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女人年前採買,除夕在廚房忙活,所有人可以沐浴換上新衣,坐著好好吃飯,唯獨她,一身油煙。從早上五點忙到晚上十二點,希望日後所有女人都不需要如此。」
過去的我也是如此,粗魯的標籤「女人的春節時的忙活」,彷彿過年的女人被分爲兩類:傳統和其他。
不過,在鼓勵女人創造儀式感的同時,卻又鄙視年節採買、烹飪、祭拜的行為,掩蓋做這些事情的美,是做事的那位嘴裡的抱怨,及心中的怨念。
繁文縟節的不是儀式和行為,是人和人之間的挑剔和嫌棄。
微波年菜即可,願意多加巧手妙用是心意。
年復一年的採買,增長的是經驗和效率。
至於祭祀,帶給自己的是年底的歸零和新年期許,想得通透一點,你會發現:這最終只會回歸到「自己和神」的關係。畢竟,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不過,這些挑剔和嫌棄不是春節過年獨有事。實上,普遍存在日常人際關係,來自職場的,你會發現:初入職場的新鮮人與剛入獄的菜鳥無差。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最終都會習得一身求生技能,轉化消融的能力是職場老鳥必備技能。
為什麼在職場會被認為是高手,換到廚房妯娌就會被標籤「苦情」呢?不可能只用薪水和升遷,就能安慰自己「繼續忍耐下去」吧?
我認為,在採買烹飪祭拜的當下,時時刻刻的能夠覺察自己的感受,彈性調整行程、自在接受結果,才是當下好好照顧自己最重要的能力。
在過年過節時如此,在職場中打滾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