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本田合併破局!鴻海成日產轉型救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日產與本田的合併談判近日宣告破局,主要原因是日產拒絕本田將其轉為子公司的提案,導致雙方未能在條件上達成共識,日產高層表示,滿足兩家公司股東的條件幾乎不可能,因此決定撤回與本田的基本協議書

本田與日產都是傳統車廠,整併後會有管理、品牌定位、文化整合等問題,鴻海不是車廠,而是代工與供應鏈專家,不會威脅日產品牌,合作模式更靈活,這點讓鴻海比本田更適合作為日產的救星,本田與日產仍可保持自主品牌與研發,只需要將生產、供應鏈、部分技術交給鴻海,提高效率。

本田雨日產目前最需要的是快速開發新產品,而鴻海在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鴻海採用CDMS商業模式,專注於提供整車設計與製造服務,使得客戶能夠集中精力於品牌和市場行銷,而將大部分製造工作外包給鴻海,同時客戶在其設計基礎上進行修改,以適應不同市場需求,這種靈活性使得其商業模式更具吸引力,若與鴻海合作,可以加快新一代電動車的開發和量產。


鴻海若能與日產合作,將是一次「科技供應鏈 x 傳統車廠」的最佳組合,雙方能各取所需:

• 日產獲得鴻海的電動車製造能力與成本優勢
• 鴻海藉此進軍日本市場,提升電動車代工版圖

在日產尋找新出路的關鍵時刻,鴻海確實是最有可能幫助它轉型、甚至「拯救」它的企業之一。


Mark的股市日記

本篇主要研究「鴻海」3+3轉型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國AI模型DeepSeek崛起,其低成本訓練模式引發市場關注,探討其對臺灣伺服器ODM產業的影響,以及長期發展潛力。
DeepSeek發表低成本AI模型技術,引發市場對高階AI晶片需求放緩的討論,但傑文斯悖論指出效率提升可能反而增加需求。另一方面,川普關稅戰與AI市場持續升溫,美系CSP持續擴大資本支出,Meta與微軟更計畫投入巨資於AI基礎設施建設,顯示AI晶片需求仍強勁。鴻海積極配合輝達AI晶片生產
歐洲AI投資在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主要集中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其中生成式AI和隱私增強技術方面的投資顯著增長。
股價連續下跌,外資群教訓散戶信心。散戶若賣掉手上股票,需要經歷週末不開盤的擔憂。外資群增加低價買進,造成股價大幅下跌。最大差別在於,散戶能買的量較小且頻繁交易,而外資則需要佈局波段並需買進較多股票。中長線價值投資則是持續買進合理時的股票。
文章內容可透過Youtube,收聽本篇內容,可以幫助你更方便吸收內容知識,讓你在開車、騎車、做家事,每天都能透過5~10分鐘時間學習到一點股市知識 本篇內容如下 1. 我是存股族,我是否可以將股票出租賺取利息 2. ETF是什麼,如果沒有能力選股,購買ETF需要注意什麼
中國AI模型DeepSeek崛起,其低成本訓練模式引發市場關注,探討其對臺灣伺服器ODM產業的影響,以及長期發展潛力。
DeepSeek發表低成本AI模型技術,引發市場對高階AI晶片需求放緩的討論,但傑文斯悖論指出效率提升可能反而增加需求。另一方面,川普關稅戰與AI市場持續升溫,美系CSP持續擴大資本支出,Meta與微軟更計畫投入巨資於AI基礎設施建設,顯示AI晶片需求仍強勁。鴻海積極配合輝達AI晶片生產
歐洲AI投資在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主要集中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其中生成式AI和隱私增強技術方面的投資顯著增長。
股價連續下跌,外資群教訓散戶信心。散戶若賣掉手上股票,需要經歷週末不開盤的擔憂。外資群增加低價買進,造成股價大幅下跌。最大差別在於,散戶能買的量較小且頻繁交易,而外資則需要佈局波段並需買進較多股票。中長線價值投資則是持續買進合理時的股票。
文章內容可透過Youtube,收聽本篇內容,可以幫助你更方便吸收內容知識,讓你在開車、騎車、做家事,每天都能透過5~10分鐘時間學習到一點股市知識 本篇內容如下 1. 我是存股族,我是否可以將股票出租賺取利息 2. ETF是什麼,如果沒有能力選股,購買ETF需要注意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為您帶來近期鴻海、技嘉和臺達電子的銷售額報告,以及全球科技行業的趨勢分析。透過評級和市場預測,解讀科技公司的表現,並分享庫存操作心得。
Thumbnail
李永年 AI伺服器 *鴻海2317,外資拉鴻海,可以稀釋台積電的權值比重,股價持續守住161就都算安全。 *鴻準2354,GB200的供應商,外資投信買超。 *國巨2327,外資投信買超,預估今年eps 40元、目前pe 只有16倍。 *廣達2382,GB200的第二大組裝廠,下半年開始出貨
Thumbnail
摘要重點 1.AI 伺服器以 40% 市佔為目標,預期今年能站伺服器營收 40% 以上,鴻海為唯一一家可以提供資料中心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公司,今年 CSP 成長性高於品牌商。 2.鴻海未來會具備全球少數具備 SiC 晶圓製造、模組技術的整車廠。PMIC 出貨已超過 300 萬顆,半導體營收將超過千億。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首先請看這則讀者分享的新聞: 比亞迪強勢進擊! 韓媒驚曝與國產車落差:現代慘了 這會引起啥樣的漣漪呢?且聽分明!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Thumbnail
半導體行業巨頭們的財報開出,終端市場冰與火同時存在,市場見底了沒?看不同行業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展望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為您帶來近期鴻海、技嘉和臺達電子的銷售額報告,以及全球科技行業的趨勢分析。透過評級和市場預測,解讀科技公司的表現,並分享庫存操作心得。
Thumbnail
李永年 AI伺服器 *鴻海2317,外資拉鴻海,可以稀釋台積電的權值比重,股價持續守住161就都算安全。 *鴻準2354,GB200的供應商,外資投信買超。 *國巨2327,外資投信買超,預估今年eps 40元、目前pe 只有16倍。 *廣達2382,GB200的第二大組裝廠,下半年開始出貨
Thumbnail
摘要重點 1.AI 伺服器以 40% 市佔為目標,預期今年能站伺服器營收 40% 以上,鴻海為唯一一家可以提供資料中心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公司,今年 CSP 成長性高於品牌商。 2.鴻海未來會具備全球少數具備 SiC 晶圓製造、模組技術的整車廠。PMIC 出貨已超過 300 萬顆,半導體營收將超過千億。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首先請看這則讀者分享的新聞: 比亞迪強勢進擊! 韓媒驚曝與國產車落差:現代慘了 這會引起啥樣的漣漪呢?且聽分明!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Thumbnail
半導體行業巨頭們的財報開出,終端市場冰與火同時存在,市場見底了沒?看不同行業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