靠山邊地區則為宿舍、農場及苗圃區

椰林大道。主要教學研究區的配置,是配合前臺北高農既存校舍,規劃為一東西方向的軸線,貫串校園核心的大道,這條大道長約三百公尺,寬約七十公尺

椰林大道。主要教學研究區的配置,是配合前臺北高農既存校舍,規劃為一東西方向的軸線,貫串校園核心的大道,這條大道長約三百公尺,寬約七十公尺

椰林大道北側的舊總圖書館,現為校史館

椰林大道北側的舊總圖書館,現為校史館

日本時代建築所使用的十三溝面磚,又稱國防磚

日本時代建築所使用的十三溝面磚,又稱國防磚

椰林大道南側有帝大時期最重要的理農部及農林專門部本部 (今行政大樓 )

椰林大道南側有帝大時期最重要的理農部及農林專門部本部 (今行政大樓 )


第二個時期,排除戰後1945至1949年的過渡階段,到1970年代,台灣建築發展逐漸在轉型。新古典主義的日本官方風格逐漸轉變為美式營造系統,這與戰後美國援助台灣有關。
美援促使台灣政府在建設時,必須遵循美國的營造和管理系統,建築界也隨之調整。此外,台灣也逐漸確立建築師在房屋興建中的角色和資格要求。

賴教授分享了一個案例,椰林大道靠近振興草坪的「森林系館」,它的施工廠商竟然是中國拆船公司,而非一般認知的建築營造廠。賴教授推測,可能是因為當年他們擁有充足的鋼材來源,而其他營造商並沒有這樣的資源所致。

圍繞在肯氏南洋杉中的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研究所館(簡稱森林系館)

圍繞在肯氏南洋杉中的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研究所館(簡稱森林系館)


此外,過去並非所有建築工程都需要有認證的建築師,這一考試系統和制度也是後來才逐步建立起來的。
因此,從戰後初期到1970年代,在臺大是一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一個特別的階段。也就是王大閎參與規劃建設的時期。

從80年代之後,臺灣的制度逐漸確立,各學院建築系也步入正軌,不論是課程還是學習內容,都開始走向專業化,並且開始經營自己的專業雜誌;1982年,臺大成立了校園規劃委員會,開始重視校園風貌的一致性。1983年,校園規劃報告書的第一版問世,並針對臺大校園的特性提出了一些規範,之後所有新建築都需遵循這些規範原則。因此80年代至今可視為第三個時期。

(三)
轉向工業的新校園計畫(1940-1945)
此外,在日本時代末期,其實還有一個未實現的新校園計畫。

1940年代,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為加強台灣的工業化發展、配合南進政策,建立了「工學部」。當時,工學部的校舍規劃與椰林大道有所不同,採用了棋盤格布局,並規劃在椰林大道朝北的校地,連續建造數棟相同的長條形建築,作為台灣工業高等教育的基地。

1943年開學時,工學部起造兩棟木製校舍,同年底機械館落成,是工學院第一棟RC結構建築,位於今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後方。不過,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計劃停擺。隨著日本戰敗、日本人離開,此計畫也被暫時擱置。

於是這棟機械館,就成了臺北帝大時期的最後一棟落成的校舍,也是原本新校園規劃中,唯一興建完成的建築。

落成於1943年的機械館,簡稱「舊機」。臺大原計畫拆除,後經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逃過一劫。修復後由校方規劃為「工學博物館」於2024年末開放參觀

落成於1943年的機械館,簡稱「舊機」。臺大原計畫拆除,後經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逃過一劫。修復後由校方規劃為「工學博物館」於2024年末開放參觀

舊機的模型,現僅保存1/3的牆面,以及1/3實體建物作為工學博物館

舊機的模型,現僅保存1/3的牆面,以及1/3實體建物作為工學博物館

1950年代的舊機。外掛的樓梯作用為逃生梯

1950年代的舊機。外掛的樓梯作用為逃生梯

這個以工學院為重心的新校園計畫,讓整個校園大幅往北擴展,面積是椰林大道兩側教學研究區的兩倍大。此外,還計劃將學校的大門從羅斯福路移到面向辛亥路,也就是現在的次震宇宙館所在的位置。

賴教授提到,這項計劃與當時臺北市的都市規劃有關聯。1935年,臺大周邊有一條重要的綠軸,就是現在的建國南路。這條南北向的道路與東西向的仁愛路林蔭大道相對應,建國南路向南延伸,正好直達新校門。

賴教授拿出了當時的規劃圖,圖中可以看到,新校門設計宏大,並規劃了一條主要道路,寬度將近椰林大道的兩倍,並與椰林大道對接,中央還有大水池和廣場。不過,隨著戰敗和臺北市道路計畫的變動,這個新校園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1943年台北帝國大學平面圖,可見到椰林大道以北的區域規劃工學部、以及寬敞的北大門

1943年台北帝國大學平面圖,可見到椰林大道以北的區域規劃工學部、以及寬敞的北大門

(四)
1950-1970校園建築共同特徵
總結來說,臺大校園建築風格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時期:1949年之前、1950-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後。1949年之前以及1980年代後的校園建築系統較為清晰。但是1950到1970年代的校園建築規劃顯得有些混亂,沒有一致的風格,也沒有明確的主次軸關係,建築之間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也不明顯。

賴教授表示:「這時期的建築唯一的共同特徵就是現代主義風格。這些建築通常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並大量使用洗石子、斬石子或紅磚。」這階段已經不會回到新古典主義,也不像80年代後受校園規範影響而形成的統一風貌,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一個階段。賴教授認為,臺大校園空間的發展,與台灣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有著相似的進程,這不一定是巧合,可能是由社會共同因素所引起的。

至於王大閎,他在臺大設計了二十多個建築案,其中不乏重要的建築。王大閎與錢思亮校長的關係相當密切,校長對他極為倚重。曾經有人問錢校長為何總是找王大閎來設計,甚至在中研院也如此時,校長回答道:「我相信他,他有能力做出好作品。」既然如此,這位經手如此多案子的建築師,難道對臺大的校園發展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賴教授提到,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但他開始從一些細節中尋找線索。

賴仕堯教授推論王大閎對臺大校園規劃的想法

賴仕堯教授推論王大閎對臺大校園規劃的想法

我將賴教授講解的臺大校園演進,以及三種風格分布,依現在地圖做簡單整理,以利對照閱讀

raw-image


(五)
建築風格語彙(B區)白色釉面磚
椰林大道的終點總圖書館周邊,最早原本是由王大閎規劃的大禮堂、折板屋頂的學生活動中心與教職員活動中心等三座建築。後來因學校政策改變,只剩下1962年完工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和隔壁的「農藝館」、總圖書館右前方的「保健中心」、小椰林道旁的「舊綜合教學館」(新綜合教學館的前身,1972年完工、2015年拆除)等,以上這幾棟鄰近的建築物,都使用同一種建築材料—白色釉面磚。它的紋路較細,與十三溝面磚的山字型紋路不同,溝槽比較淺,多是豎紋,偶爾會有一些橫紋,表面呈薄薄的釉面。

從這裡可以發現,王大閎透過建築材料,統一了該區域(B區)的建築風貌。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二〕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右)與農藝館(左)都使用白色面磚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右)與農藝館(左)都使用白色面磚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白色釉面磚與斬石子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白色釉面磚與斬石子

農藝館

農藝館

農藝館的白色格子釉面磚與斬石子

農藝館的白色格子釉面磚與斬石子

舊綜合教學館(王大閎。1972年落成-2015年3月拆除)圖片來源:臺大校史館

舊綜合教學館(王大閎。1972年落成-2015年3月拆除)圖片來源:臺大校史館

保健中心。正面磁磚已經重新貼過,只有側面和背面仍保留原來的舊樣貌

保健中心。正面磁磚已經重新貼過,只有側面和背面仍保留原來的舊樣貌

保健中心側牆的白色釉面磚

保健中心側牆的白色釉面磚

(六)
建築風格語彙(C區)紅磚、斬石子...

此外,王大閎喜歡使用斬石子或斬假石作為建材,也會使用紅磚和洗石子,這些材料的應用也有一致性。將日本時期後期的規劃圖套上去,會發現一些線索。

在王大閎的規劃裏,椰林大道兩側(A區)就維持日本時代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而跨過椰林大道,就開始發展現代主義風格。他將這種風格延伸到小椰林道、蒲葵道等區域,並逐步建立出一個類似椰林大道的校園風貌軸線(C區)。

例如中研院生化所使用類似紅章磚的紅磚貼面,而對面的女九舍則是用混凝土和紅磚來搭配。

小椰林大道

小椰林大道

小椰林大道,使用紅磚砌牆的中研院生化所(1974)

小椰林大道,使用紅磚砌牆的中研院生化所(1974)

小椰林大道,使用紅磚及混凝土的女生第九宿舍(1966)

小椰林大道,使用紅磚及混凝土的女生第九宿舍(1966)


(七)
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的銜接
不過在C區和A區的交界處,有一棟建築比較難歸納,就是椰林大道後方的1963年興建的「化學工程館」。

由於它的正前方,是1957年就蓋好的土木工程館,外牆已採用了十三溝面磚。
為呼應椰林大道上的日本時期建築風格,王大閎破例採用了十三溝面磚搭配斬石子、拱型車寄等元素,讓它可以融入該區(A區)整體風貌。這也是王大閎唯一一棟採用十三溝面磚的建築物。

從這些設計元素上,可顯示出一些王大閎規劃上的想法。雖然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且王大閎也已過世無從得知,但賴教授認為,王大閎心目中的藍圖可能是這樣的。

如果這些建築逐步完成,這些風貌區恰巧可以形成三個互相銜接的系統

1957年竣工的土木工程館,外牆採用十三溝面磚,是第一批臺大營繕組自行設計的建築物。它的興建打破了臺北帝大時期椰林大道兩側「北文政、南理農」的空間配置傳統。

1957年竣工的土木工程館,外牆採用十三溝面磚,是第一批臺大營繕組自行設計的建築物。它的興建打破了臺北帝大時期椰林大道兩側「北文政、南理農」的空間配置傳統。

甫完工的土木工程館(照片為筆者家人拍攝 1957年)

甫完工的土木工程館(照片為筆者家人拍攝 1957年)

1963年完工的化學工程館

1963年完工的化學工程館

位於椰林大道後段北側的戰後第一批建築:土木工程館(1957年)、化學工程館(1963年),呼應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

位於椰林大道後段北側的戰後第一批建築:土木工程館(1957年)、化學工程館(1963年),呼應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


(八)
現代主義的變奏-建築的表情
王大閎在臺大校園的系列建築中,有兩項主要的設計,可呈現他在學習過程中所養成的現代主義的理性建築風格。

首先,是建築平面是直線及工字型的布局。例如,地質館、化工館、考種館等建築都採用了這樣規矩的一字型設計,一條走廊搭配中央的樓梯間,使得樓梯成為視覺焦點。

一字型的地質系館

一字型的地質系館

一字型的考種館

一字型的考種館

考種館中央漂亮的樓梯

考種館中央漂亮的樓梯


其二,王大閎身為一名建築師,雖然具備理性思考框架,但仍然賦予建築不同的表情。這些表情主要體現在遮陽板設計處理上。
比如地質系館、化工館、考種館,以及七十年代的中研院生化所、學人宿舍獨特設計的水平遮陽等。各個不同的遮陽板設計,都是他經營的建築表情。

地質館的遮陽

地質館的遮陽

化工館的遮陽

化工館的遮陽

考種館的遮陽

考種館的遮陽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的水平遮陽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的水平遮陽

學人宿舍的水平遮陽

學人宿舍的水平遮陽

(九)
現代主義的變奏-華人的使命感

另一方面,王大閎帶有一種來自華人世界的使命感,像張肇康、盧毓駿等建築師也是。他們雖然接受了西方的現代建築教育,但心裡始終有個聲音告訴他們,該怎麼定義華人的現代主義。

隨著時代變遷,十九世紀的建築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新的結構原則、新材料和美學觀念的改變,讓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賴教授認為,王大閎在臺大校園裡已經有具體成果。

例如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他巧妙地把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引入設計,利用折板隱喻斜屋頂,利用三角形切面外推,模擬出簷效果,並加入淺台基。「台基、屋身、屋頂」這三個要素,都是取自中國建築構成的法則。其他作品,如臺大舊法學院圖書館和張肇康的洞洞館,也是依循了這種三段式形式。

王大閎的設計雖然屬於現代主義,但他並不全然依賴西方建築語言,而是融合了中西特色,根據當地文化、氣候和建築技術進行調整。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他成功創造出現代主義的本土變奏。

王大閎1962年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突出的屋頂有中國建築出簷的效果,淺臺基掌握了中國建築的三段式設計原則

王大閎1962年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突出的屋頂有中國建築出簷的效果,淺臺基掌握了中國建築的三段式設計原則

王大閎設計的舊台大法學院圖書館,採傳統中國建築的三段式設計

王大閎設計的舊台大法學院圖書館,採傳統中國建築的三段式設計


夕陽西下,蒲葵道上樹影斜長

夕陽西下,蒲葵道上樹影斜長


◎感謝賴仕堯教授專業導覽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raw-image


◎參考資料
臺大校園報告書
臺大校地下載
歷經戰爭年代的機械舊館
土木系嶄新面貌/杜風 55 期 系務動態
‧椰林大道之端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laydee-avatar-img
2025/02/24
謝謝超級詳實的介紹和記錄,您一定費了很多心思整理! 托您的福,週末也去逛展聽導覽了,真的很棒。老師有解釋農藝館的斬石子是十字型的(相對於活動中心的水平型),意思是工匠花了兩倍功夫手工斬了兩次……細節真的很可觀!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3
Claydee 土色那一棟在整修,隔壁紅色這棟也掛著"魚類標本室",我不確定哪一棟
乙二-avatar-img
2025/02/25
感謝Kiki如此詳盡的介紹,這真的需要耗費相當的精力與時間,謝謝妳的分享。 作爲一個求學階段涉獵學習過建築的學人,我深知建築是門結合藝術、科學、哲學、人因工程、等多方學術的一門學問,是具思想的人文科學。因此,一個好的建築,必然有建築師所要傳遞的思想意涵在其中。後世的人,可以從建築讀到那個時代,也能從建築尋找建築師的思維,建築,就藏著故事、思考的線索。這就是我常說的,建築要美要能用,還要擔負起時代責任。
印象中有不少文人或世家子弟都特意修過建築設計,好像林徽因就會做設計圖,還有蔣宋美齡。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23
林燃(創作小說家) 蔣宋美齡算是近代傳奇人物了,原來她還學過建築啊!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2/23
「建築師如何透過構造和空間,呈現細微的感覺,這種能力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沉澱,而非埋首書堆硬學學得起來的」 謝謝闡釋「貴族」的定義!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23
李英華 富廣的生活經驗更勝書本的知識
「最後的貴族」讓人有種美好跟代表即將要消失了 可以寫出這麼詳盡的內容,真是太用心了👏👏👏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42會員
55內容數
Kik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Thumbnail
2025/04/29
1928年,臺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於十五分遺址發現「巴圖」石器,揭開泛太平洋文化交流序幕。隨著時代推移,遺址湮沒於塵埃。直到2006年,一袋石頭意外現身,塵封了近百年的歷史終於重見天日。
Thumbnail
2025/04/28
萬盛溪的流路經過多次都市變遷,雖已不如昔日明顯,但仍可在城市縫隙中尋得蹤跡。明渠、空地、公園、建築基地和佔用,是她的五種面貌——這條溪流在巷弄與建築之間,時而可見、時而隱沒,默默記錄著城市的變化與歲月的流動。
Thumbnail
2025/04/28
萬盛溪的流路經過多次都市變遷,雖已不如昔日明顯,但仍可在城市縫隙中尋得蹤跡。明渠、空地、公園、建築基地和佔用,是她的五種面貌——這條溪流在巷弄與建築之間,時而可見、時而隱沒,默默記錄著城市的變化與歲月的流動。
Thumbnail
2025/04/27
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文山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排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
Thumbnail
2025/04/27
在過去,萬盛溪像是一條柔軟的生命脈絡,悠悠貫穿文山地區。群山環繞、資源豐饒,輕便車載著山中煤礦,鋪展出一段黑金歷史。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溪流逐漸隱匿於地底,僅殘存在街邊排水溝或私宅院牆間,曾經的礦業記憶,也隨著時光淡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除了平面靜態展示外,主辦單位每個周末還會邀請建築界學者專家為民眾提供導覽與講解。2月25日,邀請了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賴仕堯。相較於上周徐明松老師著重於王大閎生命歷程的剖析,賴教授更側重在臺大校園規劃的背景分析;並且試圖從王大閎建築的特質中尋找線索,
Thumbnail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除了平面靜態展示外,主辦單位每個周末還會邀請建築界學者專家為民眾提供導覽與講解。2月25日,邀請了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賴仕堯。相較於上周徐明松老師著重於王大閎生命歷程的剖析,賴教授更側重在臺大校園規劃的背景分析;並且試圖從王大閎建築的特質中尋找線索,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其實是想去看看古蹟。這學校開門的兩扇門,還有進門的紅瓦建築就是認證的古蹟。 學校雖然在1899就建校,但是這古蹟的校舍要到1934年才全部竣工,算不得百年,但是正門採古典多立克柱式建築就有特色。 從康樂街走來,圍牆後就是高高的大王椰子,真得吾心,十數米後地一個大門出現:雙抱牆四柱三進門,不論
Thumbnail
其實是想去看看古蹟。這學校開門的兩扇門,還有進門的紅瓦建築就是認證的古蹟。 學校雖然在1899就建校,但是這古蹟的校舍要到1934年才全部竣工,算不得百年,但是正門採古典多立克柱式建築就有特色。 從康樂街走來,圍牆後就是高高的大王椰子,真得吾心,十數米後地一個大門出現:雙抱牆四柱三進門,不論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112-2微學分課程-走讀虎尾廟宇學對聯第二次上課 時間-2024/5/13 指導老師-虎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 業師-李漢鵬老師 地點-虎尾德興宮 虎尾德興宮位於臺灣雲林縣虎尾鎮,又稱王爺公廟,在地人稱「王爺公、大崙腳王爺」,廟中主祀「池府千歲」。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112-2微學分課程-走讀虎尾廟宇學對聯第二次上課 時間-2024/5/13 指導老師-虎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 業師-李漢鵬老師 地點-虎尾德興宮 虎尾德興宮位於臺灣雲林縣虎尾鎮,又稱王爺公廟,在地人稱「王爺公、大崙腳王爺」,廟中主祀「池府千歲」。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金錦町位於榕錦時光主區的對面,日治時期多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總督府山林課、台北刑務所及台北帝國大學教師及官員居住的地方;是日式「雙拼式丙種官舍」,重建時是以日式建築的工法進行整體修繕
Thumbnail
金錦町位於榕錦時光主區的對面,日治時期多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灣總督府山林課、台北刑務所及台北帝國大學教師及官員居住的地方;是日式「雙拼式丙種官舍」,重建時是以日式建築的工法進行整體修繕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濱海的頭城老街和周邊景點,包括文學巷,開蘭媽祖廟,康灩泉故居,盧纘祥居所和李榮春文學館。適合全家一起來,尤其是適合孩子的「戶外教學」,文學的、歷史的、書法的,真的太超值,來宜蘭(頭城)一定要來走上一遭啊!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濱海的頭城老街和周邊景點,包括文學巷,開蘭媽祖廟,康灩泉故居,盧纘祥居所和李榮春文學館。適合全家一起來,尤其是適合孩子的「戶外教學」,文學的、歷史的、書法的,真的太超值,來宜蘭(頭城)一定要來走上一遭啊!
Thumbnail
​ 王大閎是甚麼樣的人呢??相信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是甚麼樣的人物,甚至連聽都沒聽過。但是如果你是建築相關背景的人, 那你ㄧ定要知道這號人物。其實王大閎在台灣建築史是一位重要影響人物之一。在台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美術館附近的王大閎建築劇場就完整重現他的故宅。這棟故宅是台灣建築史上旅遊必參觀景點。 王大
Thumbnail
​ 王大閎是甚麼樣的人呢??相信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是甚麼樣的人物,甚至連聽都沒聽過。但是如果你是建築相關背景的人, 那你ㄧ定要知道這號人物。其實王大閎在台灣建築史是一位重要影響人物之一。在台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美術館附近的王大閎建築劇場就完整重現他的故宅。這棟故宅是台灣建築史上旅遊必參觀景點。 王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