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專業知識 + 生成式AI Deep Research =? 以快速製作教學個案為例

領域專業知識 + 生成式AI Deep Research =? 以快速製作教學個案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兩天Facebook同溫層都是Plenty這家曾經的垂直農業獨角獸破產的新聞。我想,這則新聞會受到這麼大的關注,主要原因不是『垂直農業的夢想難道就破滅了嗎?』的失落,而是『領投這家就是孫正義,哈哈哈,有錢有啥用呢?』的嘲弄。

撇開看有錢人跌一跤的看好戲心態,我們來看這樣的個案,可以有什麼樣的啟發。

曾經,我在 蘇博豐 的指導下,接觸過垂直農業,對我來說,這卻是一個好的教學個案--Plenty的最後一搏選項之一是高經濟價值的草莓,這會是破產重組公司的最佳選擇嗎?還是應該認清現實、縮小規模、專注在技術授權呢?或是就早點清算呢?

我長年教個案,也寫個案。我的領域專業知識讓我知道應該怎麼設定個案教學主題、個案格式與資訊舖陳、安排教學策略,以往我看到了這麼好的個案主題,我實在沒有時間與精力可以好好打磨寫出一個教學個案。我現在有了生成式AI的強推理與Deep Research之後,我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就能製作出一份堪用的教學個案。

這兩個小時,

  • 0.5小時用於初步搜尋資料與設定議題,
  • 0.5小時設計個案教學方向與要求個案格式,
  • 0.5小時反覆修改個案內容,
  • 0.5小時排版與增加參考資料。

如果,這樣的流程固定下來,就是我專屬的「個案寫作」工作流(work flow)。之後,我只要針對特別需求,例如,企業內訓、學術研究,略為修改,我就可以產出對應的個案版本了!如果這個工作流程是可以輕易地分享與複製(我先說:我很樂意分享整個工作流程),那麼,就可以大幅提升整個商管教學社群(如果真有這樣的社群)的整體表現。

這也讓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一代(40路、50路)的重責大任,因為我們已有足夠深的領域專業知識,也有了業界鏈結與應用場域,就得身先士卒做好個案內容的快速原型開發。我們不會再受限於個人時間限制、資源限制(例如,訓練個案寫作助理很慢又很難)而能提升產出之後,可以更好地引導年輕一代教師提升對議題的『品味』(如何設計好議題、如何建立教學脈絡),更能協助他們專注於實務教學引導的技能提升(這是產學合作與顧問諮詢服務的基礎)。

所以,與其成天擔心生成式AI取代誰的工作、破壞誰的價值,不如在這段時間,盡可能了解駕御AI技術的方式,構建自己與下一個世代的新工作方式與抓到技術創新帶來的價值。

註:個案在(若要使用,請謹慎小心,我只做了初步查核與編修!)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xLc-bnDbajmI9C_MzOMdCneQ-ija5T8sxyotfIlvHx4/edit?usp=sharing

avatar-img
吳相勳的沙龍
11會員
31內容數
用強大的基於個案的培訓在你的企業中激發變革性的思考。學習成功的應用,並掌握創作自己的個案的技巧,以培養成長和持續學習的環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相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Hugging Face的個案探討其開源模式、商業營收與平臺治理的平衡。我們分析其開源模型的多元動能、商業營收的雙重壓力,以及4Chan風波帶來的挑戰,並探討平臺治理、營收模式、技術演進與企業客戶等面向,最後總結Hugging Face的成功之道在於社群、企業與平臺治理三者間的平衡。
AI Agent市場競局下,AGENTS.inc突顯多Agent協作、Domain Know-how與隱私合規優勢。然而OpenAI、微軟等大廠虎視眈眈,到底市場是否贏家通吃?生命週期又處於萌芽或起飛之交?該專注專案還是平台模式?要開源嗎?這些抉擇不只新創面臨,大企業在巨頭陰影下也頗似同病相憐。
一家企業能走多遠,看中階主管能否突破部門壁壘、拉抬策略視野。在「市場定位、顧客旅程、敏捷團隊、情境分析與策略形成」主軸引導下,透過行動學習法,讓中階幹部速找出關鍵痛點,並將解決方案回扣企業大方向。半年訓練後,跨部門合作加紮實,許多構想獲高層採納。透過建立共同語言與策略思維,中階主管能為組織帶成長。
Hugging Face的個案探討其開源模式、商業營收與平臺治理的平衡。我們分析其開源模型的多元動能、商業營收的雙重壓力,以及4Chan風波帶來的挑戰,並探討平臺治理、營收模式、技術演進與企業客戶等面向,最後總結Hugging Face的成功之道在於社群、企業與平臺治理三者間的平衡。
AI Agent市場競局下,AGENTS.inc突顯多Agent協作、Domain Know-how與隱私合規優勢。然而OpenAI、微軟等大廠虎視眈眈,到底市場是否贏家通吃?生命週期又處於萌芽或起飛之交?該專注專案還是平台模式?要開源嗎?這些抉擇不只新創面臨,大企業在巨頭陰影下也頗似同病相憐。
一家企業能走多遠,看中階主管能否突破部門壁壘、拉抬策略視野。在「市場定位、顧客旅程、敏捷團隊、情境分析與策略形成」主軸引導下,透過行動學習法,讓中階幹部速找出關鍵痛點,並將解決方案回扣企業大方向。半年訓練後,跨部門合作加紮實,許多構想獲高層採納。透過建立共同語言與策略思維,中階主管能為組織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