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選擇和相信

命運、選擇和相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其實我的意思是命運來自選擇,而選擇則來自相信。

舉大S在日本因為流感香消玉殞這個例子來說,去日本前就面臨一個選擇:「去或不去?」這牽涉到對於身體狀況的掌握和對於異鄉流感盛行的考量,最終相信身體可以承受,或礙於家族團體行動的壓力,於是成行,不管如何也是一種選擇。

到了感染流感還是得面臨選擇,是到醫院去?還是在旅館靜養?症狀嚴重以後選擇到一般醫院?還是搭救護車急診?一次救護車被送回以後,發現醫療方和自我認知的身體狀況不一致,是選擇繼續相信?還是選擇送回台灣?

這些當然是事後孔明,也沒有責怪家屬的意思,只是想釐清台灣社會一種集體性的新聞恐慌。

以前曾經見過精神分裂的病患,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將看到或聽到的負面消息全都比照到自己身上,認為意外發生在別人身上,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本來是萬一,到他身上就變成一萬,然後整天為一些機率很低的意外事故在擔心,無形中加重了他精神分裂的狀況。

這種入戲太深,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情況,每當某一件社會意外事件的發生,就會激起台灣社會的集體恐慌,變成不止是小心,而是開始擔心起來。

新冠疫情期間,我就在特別注意一種狀況來減少我的恐慌,那就是了解染疫身亡的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發現大多是年長、慢性病或癌症病患佔了大多數,這就表示「疾病專挑體弱」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因為你不是他,所以擔心的機率就會大大地降低了。

前幾天和高中同學聊天,說到健康問題時提到疾病因人而異,有人生大病沒事,有人生小病就掛點,重點在人而不是疾病,簡單地講就是相信人,而不是相信疾病。

這意謂著透過健康的生活培養出強壯的體質,將醫療行為當成輔助而不是主體,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疾病的侵擾,不然我們就單靠疫苗治病就好,何必要它激發身體的免疫系統來趕走疾病?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相信就會產生不同的命運,所以小心可以,擔心就不必了,除非你們有著相同的選擇、相同的相信,再配上相同的天時、地利及人和,或許就有可能萬一成真!

命運是選擇和相信的結果,明智的選擇、正確的相信,對於自身和環境的合理的判斷才是關鍵,所以還是要多讀書、多思考,外在表相只是一種迷妄,生活還是需要智慧辨明種種迷霧,像是做對選擇、選對工作、嫁對老公之類的事。

avatar-img
新石的沙龍
24會員
398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住院醫生:「教授!你為什麼要退休?你還年青啊!」 主治醫生:「退休是讓你們這些年青人有機會!」 住院醫生:「可是----」 主治醫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有空可以來找我聊天喝咖啡!」 住院醫生:「是不是又是上面高層的關係?」
本文探討了現代文明生活中的「標準」與「習慣」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及獨立思考能力。從對文明病的反思出發,提倡在可能的範圍內過上更不受制於文明標準的生活,如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增加體育運動和自我反思,進而改善生活方式。透過對過去和現代的比較,作者鼓勵人們質疑當前的標準,並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探討作者的「完成主義」,強調在生活中的每個環節中尋求進步與完成,而不一定追求完美。透過 walking、寫作、練習音樂和游泳等日常活動,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與體會,並將完成主義比喻為老主任的滷味,強調持之以恆的練習與累積的價值,最終成為個人成就的體現。每一天的努力都在塑造自己的獨特風格與能力。
住院醫生:「教授!你為什麼要退休?你還年青啊!」 主治醫生:「退休是讓你們這些年青人有機會!」 住院醫生:「可是----」 主治醫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有空可以來找我聊天喝咖啡!」 住院醫生:「是不是又是上面高層的關係?」
本文探討了現代文明生活中的「標準」與「習慣」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及獨立思考能力。從對文明病的反思出發,提倡在可能的範圍內過上更不受制於文明標準的生活,如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增加體育運動和自我反思,進而改善生活方式。透過對過去和現代的比較,作者鼓勵人們質疑當前的標準,並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探討作者的「完成主義」,強調在生活中的每個環節中尋求進步與完成,而不一定追求完美。透過 walking、寫作、練習音樂和游泳等日常活動,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與體會,並將完成主義比喻為老主任的滷味,強調持之以恆的練習與累積的價值,最終成為個人成就的體現。每一天的努力都在塑造自己的獨特風格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