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災難心理急救手冊

2023/10/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災難的無常性

每天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或許很多都跟我們無關,但有些事件一發生往往會措手不及。這些是意外,如果情節重大則會被稱為災難。

小小的提醒,如閱讀時感到不適或沈悶,邀請你先暫停閱讀,做幾個深呼吸,喝口水,做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文章不會不見,我希望每個人都好好的~

臺灣開始重視災難的心理復原與受災者的心理健康,應該可以追溯自921地震。突如其來的地震,讓全臺灣人民陷入震驚中,震後的餘波會減退,不過心理恐懼的蕩漾可能延續至今。後來在莫拉克的風災中,看著新聞報導村落的淹沒,心中也感受著他人的痛。這些自然災害除了很難預防,也會造成大規模的傷亡。

有些意外可能傷亡規模相對自然災害小,但也不可小覷。高雄氣爆、水上樂園的粉塵燃燒、火車出軌事件等,這些意外也造成受難者及家屬們無盡的悲痛。

另一個我們必須開始重視的災難就是戰爭,從烏俄戰爭開始,有些人開始說「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這幾天,幾千枚砲彈突然射向以色列,以色列周邊國家與其的衝突漸漸升溫,這些國際事件也提醒我們,災難的不可控和發生時的影響遠超於我們想像。另外,疫情其實也是災難的一種。

有些災難可能要依靠政治、軍事或大家的團結來預防或因應。那些可能已超出我們可控的範圍,因此這篇文只針對災難發生時,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話說

火車出軌那天,我也在花蓮殯儀館進行協助。場面混亂也充滿許多悲痛的情緒,有些人呆滯面無表情,有些人泣不成聲,有些人需要他人攙扶或坐輪椅才能行動,有些人抱著對方安慰著彼此。看見這樣的場景,我的專業彷彿被巨大的鐵鎚震碎,那些碎裂的是我的不知所措,以及無能為力。

其實,專業的助人者,雖然有著處遇災難的心理知識,在現場也不一定能穩下自己,因為太多的斷裂的關係和牽連彼此的倫理性在眼前破碎著。每一幕都無法言喻。我多希望沒有人在場目睹一切,也多希望這件事不曾發生過...


安靜能繫望

讓我們將話題轉回心理急救上。災難之所以可怕,是因為造成我們喪失對情境的掌控感,並且因為情緒極度恐懼或起伏大,那些目睹的場景刻在腦裡,揮之不去

這些很可能讓我們無法維持基本的生理需求,例如睡眠品質變差,閉上眼後幾乎都是目睹創傷的夢或景象;在日常生活中對與災難有關的小刺激都會被放大,可能從此不再搭火車,或是因為一點的晃動激發對地震的恐懼;有在以色列的國人透過新聞表示,自己彷彿隨時都聽到防空警報的聲音。

也因為這些狀態無形中影響正常的作息,不只生理造成混亂,心理也很難踏實,因此有許多的反問。

「如果他晚點出門,就不會搭上那班車」「為什麼過世的是她,她那麼善良」「他答應我會回家的,名單上只是同名同姓,他會回來的!!」這些反問不一定有答案,但透露的是人們在想法與心情上負面的改變。

這些種種影響,不一定會造成PTSD(創傷後壓力症)但很可能會在當下顯現ASD(急性壓力症)的症狀。它們的差別除了臨床症狀外,最大的即是延宕的時間長短。

很少有人能在災難發生當下冷靜並應對,多少都會伴隨恐慌情緒和混亂。這是非常自然的反應。當我們在混亂中保全自身下來後,你可以依照下面的建議,讓自己稍微喘口氣,提醒自己找到一些掌控感。心理急救不是要我們假定每個人都會有創傷疾病,也不會聚焦在受難者的無助上,更不是強迫他人與我們進行會談或治療。心理急救提供每個人先穩住自己,並把穩住自己的狀態視情況散播給同樣受難的人

這口訣是「安、靜、能、繫、望」

1. :促進/維持安全。提醒自己,先保命再說。這些安全的地方,因災難的類型不同,可能是原本的住處、防空洞或體育館等。安全是相對的,或許在災難當下不完美,但最起碼有一層防護網。

2. :促進/維持平靜。提醒自己,嘗試進行原本安放自己的方法。當下可能因為網路不通,無法聽音樂放鬆,那有沒有其他安適自己的方法呢?可能從最基本的規律作息開始,掌握時間感,將問題拆解成小步驟來因應,提醒自己還有掌控和決定事情的能力。

3. :促進/維持效能。在個人層面,你可以試著提醒自己還能做什麼,在這一口訣中,因應方式可以「我能...」當成行動的開頭;在團體的效能中,可以聚在一起,能一起輪流放哨、能一起分擔家園修復工作等。另外,這些效能的基礎是建立在合理的期待上,一步一步漸漸執行。

4. :促進/維持聯繫。避免一個人單打獨鬥,就算待在家裡也不忘記跟原本的鄰居或親友互相聯繫,好的社會支持能促進心理韌性的發展,在災難的復原中,社會支持佔有很重要的成分。心有餘力的話也可以關注身邊需要協助的人,視情況伸出援手。

5. :促進/維持希望。某位偉大的教練曾說「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呢」。當然災難的來襲很難保持永遠的振奮,不過始終提醒自己保持合理的希望感。


天佑臺灣,願大家平安

其實我們都能嘗試在無常的事件中,保持日常的生活,大家某層面都有面對災難的能力,這些早就存在人類祖先的血液中。

那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會影響我們,但可以的話,遵循口訣,從中得到掌控感、獲得正向的社會支持,保持心理韌性,慢慢回穩。可以的話,伸出援手,前提是把自己安頓好,在當下照顧好自己,平常養成梳理自己狀態的練習和舒壓放鬆的習慣。並參考網路資源準備緊急應變包,平時也能多注意住處周圍的防空洞或避難處所在哪裡,隨時做好無常來襲的準備。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支持呦 ~ 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email protected]
35會員
62內容數
醫聊人沒醫療魂,不拿刀也能開心。 心理健康是人權,歡迎來沙龍聊聊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