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飛機要用「架」來計數,
而不能用「隻」?
為什麼我們不能說「一巴斗月光」,
或者「一匹城市」?
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語言規則,
在西西和廖倍恩的《可不可以說》全被打破,
而且打破得如此優雅,讓人不得不懷疑,
也許語言本來就應該這麼有趣。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一架奇怪的飛鳥,
身體像客機,卻長著鳥喙;
翅膀下掛著熱帶椰樹,
尾巴還倒掛著兩隻頑皮的猴子。
這哪裡是什麼「一架飛鳥」?
簡直是一場視覺狂歡。
但奇怪的是,越看越覺得合理——
飛鳥不就是天空的運輸工具嗎?
既然飛機可以用「架」,為什麼飛鳥不行?
🍋西西的詩就是這樣,
她用最天真的方式挑戰最根深蒂固的習慣,
「一棵檸檬茶」,
檸檬茶居然也能長成一棵樹?
廖倍恩的畫筆馬上接招,
真的畫出一棵會流出茶水的樹,
樹葉是茶葉,檸檬片像金黃的果實懸掛其上,
底下還有小人正在細心澆灌。
這畫面荒謬得可愛,卻又莫名其妙的明白,
畢竟茶葉本來就是樹的產物,
為什麼我們不能反過來,讓茶變回一棵樹?
👐最妙的是「一雙大力水手」的畫面,
水手的形象直接被紋在手掌上,
連同船錨、指南針、浪花,
整個航海世界都被壓縮在這雙手中。
這個視覺轉化太聰明了,
不僅是回應了「一雙」這個量詞,
更暗示了水手與勞動、冒險、遠方的關聯。
誰說水手一定要用「個」來計數?
當他們的故事刻在手掌上,
「一雙水手」豈不是更傳神?
✈️書中的每一頁都在進行一場語言的惡作劇,
每一幅畫都在完成一次視覺的魔法。
但有趣的是,
這些「錯誤」用法沒有讓語言變得難以理解,
反而讓我們看到了語言更多的可能性。
廖倍恩的插畫風格也很特別,
她不追求寫實,而是用一種拼貼式的想像,
把不同事物的特徵重組,
創造出新的視覺符號。
在她的畫中,檸檬茶可以生根發芽,
飛鳥可以載客營運,驟雨可以被量測計數。
這些畫面既違反常理又合情合理,
就像夢境中的場景,荒誕卻又深具邏輯。
⭐️更厲害的是,
這本書不告訴你該怎麼理解這些奇特的組合。
就像廖倍恩在訪談中提到:
「《可不可以說》想講很多事情沒有 model answer(標準答案),
而其實人們對這首詩的解讀也沒有 model answer。」
它不像傳統童書那樣試圖教育讀者,
也不像一般詩集那樣需要細緻的文本分析。
它就只是拋出這些異想天開的詞句和畫面,
然後等著讀者自己去發現,
原來語言可以這樣玩,原來世界可以這樣看。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充滿童趣的語言遊戲,
但仔細想想,
這何嘗不是對語言權威的一種溫柔反抗?
我們從小被教導「正確」的語法、
「標準」的用法,
彷彿語言是一座堅固的建築,
有著嚴格的規則和界限。
但西西和廖倍恩用最輕盈的方式告訴我們,
語言其實可以很自由,
很有想像力,甚至可以很調皮。
⭐️當我們闔上這本書,走回現實世界,
也許會忍不住想,
可不可以說「一匹星空」?
可不可以說「一朵記憶」?
可不可以說「一座夢」?
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當我們開始這樣問的時候,
我們的思維是否鬆動了些?
我們的世界觀是否更廣闊了些?
✈️這就是《可不可以說》的魔力,
它不只是打破了語言的框架,
更打開了我們想像的邊界。
幽默,是這本書的表層特徵。
顛覆,是這本書的深層動力。
在書裡,語言不再是規範,而是遊戲;
不再是工具,而是魔法。
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思維的冒險;
每一幅插畫,都是一場視覺的狂歡。
⭐️《可不可以說》不是一本有正確答案的書,
甚至連問題本身都未必清晰。
但它讓你重新觀看語言,重新觀看世界,
重新觀看思維的可能性。
這本書不是用來「理解」的,
而是用來「發現」的。
每個人讀這本書,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東西。
《可不可以說》
作者|西西
繪者|廖倍恩
出版|希望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不可以說》相關活動
【當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得主遇上西西詩作《可不可以說》】
時間:2月8日(六),下午2:00- 4:00
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 微光廳
講者:廖倍恩 Joanne Liu(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得主)、陳智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主持:吳凱霖 Bonnie (希望學社長)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