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怎麼解釋「沈沒成本」?
人類因為懼怕損失,導致對人、事、物的損失念念不忘,每一次想起都會令心情變得更沉重,而在決定未來時死抱住過去不放、不想放棄,最終導致沉沒成本發生。
我們在買股票的時候,都知道沒有一定賺錢的股票,也懂得「設定停損點」的概念。
但如果換一個說法:「頭都洗下去了」大家就沒法那麼灑脫了,那就是「沈沒成本謬誤」。
除了金錢,付出的時間、經力、努力,有著更多的情感|情緒價值,無法放棄。
我最近聽到「沈沒成本」這四個字,是一個即將大學畢業的妹妹告訴我,她從公立高職到國立大學一路專精在某個領域,她很清楚她不需要非常用力,就可以進入研究所,甚至可以一路順暢到科技大廠工作......。但她赫然發現,她的興趣不在於此領域,她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但是基於「沈沒成本」,她無法放棄,所以很苦惱。(我沒有直接告訴她這是個謬誤,因為她有屬於她自己思考歷程要走)
這個「沈沒成本」的矛盾,其實更常出現在30歲以上,甚至是中高齡身上,因為這個付出過的心力、精力更多、更久,更害怕一但失去就再也沒有其他機會了,白話文「不!甘!心!」
特別是中高齡,轉職、跨域、承認創業失敗,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這個困難、這個跨不過去,有時是想法跨不過去。
提供幾個想法,看看有沒有辦法,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 1. 先問自己:「如果今天是 0投入是 起點,我還會選這條路嗎?」
✅ 2. 再問:「未來 3 年,繼續這條路 vs. 換條路,哪個回報更高?」
✅ 3. 最後問:「現在放棄,我會失去什麼?如果繼續,我會錯過什麼?」
儘管如此,還是很艱難嗎?
我懂我懂,身為一個MBTI 裡面有F (Feeling)的諮詢師,很懂難以割捨的情感,或是因為現實面,無法當機立斷,那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先發現問題、或是某種程度上,你的心裡、你的身體、你的情緒,好像已經在提醒你,是該破圈思考這些問題了。
---我是I人C,我用自己的故事,讓你覺察職場惱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