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傳統民主制度是一場舞台劇,行政、立法、司法各司其職,演出一場三權分立的經典劇碼,那麼科技財團與社交媒體的崛起,則像是一位未經選舉的編劇,悄悄篡改劇本,甚至影響觀眾的情緒與想法。本來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政府在治理國家,現在卻變成科技巨頭掌握話語權,成了無形的「第四權」,讓民主制度陷入新的困境。
過去,政治是政府的事,企業則負責經濟發展,兩者各行其道。但現在,科技公司不僅影響政策,甚至開始塑造國家的未來方向。
馬斯克(Elon Musk)透過 SpaceX 影響美國太空政策,透過 Tesla 影響環保與能源政策,透過 Twitter(現 X) 左右言論自由與政治對話。
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透過 Facebook(現 Meta)掌控全球選舉資訊流通,甚至參與美國選舉的資訊審查。
Google(Alphabet)掌握全球超過 90% 的搜尋流量,無形中決定哪些資訊容易被看到,哪些資訊則被埋沒。
這些科技大亨已經不是單純的企業家,而是變成了「影子政治家」,他們不需要選舉、不必負政治責任,卻擁有比許多政府更大的影響力。這意味著,我們的政治未來可能不再是由選民決定,而是由演算法與科技公司背後的決策者主導。
回想過去,古希臘的 Agora(公民議論場)是開放的廣場,人們在那裡自由發言、辯論政策、交流思想,那才是民主的基石。但今天,這個公共廣場變成了社交媒體,問題是,這個「新廣場」並不是公有財,而是被科技公司所掌控。
試想,如果你走進一個市集,本來應該是你自由選擇要看什麼、聽什麼,但現在所有的攤位、所有的廣播,甚至你每一步該往哪裡走,都是一個神秘的「演算法」幫你決定的。你以為自己在自由選擇,其實你接收到的資訊早就被過濾、篩選、推送,甚至被放大或隱藏。
這導致兩個嚴重問題:
1. 政治影響力集中化——誰在決定我們該關心什麼?
當一個私人企業控制了公眾討論的主要平台,民主政府還能確保言論公平嗎?當 Twitter 或 Facebook 決定哪些言論應該被「降權」、哪些新聞應該優先推送,這是否已經超越了媒體的角色,變成了「數位審查官」?
2. 資訊極化——我們的觀點還是我們自己的嗎?
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本質上是「迎合使用者」,它不會鼓勵你看不喜歡的東西,而是讓你越來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就是所謂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人們只聽見自己喜歡的聲音,越來越極端,最終兩派人連基本的對話都不願意進行。
這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中尤為明顯,因為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支持者幾乎使用截然不同的媒體,讓雙方的世界觀完全割裂。當政府想要規範這些科技公司,卻又因為法律與意識形態上的爭議而無法有效監管,最終導致政治更加失衡。
民主制度並未崩潰,但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社交媒體對言論空間的操控,到科技巨頭變成「影子政治家」,如果民主國家無法及時調整規範、適應新時代,公民的政治選擇權將被不知不覺地剝奪。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該如何維護民主的公平性?如何確保每個人能真正自由獲取資訊、獨立思考,而不被演算法引導?這將是未來民主國家最大的課題。
民主政治的未來,不只是一場選舉的結果,而是每一天,我們如何選擇接收資訊、如何思考、如何發聲的總和。美國這面鏡子,台灣照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