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白話文 「道」如果能夠被明確地言說,那它就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能被確切地定義,那它便不是萬物真正的名相。 「無名」是天地未分、萬物未生的本源;「有名」則是萬物顯化、世界形成的根源。 因此,當人能夠無欲、放下執著時,便能領悟事物最微妙、最深層的本質;而當人懷有欲望時,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與邊界。 這「無」與「有」雖然看似對立,卻源自同一個本質,我們稱之為「玄」,即深邃難測的真理。 這種「玄」再往更深處探究,便是進入萬事萬物奧妙的門徑。 3. 解釋 「道」是一種超越言語的存在。 它並非某個固定的法則,而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既無形無相,也無法被完全描述。一旦我們試圖用語言去框定它,它就已經不是完整的「道」,而是我們理解中的片面呈現。這就如同水流,你可以感受到它的運動,但它沒有固定的形狀,也無法完全掌握在手中。因此,任何理論或思想,只是「道」的一種映照,而不是「道」的全部。 世界的形成,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在「無名」的狀態下,萬物尚未被區分,如同混沌未開時的宇宙、一個創作者腦海中的靈感、一張尚未畫下任何筆觸的畫布。在這個階段,一切都還未定型,充滿無限可能。而當「有名」出現,萬物便開始顯現,從無形轉為有形,從不可知變為可見。這就如同畫家提筆落下第一筆,世界便開始成形。我們的認知世界,就是透過「名」來界定,如山河、日月、草木、動物,這些都是「有名」的產物。但這些現象並非世界的全部,它們只是「道」的一種展現,而非「道」本身。「名」讓我們能理解事物,但也限制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難以窺見更深層的真相。 如何看待世界,取決於人的內心狀態。 當我們無欲、沒有執著地去觀察世界,能夠見到萬物最深邃的本質,就像靜水映月,清澈且深遠。這種無欲的觀察,使人能夠進入事物的核心,領悟其「妙」。但若我們帶著欲望,則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因為欲望讓我們的視野受限,使我們只關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部分,而忽略了更廣闊的真理。這就如同一位音樂家,若他單純出於熱愛去創作音樂,他能體會到旋律中的靈性與深意;但若他只關心音樂是否能帶來名利,那麼他所創作的音樂,將只是迎合市場的產物,難以觸及真正的藝術之美。 「玄之又玄」代表世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以為自己掌握了某個道理,卻發現還有更深的層次。「玄之又玄」,並不是要讓人困惑,而是說明宇宙的真理沒有終點,總有更深的奧秘等待探索。這就如同科學的發展,我們以為經典物理學已經解釋了世界,卻發現量子力學顛覆了舊有的概念;當人類以為量子力學已經是終極答案,又發現宇宙可能還存在更高維度的運行法則。這無窮無盡的探索,正是「眾妙之門」,是進入理解的入口,也是通往未知的開始。 真正的大道,不是某個固定的理論,而是一種無窮變化、無法限定的本質。 它既可以是無名的本源,也可以是有名的顯化,既可以在寂靜無聲之中,也可以在萬象紛呈之間。當人執著於語言與概念,他只能見到事物的表象;當人放下執著,他才能窺見萬物的奧妙。這就是大道的核心——不執著於名相,不局限於具體形式,順應自然,進入「玄之又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