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的意思是命運來自選擇,而選擇則來自相信。
舉大S在日本因為流感香消玉殞這個例子來說,去日本前就面臨一個選擇:「去或不去?」這牽涉到對於身體狀況的掌握和對於異鄉流感盛行的考量,最終相信身體可以承受,或礙於家族團體行動的壓力,於是成行,不管如何也是一種選擇。
到了感染流感還是得面臨選擇,是到醫院去?還是在旅館靜養?症狀嚴重以後選擇到一般醫院?還是搭救護車急診?一次救護車被送回以後,發現醫療方和自我認知的身體狀況不一致,是選擇繼續相信?還是選擇送回台灣?
這些當然是事後孔明,也沒有責怪家屬的意思,只是想釐清台灣社會一種集體性的新聞恐慌。
以前曾經見過精神分裂的病患,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將看到或聽到的負面消息全都比照到自己身上,認為意外發生在別人身上,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本來是萬一,到他身上就變成一萬,然後整天為一些機率很低的意外事故在擔心,無形中加重了他精神分裂的狀況。
這種入戲太深,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情況,每當某一件社會意外事件的發生,就會激起台灣社會的集體恐慌,變成不止是小心,而是開始擔心起來。
新冠疫情期間,我就在特別注意一種狀況來減少我的恐慌,那就是了解染疫身亡的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發現大多是年長、慢性病或癌症病患佔了大多數,這就表示「疾病專挑體弱」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因為你不是他,所以擔心的機率就會大大地降低了。
前幾天和高中同學聊天,說到健康問題時提到疾病因人而異,有人生大病沒事,有人生小病就掛點,重點在人而不是疾病,簡單地講就是相信人,而不是相信疾病。
這意謂著透過健康的生活培養出強壯的體質,將醫療行為當成輔助而不是主體,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疾病的侵擾,不然我們就單靠疫苗治病就好,何必要它激發身體的免疫系統來趕走疾病?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相信就會產生不同的命運,所以小心可以,擔心就不必了,除非你們有著相同的選擇、相同的相信,再配上相同的天時、地利及人和,或許就有可能萬一成真!
命運是選擇和相信的結果,明智的選擇、正確的相信,對於自身和環境的合理的判斷才是關鍵,所以還是要多讀書、多思考,外在表相只是一種迷妄,生活還是需要智慧辨明種種迷霧,像是做對選擇、選對工作、嫁對老公之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