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過自己入坑台灣美術史已經邁入第三年,即便沒有認真讀文獻,該知道的名字和畫作也算是如數家珍,因此北美館宣布這檔台灣膠彩畫的百年大展時,也會特別興奮!我對膠彩的認識很表面,之前有在台中拜訪過林之助美術館,大概知道它有點類似比較厚重的不透明水彩,使用礦物研磨的顏料作畫,看了展之後很驚艷於這個媒材的超多可能性,是在水墨跟油畫之間奔放的媒材。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說白就是北美館的典藏展,但按照膠彩畫在台灣的發展時序去規劃展間,它沒有什麼複雜的學術資訊要傳達,單純讓畫作作為無聲的導覽,讓觀眾隨著畫作的腳步去感受台灣膠彩畫在不同時期的樣貌。
也因為強調時序,所以許多膠彩畫經典都有在本次展出出現,例如在國中的歷史課本出現超多遍的畫家郭雪湖《南街殷賑》,描繪了日治時期熱鬧的大稻埕,「南街」就是現在的台北市迪化街,「殷賑」意指商業繁榮(解析來源),每次看到本尊還是覺得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還有他的台北寫生系列《圓山附近》及《新霽》,每次看都被細節震驚到不行,或許這也是膠彩畫的特性之一,細節完全不能馬虎,每一筆都是精雕細琢,每一個構圖都要深思熟慮。
也是我認為台灣美術特別迷人的地方,這麼漂亮的畫作其實都在畫自己生活的景色,即便物是人非,有些景色也不復存在,但都被畫家的筆捕捉了下來,能感受到自己與上個時代的台灣人共時。
畫家林玉山則有非常卓越的水墨技巧,我個人對他比較有印象的是《曉霜》,因為裡面有白色的貓頭鷹,很像哈利波特的嘿美(離題)!這次特別關注到他的《雙牛圖》,裡面有水牛跟黃牛,讓我忍不住想到水牛拿了黃牛去穿的民俗故事(又離題),值得注意是這張畫的紙質很粗糙,也有紅磚色的自製顏料,反應戰爭時期畫材的匱乏(解析來自北美館導覽)。
另外,能在這檔展覽看到很多陳進的作品,也是讓我覺得特別值得的地方。陳進是一名女性畫家,在那個年代是非常罕見,她經典的作品中都會有一名典雅高貴的女性,也因為她的出身較好,畫作內容都能看到一些高級的物品。我認為陳進畫畫應該是極度專注,需要屏氣凝神,就像模特兒拍照都在收核心一樣,才能展現出畫作中的優雅。
但這次卻能看到陳進難得不那麼ㄍㄧㄥ的畫作《北港朝天宮》,感覺像是看到女明星穿私服出席一般,即便不是濃妝豔抹閃亮登場,還是很耀眼呀!
這個展間小角落的展品安排也是讓我特別喜歡的規劃,同樣都是畫曇花的膠彩畫作品,不同的畫家呈現方式卻有不同的韻味,展現自己的技法和特色,我個人是最喜歡林之助描繪花瓣的方式,可能是因為沒有勾邊吧?單純用色塊呈現花瓣更有通透感。
這次展覽沒有太花俏的展牆設計,不過有一兩個展間善用了玻璃的特性,設計窗戶或是落地窗來做隔間,玩味畫作的視覺感,十分大氣好看,而且它大手筆用得是「真的玻璃」,不是玻璃貼啊!
由於個人的偏好,我比較喜歡這檔展覽裡日治時期畫家的作品,不過近代的膠彩畫作品也有蠻多令人驚艷之處,早期的畫作還是有蠻多水墨的痕跡,近代的畫作在質感上更多元,甚至做出有點像油畫和粉臘筆的質感,打破我對膠彩像水彩的刻板印象。
近期拔了人生最後一顆智齒,在趕稿與牙痛之間,一直猶豫要在難得的假期出門看展,還是好好躺著耍廢?後來牙一咬決定出門看展,非常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不僅充電滿滿,也被深深療癒。
一個上午穿梭近百年的膠彩畫之旅,展間最後一件作品不是膠彩畫,而是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的字畫,彷彿也是讓台灣膠彩精神回歸根本——水墨書畫。
明天有明天的風吹(明日は明日の風が吹く)字面上的意思是「明天就吹明天的風」。命運,有時像風,說變就變,所以明天自然會有明天的風吹。說不定,就吹出了另一種方向。作為林之助的座右銘,也象徵他活在當下,豁達處事的人生態度。(取自林之助紀念館,2016年臉書貼文)
我想也是展覽給藝術家最後的提醒和祝福吧?無論在台灣膠彩畫的世界裡,風格怎麼變化怎麼吹,最終還是要認真看待當下,當下覺得美的明日可能就不滿意了,這是人性。風格只是回首的詮釋,不用刻意追求風格,專注當下就能創造風格。
推薦閱讀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