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章節回顧

在第一章觀妙章,了解天地運行本源-道的特性,是與時俱進,每個當下都要融於道,成為道的一部分,如天地有仁,為天地之心,為道之妙所在,而天地愛養萬物的運行方式,則為道之徼所在,妙徼是自然相生,我們應如此效法天地。而第二章在觀徼中,說明進步是從反省、修正做起,可以透過構成自然的六大要素來思考,觀察反省到應做修正的地方,可應用在個人、團隊或事情等。每個獨立個體、事項、萬象皆能自助、互助共同往好的方向前進。最後,呼應第二章結語,無論何時都要注意負面人性是偏離道的最主要因素,第三章將進一步說明。


raw-image


本章概要


不尚賢,如同表現好、知識或職位高,若不去推崇,就不會心生鬥爭。
不貴難得之貨,如同華麗、獨特、方便、稀有,若不去標榜或彰顯,就不會令人想要擁有。
不見可欲,如同心中種種想要得到、達到的欲念,若感官不去注意、被吸引,就不會心起妄念、欲求。
第二章提及要避免小我狂妄的心出現,此章則說明負面心性的源頭就是知識和欲望,這會使人想要追逐和擁有,心則會向外奔波,無法安定。

因而,效法天地之道的聖人,如何守住道心,安住自己的心,則落實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則是謙虛、包容、不居功、效法天地之心;
實其腹,則是不浮華、不重表面或短期近利,是務實、踏實,守其根本、基礎,按步驟、或重視內涵的;
弱其志,則是去除想法、臆測等不切實際的想法;
強其骨,則是重於身體力行、付諸行動、強身健體。

突然想起牛務實勤儉的精神~圖為新聞採訪耕牛夢之高一鑫 精神可嘉

突然想起牛務實勤儉的精神~圖為新聞採訪耕牛夢之高一鑫 精神可嘉








綜上述,可說總結前兩章道的概念與運行方式,提出根本的作法。 平常、日常,時常,都應以道心為本,安守著道心,不以知識取巧行事,也不興起任何欲求、有所為(目的)而為(手段),很務實地將基礎一直做好,基礎就是顧好道心,一步一步前進,並在做中體會、反省、修正,作為下一步前進的基石。反之,若不是這樣,則會想要得到一些使人感到光鮮亮麗、虛榮、與眾不同的成果,以突顯自己。但就大自然現象而言,華麗奪目的都曇花一現,甚至會招人妒忌,必定沒有涓涓流水來得長久,令人舒適、想要親近。

因此真正的智者,明白這個道理,致力效法天地之道,使自己不掉入以智取勝、有所欲為的險境,遠而避之。若如此的效法天地之道,則沒有什麼不能克服。此即是無為的真諦。


我的閱讀體悟

學習任一項事物就像道的概念一樣,要有好的學習態度與觀念,搭配著實作、實踐的方法,就如同有心法、有功法般。一定都要從基礎開始,從基本功練起,一直練習,累積能量,日漸熟悉,從中開始展現活力、彈性、強度,一開始就得像打地基一般。當還再矇懂苦練的時候,會乖乖認份的照著基本功一步一步來做,但開始有了熟、巧勁,或是不一樣的體悟,似乎以為抓到什麼訣竅時,便將這些記著,標記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將訣竅做到就是了。這就是一種內在的欲求,看到了練習中得到的美麗成果,就想要下一次也這樣得到。但下次這麼做時,往往會發現無法有先前的佳境。這是因為心境已經大不相同。一開始務實的做,扎實地從基礎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佳境,這是累積一段努力自然得到的果,而現今似乎認為我走過那段努力,我會了,懂了,幾個訣竅就能如捷徑般快速摘果。這樣的心態是投機、這樣的認知是偏知,使自己走入迷境,再怎麼努力,卻總是落空,必須要放下這一切,慢慢從基本一一做起。這些認為是訣竅的部分,應看做是一時的風景,是一種自然反應,應當下自己努力狀況所得的,而每一次練習來反省為何此時的風景是這樣、彼時的風景是那樣,為何有這些差異?做基本功有踏實嗎?心境放對了嗎?

另外最近特別吸引我目光的是中國跳水小將全紅嬋,她的跳水表現已經讓全球注目,堪稱教科書等級的水準。但她是如何保持每一跳的心境,縱然先前幾次已經跳出佳績,她也沒因好成績讓心情有太大波動,不將成績放在心上;在後台準備時,複習著每個基本動作,不會因熟悉會了而輕忽怠慢;而站在跳水台的那一刻,又是嚴謹沉著以對、全力以赴的感覺。她回答採訪的記者,放輕鬆,沒想別的,就想每個動作,做好做到每個動作。她身上有一顆真誠樸實的心,認真面對每個當下,漂亮的成績也沒使心走樣,平日的基本功苦練讓她慢慢有能力、彈性,而她繼續扎實在基本功的實踐,終讓人看到她辛苦努力的成果,稱許是天賦的展現。


#你是否也有體悟?歡迎您與我們分享,讓我們共享道德經的浩瀚智慧,來滋養我們寶貴的人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往美好的方向前進。或有其他建議,也歡迎告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體悟心生活的所在
7會員
51內容數
台灣傳統文化有珍貴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人性質樸良善的一面,其背後藏著深厚的思想底蘊。為了研究傳統民俗精神,促使我踏入了經典學習。學習之路沒有終點,而它帶著我認識自己、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怎麼重新走出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步,讓身心充實健康快樂。在此,記錄與分享這一路”心”生活的反思與成長。
2024/05/14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2024/05/14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2024/05/12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2024/05/12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2024/04/28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2024/04/28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