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滑手機?當我發現自己成了多巴胺的小白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欸!你看這個影片超好笑!」
「等等,再看一個就睡!」
「這件衣服買了好像會變更可愛!」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明明說要認真讀書,卻不小心陷入無限滑手機的漩渦;明明想存錢,卻又忍不住在購物網站上買到「剁手」。作為一個正在準備大體解剖考試的醫學生,我居然在這些「小確幸」裡發現了自己的影子。



從考場「逃」向多巴胺的懷抱


還記得那天,又一次解剖考試結束。看著比同學低了一截的成績,我的心情就像被大體老師用手術刀狠狠劃了一刀。

回到家後,我開始了我的「療傷三部曲」:

• 刷短影音到天亮(反正明天沒課,多看一個又不會怎樣…)

• 暴衝吃到飽(這家餐廳的炸雞真的無敵!)

• 瘋狂購物(這隻娃娃太可愛了,買了一定會更開心!)

當下確實覺得放鬆,但隔天醒來,除了脹痛的胃和空蕩蕩的錢包,剩下的只有更深的空虛感。直到我讀到《多巴胺國度》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早就掉進了多巴胺的陷阱!

滑手機滑到忘我似乎已成大多數人的常態

滑手機滑到忘我似乎已成大多數人的常態


多巴胺:大腦裡的快樂使者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我們的大腦中負責「獎勵系統」。

每當我們做了讓自己愉悅的事,比如:

• 吃到美食(腦內啟動:美食獎勵路徑)

• 收到按讚(腦內啟動:社交認同路徑)

• 買到心愛的東西(腦內啟動:獲得獎勵路徑)

多巴胺就會釋放,帶來「爽感」。 但有趣的是,多巴胺不只在我們真正得到獎勵時釋放,在「期待」獎勵時就已經開始分泌了!就像看到購物網站上的「雙11即將來襲」,腦中就開始分泌多巴胺,讓人興奮不已。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期待下一個短影音、下一個美食照片、下一次購物。


當「爽」變成一種詛咒


但問題來了,這種「爽」真的那麼單純嗎? 根據神經科學研究,我們的大腦像是一個精密的天秤,快樂和痛苦就像天秤的兩端。當我們過度追求快感,不斷地往快樂那端加重量時,大腦會自動調整,讓痛苦的那一端也跟著升高,試圖維持平衡。

換句話說:

1. 第一次熬夜追劇:超爽!

2. 第二次追劇:還是爽,但沒有第一次那麼刺激了。

3. 第三次:需要看更多集才能達到同樣的快感。

4. 某天沒追劇:竟然開始渾身不對勁?!

這就是所謂的「耐受性」——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才能達到相同的快感。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準備解剖考試時,明明應該專心念書,卻總是忍不住滑手機。

一開始只是想「放鬆一下」,結果卻變成了:

• 滑手機 → 感到愧疚 → 更焦慮

• 更焦慮 → 需要更多慰藉 → 繼續滑手機

• 繼續滑手機 → 更愧疚 → 焦慮加倍

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

長時間追劇或使用電子設備,初期可能帶來快樂,但隨著時間延長,焦慮感逐漸加重。


醫學生的自救計畫


作為一個準醫生,我決定用書中的科學方法來拯救自己!

以下是我實踐的「多巴胺平衡術」:


1. 理解你的大腦

就像不會隨便吃來路不明的藥,我們也不能任由多巴胺失控。

於是我開始記錄:

 • 什麼時候最容易放縱?(例:考試後、壓力大時)

 • 為何會放縱?(例:讀得很痛苦,想放鬆一下)

 • 放縱後的影響?(例:短暫開心 → 更焦慮)


2. 設計你的「戒斷」策略


為了讓自己擺脫無限滑手機,書中提到了三個方法:

• 物理隔離: 讀書時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意志力不可靠,環境比自制力重要!)

• 時間管理: 完成一個學習目標才能滑手機。

• 獎勵替代: 用運動、畫畫等較健康的活動來獲得多巴胺,而不是靠短影音。


3. 擁抱適度的「痛」

書中有個有趣的發現是:適度的「痛苦」,反而能帶來更持久的快樂!

例如:

 • 晨跑時的痠痛 → 跑完後的清爽感

 • 解開困難題目的痛苦 → 成就感爆棚

 • 考試及格的壓力 → 之後的喜悅更強烈

這些來之不易的快樂,遠比滑手機的短暫快感更有價值。

適度的痛苦,雖然過程艱難,但帶來的持久快樂,遠勝於短暫的快感。


寫在最後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與其追求完全的「戒斷」,不如學會在快感與痛苦之間找到平衡。這或許就是《多巴胺國度》帶給我最重要的啟示——真正的幸福,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在天秤的擺盪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現在的我,依然會看短影音、追劇、買可愛的娃娃,但不再是為了逃避,而是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享受,適當的時候停下。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不妨試試這些方法,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備註

多巴胺神經元的獎勵機制

多巴胺的獎勵路徑是大腦中一條讓我們感到快樂的神經通路。當我們做開心的事,大腦會釋放一種多巴胺(dopamine),讓我們感到滿足和愉快。這條路徑包含了幾個重要的大腦區域

  1. 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這是多巴胺的起點。當我們做開心的事,腹側被蓋區會釋放多巴胺。
  2. 依核(Nucleus Accumbens,NAc):多巴胺從腹側被蓋區傳到依核,這裡是讓我們感受到快樂和獎勵的地方。
  3.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最後,依核的訊息會傳到前額葉皮層,幫助我們做出決策,判斷是否要重複做這些讓我們快樂的事。

這條路徑讓我們記住哪些行為讓我們開心,並鼓勵我們重複那些行為,提升生活中的愉悅感。


參考資料

Bromberg-Martin, E. S., Matsumoto, M., & Hikosaka, O. (2010). Dopamine in motivational control: rewarding, aversive, and alerting. Neuron, 68(5), 815-834.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0.11.022

Lekman, A. (2021). Dopamine nation: Finding balance in the age of indulgence. Penguin Press.

內容總結
多巴胺國度
5
/5
avatar-img
4會員
1內容數
分享一些所見所聞所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回到家時他常常覺得自己是根潰散開的黑輪,那一整天養精蓄銳的蟲,能輕鬆撕爛他。不想回家,開始對人資部的萬年空轉,還有主管丟過來好幾頁等待上架的商品升起感激之情。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當上次看了一堆資料後,我發現感受周遭事物的體會似乎有所改變。 當我有意識地區分開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時,五官的感受突然變得強烈起來,我能感受到、觀察到平日中毫不起眼的細微細節。火車移動時帶來的微風讓髮絲觸摸到臉頰,幼鳥的吱吱叫聲,甚至是建築物外牆和地面的紋路都變得格外清晰,彷彿立體般浮現在眼前。
Thumbnail
昨晚經歷了白蟻恐攻後,今天早早醒來收拾殘局,邊吸著地板,邊感覺身體裡的焦躁不安。 房子老了,縫隙多了,好多東西無孔不入的出現;貓樂了,整晚東西飛奔,五坪的房間跑得像有五十坪。 查了電影資訊,這幾年的疫情讓各式產業都消退許多,往年打開列表總選不出,因為太多;現在依然選不出,因為沒興趣,一樣沒得選。
Thumbnail
剛剛看到「防疫貓貓」說貼毛毛蟲的圖會引發退追!因為太好奇了,所以決定實驗一下,順便替毛毛蟲平反。有的明明就很可愛啊~~~
Thumbnail
一直遇到同一隻螞蟻,是不是眾神的示意?好,我真的想太多了。但謝謝這種想太多的無限加料,才能支撐起,來到這裡之後停不下來的發文以及發文。 我和妳都使用同一個廠牌的酒精,比較特別又高雅的原因在於,我們都朝著自己的心口活潑的射擊,因為最毒的是腦滿腸肥的「今夜愛未眠」。 我喜歡通信,我喜歡一直堅強活著的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回到家時他常常覺得自己是根潰散開的黑輪,那一整天養精蓄銳的蟲,能輕鬆撕爛他。不想回家,開始對人資部的萬年空轉,還有主管丟過來好幾頁等待上架的商品升起感激之情。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當上次看了一堆資料後,我發現感受周遭事物的體會似乎有所改變。 當我有意識地區分開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時,五官的感受突然變得強烈起來,我能感受到、觀察到平日中毫不起眼的細微細節。火車移動時帶來的微風讓髮絲觸摸到臉頰,幼鳥的吱吱叫聲,甚至是建築物外牆和地面的紋路都變得格外清晰,彷彿立體般浮現在眼前。
Thumbnail
昨晚經歷了白蟻恐攻後,今天早早醒來收拾殘局,邊吸著地板,邊感覺身體裡的焦躁不安。 房子老了,縫隙多了,好多東西無孔不入的出現;貓樂了,整晚東西飛奔,五坪的房間跑得像有五十坪。 查了電影資訊,這幾年的疫情讓各式產業都消退許多,往年打開列表總選不出,因為太多;現在依然選不出,因為沒興趣,一樣沒得選。
Thumbnail
剛剛看到「防疫貓貓」說貼毛毛蟲的圖會引發退追!因為太好奇了,所以決定實驗一下,順便替毛毛蟲平反。有的明明就很可愛啊~~~
Thumbnail
一直遇到同一隻螞蟻,是不是眾神的示意?好,我真的想太多了。但謝謝這種想太多的無限加料,才能支撐起,來到這裡之後停不下來的發文以及發文。 我和妳都使用同一個廠牌的酒精,比較特別又高雅的原因在於,我們都朝著自己的心口活潑的射擊,因為最毒的是腦滿腸肥的「今夜愛未眠」。 我喜歡通信,我喜歡一直堅強活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