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司成立了近半年,一切同時都好忙又好閒,終於記起來這個久未撰寫的部落格。這條創業的路上也不知不覺持續了快兩年,在此期間參加大大小小的相關主題比賽與發表,也有了許多接觸廠商及未來潛在客戶的經驗,雖然常覺得身心俱疲,但確實可能體驗了一般人少有的路程。這一路走來,我還沒在創業的路途中成功,也沒在團隊管理上有學術上的專研,大多都是碰到再解決,這兩年也與各團隊經歷過一連串有趣與鳥事,希望可以在此跟各位分享至今為止的體悟與心得,跟大家一起共同成長
計畫名稱:U-start計畫
主辦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計畫獎金:獲補助基本開辦費(50萬元)之團隊,經參與第2階段績優創業團隊評選,且成績績優者,可再獲35萬元至100萬元創業獎勵金。
(一)、申請對象:
設有育成單位之公私立大專校院。創業團隊至少3人組成,其中應有2/3以上(無條件進位)成員為具本國籍之大專校院近5學年度(應屆及前4學年度)畢業生或在校生(含專科四年級以上、在職專班學生),其餘團隊成員可為18-35歲社會人士或取得居留簽證之外籍人士及青年。
(二)、申請限制:
◆ 每人以參與一組團隊為限。各團隊之代表人應為具本國籍之大專校院近5學年度(包含應屆)畢業生或在校生(含專科四年級以上、在職專班學生) 。
◆ 申請計畫之團隊未曾接受本計畫之補助,且於計畫申請時,團隊成員不得為公司行號負責人。
◆ 團隊成員應未曾接受本計畫補助,各成員於計畫執行期間應全職投入本計畫,不得在他處任職工作
(三)其他申請規定:
計畫與設有育成單位之公私立大專校院結合,每校所提申請計畫以15案為限,由各校院育成單位檢具「創業團隊營運計畫書」及「育成輔導計畫書」,提出申請。依創業計畫完整評比,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補助學校育成輔導費及創業團隊創業基本開辦費。
以上是一些基本資訊,接下來針對幾個特別要注意的點去說明,要看更仔細介紹就再自己到官方網站去看就好
「各成員於計畫執行期間應全職投入本計畫,不得在他處任職工作」
「身份限制須知:全職投入與其他職務的衝突
根據 U-start 計畫的規定,各成員於計畫執行期間必須全職投入,且不得在他處任職或工作。這條規定在當初我們申請時引發許多討論。從條文表面上來看,似乎允許以非全職形式參與計畫,但實際確認後發現,即使是兼職或只要保有勞健保的職業,也不符合參與資格。
少數例外情形包括因課業需要的實習、擔任教授的課堂助理、或參與教授研究計畫等(建議直接聯繫主辦單位確認)。因此,申請者應提前做好準備,若通過計畫,可能需要辭去現有職位,以確保符合資格。
此外,多數申請者通常為大四學生,這些規定可能對實習規劃產生影響。例如,若寒假期間已投入實習,需考慮計畫正式開始時(約三個月後)是否選擇繼續留在公司或專注於計畫。同時,計畫初期的經費可能不足以支撐個人完整的生活開銷,尤其在團隊成員較多的情況下,因此需提早規劃如何在該階段無法在外工作的情況下應對財務壓力。
因此,建議所有欲報名者,要充分評估各種可能結果,並將計畫對未來發展的影響納入考量,做出最符合個人目標的選擇。
計畫與設有育成單位之公私立大專校院結合,每校所提申請計畫以15案為限,由各校院育成單位檢具「創業團隊營運計畫書」及「育成輔導計畫書」,提出申請。
對於從校園計畫出發的團隊而言,這通常不是大問題。然而,不同學校的學生對該計畫的參與熱忱,以及學校主管機關對計畫的重視程度,可能有顯著差異。因此,在申請前,建議先向前幾屆參與過的團隊了解經驗,掌握申請流程與校內資源情況。
若學校對 U-start 計畫投入高度重視,則團隊可能需要在校園初審階段即面臨激烈競爭;反之,若學校相對不重視,雖免去了校內競爭環節,但仍需依賴校園育成單位提供的「育成輔導計畫書」等其他資料,計畫的最終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學校主管機關的配合度與能力。
發現在申請環節上就已經寫了滿多的字,接下來幾篇會再針對當中計畫內容去撰寫,但突然發現今年的收件截止日好像快要截止了,若有急迫諮詢需求也可以直接跟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