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M2.5到COVID-19,口罩是許多人的日常必需品。而近年來在日韓暢銷的魚形口罩,因疫情流行,也在台灣大賣。隨著仿冒品猖獗,魚口口罩發明者、北醫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蕭宇成索性釋放專利,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具有高包覆性、好收納的口罩產品。一邊把玩著手上的口罩,蕭宇成回憶道,起初許多人不會戴這種口罩,所以販賣時連怎麼摺疊包裝都先設計過,讓人能一眼看出這個產品用法。
蕭宇成讀博士班的時候,PM2.5是新聞及生活中常常被討論的議題,不僅傷害呼吸道,更會累積在臟器中。當時交大影像與生醫光電的老師挑戰他,除了學術研究之外,能做出真正對人類有貢獻的東西嗎?因為這個契機,蕭宇成開始針對平面式口罩改良。
平面式口罩最大的不足就在鼻緣和下巴無法密合,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做一個像碗一樣的罩子,蓋住口鼻;但除了不美觀外,碗狀的設計很難收納、占空間,於是蕭宇成考量多種因素後,重新設計出有點像鳥嘴或是魚嘴的口罩,正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造型。而他美術班出身的背景,也幫助他在畫設計圖、做商品設計時更有餘裕。
當包覆性提升,就會有悶熱不適的問題。蕭宇成把光電的技術放在紡織濾網上,創造出透氣不悶的魚型口罩,贏得當年度龍騰微笑創業競賽大獎。他說:「當時大家都在發展人工智慧,沒想到是一個做口罩的得獎。」而這些別人「沒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從發明到正式販售流通又有一段距離。魚型口罩出廠時,是收納好的狀態,很多使用者不知道要將不織布攤開,再去調整鼻梁處的鐵絲,就直接掛在耳上,無法遮蓋口鼻。因此蕭宇成聘用工人手動將口罩攤開再對折,以可以一眼看出配戴方式的狀態販售。他說:「改變消費者習慣也是需要『設計』的。」
被問到發明靈感,他說除了去觀察人群的需求外,必須吸取大量不同領域的知識,再從自己的專業去找到創新點;就像他廣泛閱覽工程、紡織、生醫,甚至設計的書。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蕭宇成常問自己,「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了嗎?」
「我覺得民生必需品類的發明最好。」蕭宇成引導營養系的學生去思考一種目前市面上沒有,但確實有需求的保健食品。從自己的科系專業出發,最後學生團隊根據現代人工作時數長,且需長時間凝視3C產品的特性,想出了將葉黃素和B群結合在一起的果凍,B群特殊的怪味不見了,更容易入口。後續再由創創中心合作的業師協助產品設計,成功開始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