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三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2. 白話文翻譯


不刻意推崇賢能之人,百姓就不會爭相競爭;不過分珍視稀有的財貨,百姓就不會產生偷盜之心;不在人前炫耀誘惑人心的事物,百姓的內心就不會混亂、迷失方向。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讓人民內心淡泊,不去過度思慮,而是滿足於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讓他們產生過度的野心,而是使其身心強健。

讓百姓保持純樸,沒有過多的慾望與計較,使得那些聰明而擅於算計的人,也不敢隨意操弄權術。

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則天下將會自然而然地運行得井然有序。



3. 解釋


過度標榜賢能,反而容易造成爭競與動亂。 當一個社會過於強調「賢能」的重要性,人們便會爭相追求名聲與地位,導致競爭與嫉妒心的加劇。這就如同現代社會,有些人為了獲取功名,會不擇手段地誇大自己的能力,甚至踩踏他人,以獲取更多資源。然而,真正的社會穩定,並不來自於一小部分菁英的競爭,而是來自於整體的和諧運行。


不讓財貨成為貪婪的來源,則社會自然平衡。 當人們過度看重金錢與珍稀之物,盜賊便會因利益的誘惑而橫行。相反地,若社會不過度強調財富的價值,人們自然會降低對金錢的執念,從而減少偷盜、欺詐等行為。例如,一些傳統村落的社會,人們彼此信任,不過分追求奢侈品,社會反而更加安定。而在過度物質化的社會,人們會因貪婪而走向犯罪,反而導致不安定的局勢。


不讓人心沉迷於慾望,則能保持內心平靜。 欲望過多,反而會讓人內心不安,時刻渴求更多,最終陷入無窮的焦慮。例如,一個總是羨慕別人擁有更好生活的人,往往難以感到滿足,無論擁有多少,都會覺得不足。聖人的智慧在於讓人們懂得知足,而不是讓慾望無限擴張,因為內心的平靜,才是真正的富足。


「虛其心,實其腹」,讓人淡泊名利,滿足基本需求。 「虛其心」並非讓人愚昧,而是讓人減少過多的慾望與妄想,避免陷入名利的競逐;「實其腹」則是指讓人們的生活穩定,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這樣社會才不會產生過多的紛爭。例如,一個國家如果過度強調競爭,人人都為了爬上更高的位置而焦慮,社會將變得浮躁不安;而一個國家若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不過度追逐虛榮,則社會將更加和諧。


「弱其志,強其骨」,減少過度的野心,而讓身心更強健。 在這裡,「弱其志」並非讓人沒有目標,而是讓人避免過度的野心,以至於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強其骨」則是讓人們保持身心的健康,實實在在地生活,而不是活在空想與過度的野望之中。例如,有些人為了達到世俗的成功,犧牲健康、忽略家庭,最終換來的只是身心的疲憊,這樣的成功並不值得推崇。


讓人民回歸純樸,減少算計,則社會能夠自然安定。 若社會充滿心機與爭奪,人們將無法安心生活。聖人的智慧在於降低這種競爭的氛圍,使得那些聰明但過於算計的人,也不敢輕舉妄動。例如,一個組織若是過度強調個人利益,內部將充滿鬥爭與內耗;而若這個組織能讓人們專注於自身的職責,不過度攀比,則整體的運作會更加穩定。


「為無為,則無不治」,順應自然,則萬事自然而成。 真正高明的治理,不是透過強制的控制,而是順應事物的本質,讓一切自然而然地運行。例如,優秀的管理者不會事無巨細地控制下屬,而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員工能夠自由發揮才能,企業自然會繁榮發展。同樣地,社會的安定,也不是靠嚴苛的法律,而是讓人們自發地維持秩序,這樣的治理方式,才能真正長久不衰。


結論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強行干預,而在於順應自然。當人們不過度競爭,社會便會和諧;當人們不過度貪婪,財物便不會成為紛爭的根源;當人們內心平靜,則外在的世界也會更加安穩。無為並非消極的「不作為」,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以最小的干預,讓世界達到最自然的平衡。這才是天下真正的「無不治」。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白話文 當世人知道「
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白話文 「道」如果能夠被明確地言說,那它就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能被確切地定義,那它便不是萬物真正的名
第四章:同門互動 李明在靈雲門修行的日子變得更加充實,他認識了一些和他一樣正在修行的同門弟子。 李明的同門師兄姚飛是一位身形高大,氣勢凌人的修行者。他對於修行的熱情和才華讓李明深感敬佩。一天,姚飛主動邀請李明一起進行修煉。 「李明,你修行進步迅速,我看好你。我們一起修煉吧,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第一章:小村的奇遇 在一個遠離繁囂的小村落中,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名叫李明,是這個小村落的希望之光。從小,李明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和奇特的氣息。 李明的父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對於李明的特殊之處感到驚訝,但也感到擔憂。他們不知道這種奇特的氣息是好還是壞,因此他們將李明視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白話文 當世人知道「
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白話文 「道」如果能夠被明確地言說,那它就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能被確切地定義,那它便不是萬物真正的名
第四章:同門互動 李明在靈雲門修行的日子變得更加充實,他認識了一些和他一樣正在修行的同門弟子。 李明的同門師兄姚飛是一位身形高大,氣勢凌人的修行者。他對於修行的熱情和才華讓李明深感敬佩。一天,姚飛主動邀請李明一起進行修煉。 「李明,你修行進步迅速,我看好你。我們一起修煉吧,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第一章:小村的奇遇 在一個遠離繁囂的小村落中,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名叫李明,是這個小村落的希望之光。從小,李明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和奇特的氣息。 李明的父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對於李明的特殊之處感到驚訝,但也感到擔憂。他們不知道這種奇特的氣息是好還是壞,因此他們將李明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