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覺得,最近在 YouTube 上看到的商業或財經頻道,封面總是出現一位笑容自信的女性,加上醒目的大字標題,長度都在 8 到 12 分鐘之間,而且講的都是某家企業的成功故事或趨勢分析?」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那麼恭喜你已經察覺到一個現象:「競爭趨同」。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網路世界的影片製作,也真實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從台灣的老街到世界各大觀光景點,乃至於許多產業的商品與行銷策略都能看見它的影子。
今天就讓我們透過幾個有趣的案例(如 YouTube 同質化呈現、台灣各地雷同的老街商業模式),一起來探索「競爭趨同」背後的驅動原因,以及這對於商業世界有何影響。
在商業領域,競爭趨同(Competitive Convergence)指的是市場上的不同競爭者,最終往相似的策略、產品或服務靠攏的趨勢。這種現象在策略管理或組織理論中通常也被歸納在「同質化」(Homogenization)的範疇下。當企業或組織觀察到市場上已有成功範例,並發現此成功範例的做法在短期內能快速複製並得到同等或類似的收益時,多半會選擇直接跟進,而非花時間、資源去冒險創新。
根據 DiMaggio 與 Powell(1983)提出的「制度同型化」(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理論,組織在某些制度環境下,會面臨「模仿壓力」(Mimetic Pressure)──當企業看到某個同業先行成功,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就會紛紛採用與先行者相似的做法,讓整個產業漸漸變得「一個樣」。在當今網路平台普遍依賴演算法推薦的時代,這種模仿壓力又更容易被放大。
先來看大家熟悉的 YouTube 短片或中長度影片。為什麼各大媒體品牌(如天下雜誌、商業週刊、遠見雜誌、數位時代)在 YouTube 上的影片,會有以下幾種「共同特徵」?
這樣的「同質化」絕非巧合,而是背後有三大推手:
在這種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中,「領先者無法阻擋後進者」,因為 YouTube 演算法會「自動」推送相似題材給對應受眾。同類型影片若都以「搞懂」、「看懂」等標題呈現,觀眾只要喜歡看 A 頻道的某支影片,就有高機率被推薦到 B 頻道的類似主題。這對領先者來說,等於免費替後進者提供廣告。「競爭趨同」因此在平台運作之下被放大。
再把視野拉到實體商業場域。你可能曾經發現,幾乎每條老街都賣著差不多的伴手禮、特色小吃,連門面的裝潢與店家名稱都有幾分雷同。為什麼?
若把老街與 YouTube 頻道的情形類比,你會發現「競爭趨同」背後的驅動力非常相似──都是因為在某個「高競爭、低容錯」的市場裡,玩家不得不選擇能夠快速獲得生存保證的方式,使得最後呈現出來的產品或服務「都長得一樣」。
從上述兩個案例來看,競爭趨同的驅動因素有以下幾個邏輯切入點:
雖然競爭趨同對於短期生存有其合理性,卻也會帶來「難以區分你我」的長期隱憂。例如:
(這是回家作業。Hint:在附圖的四支影片,哪一支流量是最差的?如果要將流量提升,可以怎麼做?)
市場競爭中,出現「趨同」有時並非創造力的缺失,而是市場結構與平台特性帶來的結果。YouTube 的演算法在意的是「觀眾喜好」,導致創作者紛紛朝同樣的外觀、片長和敘事走去;老街的定位是「依賴觀光人流」,造成店家只能端出安全牌、週轉率高、風險低的商品或服務。
然而,從長期來看,「競爭趨同」雖然能在短期內降低風險,卻也讓市場失去變化的空間。這提醒我們,若想在市場中保有競爭力,不但要清楚瞭解平台的遊戲規則,更要不斷思考如何脫離「大夥都做同樣事情」的狀態。這當然需要資源與勇氣,但正因如此,差異化的玩家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高競爭、低容錯」的市場機制,讓參與者都願意選擇模仿。這裡的關鍵並不是「模仿」好或不好,而是你對於自己所處的市場和機制夠不夠了解。如果明白 YouTube 演算法或旅遊老街的遊戲規則,就可以更靈活地在「安全性」和「差異性」之間做取捨。
以下幾點或許能帶給正在摸索方向的創作者或經營者一些靈感:
企業或個人的創新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保證,但若能站在市場運作與競爭結構的高度來思考,就更能把握突破的契機。
希望這篇文章能引發你的思考:下次你再打開 YouTube,看到相似的封面與標題時,不妨想想背後的競爭邏輯。若你踏上另一條「看似相同」的老街,也可以觀察哪些店家在商品或服務上做出了微妙的差異。這些觀察或許能幫助你更瞭解市場運作的本質,並成為在一片同質化浪潮中仍能堅持「與眾不同」的那個人。
文字雲
DiMaggio, P. J., & Powell, W. 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2), 14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