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記事 2025-004|北美館《喧囂的孤獨》的膠彩畫展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北美館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只到2/2,雖然時逢年節大概人會很多,但還是分享一下這個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印象。

我挺喜歡策展方將政治社會發展時期用「複雜的擺盪」來敘述,留給觀展者細品被林之助命名的「膠彩畫」與台灣的獨特關係,五個展區呈現一開始日治時期的畫家作品,鄉原古統的〈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呈現我們古今對比的城市風情,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圓山附近》也奠基在真實景貌上。

(左) 郭雪湖,《圓山附近》局部;(右) 郭雪湖,《南街殷賑》局部(photo:自己拍攝)

(左) 郭雪湖,《圓山附近》局部;(右) 郭雪湖,《南街殷賑》局部(photo:自己拍攝)

再來看對世界藝術潮流的嘗試,不論是林之助的《暮紅》和溫長順《形象風景》,都可以感受到立體派的影響,可以看到這兩幅作品真的很開心。

(左) 林之助,《暮紅》;(右) 溫長順,《形象風景》(photo:自己拍攝)

(左) 林之助,《暮紅》;(右) 溫長順,《形象風景》(photo:自己拍攝)

但在國民政府治理初期,因正統國畫之爭與台日斷交後畫展取消的影響,使得膠彩低迷了一段時間,這個困境直到林之助命名「膠彩」與東洋畫脫鉤,重新進入省展和教育系統後重新發展,才得以消緩,最後也才能呈現出當代創作的多元面貌。

(左上)李貞慧,《月影》;(左下)劉耕谷, 《鼻頭角夜濤》;(右上)洪江波,《金針花》;(右下)袁旃,《凝雲》(photo:自己拍攝)

(左上)李貞慧,《月影》;(左下)劉耕谷, 《鼻頭角夜濤》;(右上)洪江波,《金針花》;(右下)袁旃,《凝雲》(photo:自己拍攝)

一個從中國工筆畫派到日本融合發展後再傳入台灣,因此也產生自己的獨特面貌的技法,有著如此波折的命運,相比同時期的西畫組畫家們,膠彩如今才能不帶打壓的呈現它的價值,令人一方面讚歎又懷抱著一絲婉惜。

雖然畫家創作以及館方都不是在談論政治,但這整個展覽的脈絡裡,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中權利關係下影響了藝術發展,然而這些創作者依舊在那樣的時代裡堅持創作膠彩,這些作品才能在如今重新被觀看,這段過程是孤獨,卻是「喧囂的孤獨」。

最後掛著林之助所寫的「明天有明天的風吹」,膠彩之父感覺樂觀的看著膠彩的未來。

林之助,《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林之助,《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 補記 ▚▚

朋友傳來的分享,五個主題各有DM選畫的差異。

朋友傳來的分享,五個主題各有DM選畫的差異。

於展廳最後,獨立的「膠彩自習室」還介紹了膠彩獨特的天然礦物性顏料,並有開放觸摸以及相關道具和教學體驗。這個展覽細膩到,連展覽DM都有5種,分別對應5個展區的主題,還是朋友照給我分享的,實在是非常用心。

2025.01.26 記於 threads

2025.02.01 整理到vocu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Morning Room 閱讀室 ✺
28會員
54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2025/03/03
看完谷口菜津子的《今晚吃壽喜燒喔!》和《雖然今晚不吃壽喜燒》,一直惦記著,所以那段時間的晚餐就很想吃壽喜燒料理。 其實書跟壽喜燒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壽喜燒成為一種隱喻,講的是人與人相處,還有屬於每個人面對自己各自的問題(但食物還是發揮很棒的作用)。
Thumbnail
2025/03/03
看完谷口菜津子的《今晚吃壽喜燒喔!》和《雖然今晚不吃壽喜燒》,一直惦記著,所以那段時間的晚餐就很想吃壽喜燒料理。 其實書跟壽喜燒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壽喜燒成為一種隱喻,講的是人與人相處,還有屬於每個人面對自己各自的問題(但食物還是發揮很棒的作用)。
Thumbnail
2025/02/22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於閱讀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Thumbnail
2025/02/22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於閱讀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Thumbnail
2025/02/19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2/19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2024/10/12 - 2025/02/02   這展覽已經結束了,我現在才寫是因為,太精彩又太難寫了,寫一點點好了。   打從展覽一開始,Threads上的網友大聲疾呼,一定要去看喔,又附上精采絕倫的說明和美圖,我老早就寫在行事曆,等考完試要去看,
Thumbnail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2024/10/12 - 2025/02/02   這展覽已經結束了,我現在才寫是因為,太精彩又太難寫了,寫一點點好了。   打從展覽一開始,Threads上的網友大聲疾呼,一定要去看喔,又附上精采絕倫的說明和美圖,我老早就寫在行事曆,等考完試要去看,
Thumbnail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心得分享,探討膠彩畫發展與臺灣歷史、政治的關聯,以及畫家們的堅持與孤獨。展覽涵蓋日治時期至現代,展現膠彩畫的演變與多元樣貌。
Thumbnail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心得分享,探討膠彩畫發展與臺灣歷史、政治的關聯,以及畫家們的堅持與孤獨。展覽涵蓋日治時期至現代,展現膠彩畫的演變與多元樣貌。
Thumbnail
「喧囂的孤獨」,這個展覽名稱充滿矛盾卻極具詩意。作為觀者,站在膠彩畫百年的歷史長河前,我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家在喧囂時代中的堅守與孤獨,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藝術家的孤獨創作,在時代的喧囂中找到了屬於它的永恆。
Thumbnail
「喧囂的孤獨」,這個展覽名稱充滿矛盾卻極具詩意。作為觀者,站在膠彩畫百年的歷史長河前,我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家在喧囂時代中的堅守與孤獨,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藝術家的孤獨創作,在時代的喧囂中找到了屬於它的永恆。
Thumbnail
北美館目前展出膠彩畫展《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到2025.2.2為止。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東洋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更可以結合不同的素材,表現出許多的可能性。
Thumbnail
北美館目前展出膠彩畫展《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覽到2025.2.2為止。 膠彩畫,又稱作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東洋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更可以結合不同的素材,表現出許多的可能性。
Thumbnail
台灣膠彩歷史的演進與其對應風格的轉變,從中看到各時代的縮影
Thumbnail
台灣膠彩歷史的演進與其對應風格的轉變,從中看到各時代的縮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藝術的發展歷程,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演變,揭示了這項藝術形式在政治與社會變遷中的位置與重要性。文章中提及了幾位關鍵藝術家如林之助、陳澄波和郭雪湖,以及他們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尋求藝術的自我認同和發展。透過回顧,深入瞭解臺灣美術的文化寶藏,並對未來的探索充滿期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藝術的發展歷程,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演變,揭示了這項藝術形式在政治與社會變遷中的位置與重要性。文章中提及了幾位關鍵藝術家如林之助、陳澄波和郭雪湖,以及他們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尋求藝術的自我認同和發展。透過回顧,深入瞭解臺灣美術的文化寶藏,並對未來的探索充滿期待。
Thumbnail
無論在台灣膠彩畫的世界裡,風格怎麼變化怎麼吹,最終還是要認真看待當下,當下覺得美的明日可能就不滿意了,這是人性。風格只是回首的詮釋,不用刻意追求風格,專注當下就能創造風格。
Thumbnail
無論在台灣膠彩畫的世界裡,風格怎麼變化怎麼吹,最終還是要認真看待當下,當下覺得美的明日可能就不滿意了,這是人性。風格只是回首的詮釋,不用刻意追求風格,專注當下就能創造風格。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美館臺灣膠彩畫的歷史和作品。在展覽中,觀者可以欣賞到日治時期至現代的多幅膠彩作品,並透過藝術家的視角探索日常生活的美。文章強調膠彩畫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以及它與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展示了藝術在日常景色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美館臺灣膠彩畫的歷史和作品。在展覽中,觀者可以欣賞到日治時期至現代的多幅膠彩作品,並透過藝術家的視角探索日常生活的美。文章強調膠彩畫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以及它與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展示了藝術在日常景色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Thumbnail
【設色賦彩多斑斕・膠彩畫名家特展】 緬懷與傳承藝術家陳進女士的膠彩畫風,並以她的作品特色為主軸邀請知名膠彩畫家之作品參展,展出近60幅作品。 很少看到以膠彩畫為主的展覽,上網查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解釋如下: 看完所有參展作品,感覺用膠彩創作具有無限可能性,希望日後有機會也試試膠彩畫。
Thumbnail
【設色賦彩多斑斕・膠彩畫名家特展】 緬懷與傳承藝術家陳進女士的膠彩畫風,並以她的作品特色為主軸邀請知名膠彩畫家之作品參展,展出近60幅作品。 很少看到以膠彩畫為主的展覽,上網查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解釋如下: 看完所有參展作品,感覺用膠彩創作具有無限可能性,希望日後有機會也試試膠彩畫。
Thumbnail
發現似乎就是不再能簡單接受:介紹台灣藝術家就要賣悲情,就要省吃儉用、就要努力出人頭地。政治迫害戰爭離散國家認同,這些敏感的金絲雀們,不只是受苦,仍然受到藝術的祝福,能夠表達能夠創作,能夠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化為藝術,讓瞬間拉長拉長拉長到幾乎不朽。
Thumbnail
發現似乎就是不再能簡單接受:介紹台灣藝術家就要賣悲情,就要省吃儉用、就要努力出人頭地。政治迫害戰爭離散國家認同,這些敏感的金絲雀們,不只是受苦,仍然受到藝術的祝福,能夠表達能夠創作,能夠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化為藝術,讓瞬間拉長拉長拉長到幾乎不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