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離開了在法人領域的工作
法人工作相對穩定,並且在執行計畫過程中,補助計畫是對業者是有好處的事件
所以和業者建立很好的關係,因為用政府資源協助企業穩定到成長
去年11月回到過去任職的單位,帶著能量返回
但很多事情都整個不同,原先大主管被調組把我帶過去跟他去A部門
A部門的以前同事因為做得久已成為小主管,但為人做事風格問題其實不想過去
但回來最大因素就是因為大主管,因此就答應了這件事...
但更沒想到的是,當新年公告單位調動,我被調去A部門,但大主管又被上面掉到另一個B部門,當下也無法和組織提什麼問題,就是能無奈接受調部門
A部門的開始,小主管同操舊業做事風格,只要誰不是她的人,就分重工給她
當前同事時,也有被她弄過,會覺得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給你機會是訓練
但隨著認知和能力成長,外面工作後事情看多了,小主管的同操舊業讓我覺得這裡是值得待的地方嗎?可以讓自己成長嗎?
因此,思維開始在交叉對話,舒適圈和微創業,若微創業我有哪些資源....
最後,藉由一個晚上和大主管與外部顧問聊天和未來藍圖後
隔天,和人事室提出了辭職,讓自己決定因素
1.未來要成為顧問職,具備專業能力的人,並非還在舒適區當行政與活動人員
2.外部顧問的碳盤查資源合作,可以讓自己定位一個專業的顧問
3.碳相關議題現在是市場風口,短期三年還有獲利機會,建立個人ip定位
4.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讓外在人的行為問題變成影響每天情緒的絆腳石
5.機會不等人,歲數不等人,那還等什麼?目前還有微創業試錯機會成本
6.跨出舒適圈的勇氣,若在原地抱怨是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