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覺得理髮就是固定的每月行程,最重要的是快、省、剪得不醜就好,直到某次機緣下嘗試了 350 元的理髮,才發現「理髮」不只是剪短頭髮,而是一次完整的服務體驗。
理工直男如我,打小就是百元理髮的常客,除了簡單、方便、快速,便宜才是重中之重,如果花三、五百的髮型只能維持一個月,實在是有違我的客家精神…甚至到了北部,剪頭髮也不曾超過120塊,更不用提什麼設計師、造型、染色、燙捲,甚至剪+洗都是一年不會超過3次的奢侈享受!
但農曆年前我有了一個全新的體驗!
因為上班的休息時間不多,所以我選了單位旁邊百貨公司中的理髮店,可能因為百貨攤位租金較高,導致理髮價格也稍貴(對我來說),本來我是決計不可能接受這個價格的,但又不想讓店員覺得我很龜毛,所以就硬著頭皮上了…今天就想來跟大家分享,南部小孩的350元理髮體驗!
這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花 3.5 倍的價格剪頭髮?這只是奢侈還是有更深層的價值?
首先,我來大概簡介一下店家的服務,可能大家對這樣的服務早就習以為常,但對第一次體驗的我來說,這超級新奇!
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理髮區椅子,百元理髮的椅子都固定朝向鏡子,顧客要自己走到椅子前面坐下;有別於百元理髮,這間店椅子是可以旋轉的,空的椅子全都面向顧客進來的方向,顧客坐好後再由店員幫忙轉向!對於習慣百元理髮的我瞬間被這樣的服務給嚇到了……而看似單純的轉向其實還另有深意,這個稍後再揭曉。
再來是外套和眼鏡,以往都是隨便安置於附近的平台或櫃子,而這裡卻是店員接過外套和眼鏡,分別以上衣架和眼鏡盒收妥!雖然是個非常不起眼的小細節,但卻讓我感受到店家十分尊重每一位客人。
原本還覺得350元理髮有點浪費,但椅子的方向、外套和眼鏡的收納方式作為整個服務的開始,已經讓我逐漸改觀了!
接著就是重頭戲「理髮技巧」了!過往對於百元理髮的印象,就是店員都「稍嫌粗魯」,過程中頭皮被拉扯時有所聞,可以感覺到店員為了快速而犧牲了部分的顧客體驗;但這次的理髮卻有明顯的不同,從他們觸碰頭髮頭皮的手法、工具運用的方式、整體的理髮速度都能感受到他們想讓顧客體驗到舒適的服務!而他們對於細節的追求,就像是把每顆頭當成獨一無二的作品來對待,一絲一毫都不馬虎,讓身為顧客的我獲得了目前為止最好的理髮體驗。
後續清潔的部分一樣能夠感受到店員的溫柔細心,並且還會適時請顧客閉眼,甚至最後還會附上濕紙巾提供顧客擦拭!而在離開前,為了不讓顧客的鞋子踩到地上的頭髮,店員會將椅子轉向出口處的乾淨地面再讓顧客起身,也是這時我才理解到開頭的轉椅子,並不只是單純的讓顧客方便,原來背後也有許多巧思!
離開店家後我立刻跟女友分享這個體驗,才發現其實好一點的髮廊幾乎也都是這樣細節滿分的服務,女友早已見怪不怪…但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覺得剪頭髮這件事情原來也值得好好重視,說來可笑,原來350元理髮居然可以這麼值回票價!
聊完我的理髮體驗後,我想來談談這次經驗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對於剪頭髮這件事情,我一直都認為明明就是10分鐘、100塊就能完成的事情,為什麼有人想要花半小時、一小時,500塊、上千塊呢?而且對男生而言,每個月都得花這麼多時間和錢來處理頭髮實在是不太實際!對以前的我來說,理髮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但現在我對這件事情稍稍改觀了,原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可換來這樣令人難忘的體驗,尤其過程中那種被「認真對待」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當我們選擇更好的服務時,或許不是因為它「必要」,而是因為它讓我們感覺更被重視、更有自信;那我們換一下立場,身為業者的我們如果能給消費者這樣的體驗時,就能跟削價競爭的市場切分,塑造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在「必需品」的基礎上,增加享受、重視、品質等標籤,開拓另一個新的市場。
我們買的是理髮服務,還是某種價值感?
這句話是Chatgpt提供給我的一句註解,理髮這件事情在我的眼中可能只是每個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它可能是一個形象的投資、一個社交的方式或一個放鬆身心的過程,但不變的是,許多人更重視的是理髮這件事情帶來的價值,當它昇華到價值的基礎上時,其實單純用時間和金錢的多寡來衡量是不現實的,我想這是這次體驗帶給我最有價值的一個思維。
今年開工第一天,我去配了一支新的眼鏡,價格十分昂貴,是普通眼鏡的2~3倍,他的價格來自於更專業、更細緻、針對每雙眼睛而訂製的鏡片,我深知這些服務是一般眼鏡行沒有的,也是我在這間店配第二支眼鏡的原因。
我想這樣的精緻服務,就跟我的350元理髮體驗一樣,精緻化、個人化、重視顧客體驗,以高價換取專業度,讓顧客持續光臨的是對細節的重視、高品質以及提供給客戶的滿滿價值,身為顧客,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服務,就像我仍會配一支一萬多的眼鏡,仍會再回去那間350元的理髮店一樣,而如果未來有機會創造自己的商業模式,我想這會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經驗。
不一樣的商業模式會有不一樣的受眾,薄利多銷有一定的市場,同樣的精緻化服務也是,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取決於人們付出的價格以及隨之而來的期待,這是我認為每位銷售服務或產品的人可以去做出自己定位的地方。
重點不是價格,而是你希望透過這個選擇獲得什麼樣的價值
回到這次經驗,除了一些對於商業模式的思索外,我覺得可以直接利用在日常生活的,就是對於商品和服務的審視方式,過往我多半用價格來衡量商品和服務的價值,雖然心中多少知道這是欠缺公平的評價方式,但畢竟受限於收入有限,且價格是最直接、最即時的印象,但隨著生活體驗不斷增加,漸漸地重塑自己的價值觀。
現在的我,價格與價值的連結不那麼深了,更多的是關切購買目的以及商品能提供的價值是否吻合,這麼做的好處就在於,大部分購買的商品和服務都能符合自己的需求,大大降低了不良體驗發生的次數。
但說真的,通常好的服務和商品伴隨而來的就是較高的價格,希望大家還是得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畢竟消費的宗旨就是在能力可以負擔的狀況下,滿足我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