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Bob Dylan刪除的共同記憶,可以復原了。因他而受傷的時代之心,可以癒合了!(六之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六)

Dylan 的私人生活以及音樂專業生涯,都歷經數度起死回生/回鍋的劇烈轉折。身為一個曠世奇才,他有無可撼動的尊嚴與堅持,隨己所欲,發展變造他的音樂志業。沒有人能夠一輩子肩負“the voice of a generation”的十字架。更何況,當今社會的世代交替,更新翻篇的頻率與速度,既快又狠。誰都不想扛著十字架,在複雜交纏的時代高速公路上,多踟躕一秒鐘…

我與“Bob Dylan”這文化符號,因緣際會,在特定的時空相遇。在當時懵懂又騷動不安的台灣民主社會,以及我那世代的人們,掙扎著學習認識自我與世界的關鍵時刻,Dylan 的音樂在我的文化基因裡,深深銘刻下了無人能磨滅的時代記憶密碼。是的,誰都不能。就連 Dylan 本人也不能!


Dylan的紀錄影片《Don't Look Back》,標題就已道盡了他的人生價值觀。「絕不回首」!在他50歲時,曾對前來採訪的 Los Angeles Times 記者 Robert Hilburn 驕傲地宣稱:「鄉愁念舊就是死亡。」 所以,據各種文獻記載,Dylan從不看半個世紀以來,專家樂迷與評論者對他的書寫,與他的隔空對話。他也從不聽自己錄製的唱片光碟。所有的記憶與往昔,似乎都是他要急於擺脫拋棄的枷鎖負擔。

raw-image


 David Dalton非常感慨,榮耀與名聲似乎是一種「復仇的暗黑力量」,終究要折返回來,將它的宿主活剝生吞。這是 Dylan 極為特殊的性情與氣質造成的結果;為自己造神,卻同時也為自己下了永遠無法解除的詛咒。

從初抵紐約後的虛擬身分故事開始,再利用能翻江倒海的文字語言,撒下虛實難辨、天羅地網般的的迷障。在粉絲 ( fans = fanatic的縮寫) 無盡渴望的想像欲求,和 "Bob Dylan”的真實身分與情感之間,製造了無限自我循環追逐的迴圈效應 (möbius strip effect)。

而這詛咒無休止的追殺力量,正是來自半個世紀以來,Dylan 的粉絲們對他「歇斯底里的想像」。所以他不斷奔逃,閃躲自己,改頭換面,到面目全非的地步。(“That can't be him!”we think….[H]is face seems to express some consuming bitterness.) 

自1988年便啟程的「永不休止的巡迴演唱」Never Ending Tour,至今歹戲仍在持續拖棚中,並且沿路不停破壞("mangling,""drastic melodic deconstruction" ) 他自己的每一首音樂,防止自己留下任何一絲可被辨認出,被循跡而至的蹤跡。


反諷的是,若不是因為我們的念舊與時代鄉愁情感,怎麼會有 Bob Dylan 的傳奇存在?若不是在 1960s 為自己創下了登峰造極的歷史,做為個人的神話起源,與終極的詮釋座標,1970以後的 Dylan 還有什麼價值?離開了1960年代後,對西方世界以及台灣社會,還有任何殘存的意義嗎?如果有,那也僅限於美國傳統流行音樂史的考據研究了。 

raw-image


"What is this shit?"

是Greil Marcus對 Dylan 於1970年推出的專輯 "Self-Portrait" 嚴厲負面批評的開頭第一重炮抨擊。從1970到1997年的 "Time Out of Mind " 推出前的近三十年 (甚至之後),"Bob Dylan" 這文化符號對世界與台灣社會有何特別意義?

如果有,那也僅限於對Dylan的“personal iconography”研究了。那是「苦命」的專業音樂寫作人的工作;無論「喜不喜歡」1970後的 Dylan 作品,他們都必須埋頭追隨、蒐藏、訓詁、衍繹,並且向讀者樂迷保證,這一切都是值得的,Dylan 的光芒依舊可以照亮我們的文化視野,引領眾生,直至涅槃重生…

(Dylan於2022年完成並出版了《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的寫作。於此書中,他挑選出66首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各種不同類型與風格的歌曲,進行眉批評註。但若僅以此而蓋棺論定,Dylan藉此昭告天下,他已「認祖歸宗」,回歸傳統,這推想恐怕是在文化論述分析上的「唯名論謬誤」(nominalist fallacy),或是在美學詮釋分析上的一種意圖謬誤 (intentional fallacy)之舉。 

這就好像認為,學習外語就是具有國際觀,而在台灣讀中文系,就是食古不化之人。或是,收藏古玩玉器,書寫遠古歷史,或人類學愛好者,一定重情重義,絕對不離不棄;而喜讀科幻,淡薄名利,或深入抽象思維領域的人,就一定不切實際,又寡情薄義。)


嚴謹來說,文化符號的力量與意義,並無恆定不變、不證自明的本質,而是在於這符號與在地(異)文化社會接觸/接合時,所引爆事先無法完全預期的力量。

"Bob Dylan" 狂風驟雨般出現在1960年代文化場景中,以石破天驚的音樂/歌詞巨大能量黑洞,深深儲存了一整個世代憤怒喧囂、力圖改變社會的文化政治熱情。

然而,在海峽兩岸冷戰的80年代,即使是鄧麗君的「靡靡之音」,也都可以被國民政府挪用來做為「心戰武器」,滲透到中國社會各角落。甚至,時至2022年,為悼念新疆烏魯木齊火災,與反對中國政府強制清零,南京的大學生們只要手舉一張空白紙張,也能引發「白紙革命」的動員集結政治能量。 

所以,"Bob Dylan" 這文化符號之於我 (這世代) 的意義,僅發生在特定的歷史脈絡。離開了那時代的情感結構巨型框架,"Bob Dylan" 曾擁有過振聾發聵的文化巨響,也就闃然無聲了。何況,那是連他自己都亟欲甩脫的舊時代殘像。 

離開了1960年代,世人再也無法從他的演唱曲目中,辨認出自己心中的 Dylan了。他可以將自己脫胎換骨、變臉又變身,揚棄往昔形象意義,快速換場轉檯,改弦易調;我也就可以將 "Bob Dylan" 的社會歷史意義凍結,下架。

 

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中所有的「仿真原版」音樂,帶我回返久遠以前的文化原始場景。這些美麗的鄉愁影像和聲音,所激起的濃烈文化憶緒,不正是恰如其分地,用最純真熾熱的情感與淚水,復原了那曾被Bob Dylan刪除的共同記憶;我(們)曾受傷害的時代之心,也終於可以感動癒合了。

raw-image


內容總結
Bob Dylan
3
/5
avatar-img
1會員
23內容數
孤獨是一種內心深度的標誌。它標示著一般社交的膚淺言談無法窺見的深沉內斂;而這是值得自己慶幸之事。我們孤獨地走進了悠遠流長的傳統,卻喜出望外,發現眾多志同道合的孤獨者與我為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later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此關鍵的史實,全都屬於《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劇情時間軸內的事件,卻完全被忽略、刪除。在劇情中完全不見 The Beatles 的聲音影像,或相關新聞資訊。就讓電吉他橫空出世在Dylan 的創作生命裡,再讓他獨自一人,像上帝創造天地一樣,改造了音樂世界!
5/5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在台上映,相信絕對可以讓 Dylan 樂迷們在觀看電影時,原先碎裂一地的純情初心,瞬間激動自地上飛躍而起,在熱血與熱淚中,感動癒合!
5/5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今天的 Dylan 已經像個沒有血肉靈魂的芻像,一尊自己的芻像,在不停向前滾動的輸送帶上,僵硬呆板地擺動手腳,張口發出嘈雜的怪聲,日復一日進行著刪除所有粉絲共同情感記憶的過時「神蹟劇」!
5/5Bob Dylan
他的演唱曲目也都經過變造裝修,與錄音室版本並不盡相同。但是效果只有更峰迴路轉,轉出一片片悠然長存於彼此熟悉的記憶中,台上台下互相珍惜的情感。那種撫慰人心的巨大力量,只有瞬間的驚叫與眼淚能承載…
5/5Bob Dylan
Dylan 把所有我們珍藏一生至今的歌曲,改唱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只有在僅存可辨識的幾個含糊音節上殘存的線索,讓觀眾們「驚喜」猜出而齊聲嘶吼跟唱,在座位上激動蹦跳...
5/5Bob Dylan
過去許多年裡,每當同學們向我詢問傳說中的 Dylan 其人其事其音樂時,我心中口裡就五味雜陳,不知從何說起...
3/5Bob Dylan
如此關鍵的史實,全都屬於《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劇情時間軸內的事件,卻完全被忽略、刪除。在劇情中完全不見 The Beatles 的聲音影像,或相關新聞資訊。就讓電吉他橫空出世在Dylan 的創作生命裡,再讓他獨自一人,像上帝創造天地一樣,改造了音樂世界!
5/5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巴布狄倫:搖滾詩人》在台上映,相信絕對可以讓 Dylan 樂迷們在觀看電影時,原先碎裂一地的純情初心,瞬間激動自地上飛躍而起,在熱血與熱淚中,感動癒合!
5/5巴布狄倫:搖滾詩人
今天的 Dylan 已經像個沒有血肉靈魂的芻像,一尊自己的芻像,在不停向前滾動的輸送帶上,僵硬呆板地擺動手腳,張口發出嘈雜的怪聲,日復一日進行著刪除所有粉絲共同情感記憶的過時「神蹟劇」!
5/5Bob Dylan
他的演唱曲目也都經過變造裝修,與錄音室版本並不盡相同。但是效果只有更峰迴路轉,轉出一片片悠然長存於彼此熟悉的記憶中,台上台下互相珍惜的情感。那種撫慰人心的巨大力量,只有瞬間的驚叫與眼淚能承載…
5/5Bob Dylan
Dylan 把所有我們珍藏一生至今的歌曲,改唱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只有在僅存可辨識的幾個含糊音節上殘存的線索,讓觀眾們「驚喜」猜出而齊聲嘶吼跟唱,在座位上激動蹦跳...
5/5Bob Dylan
過去許多年裡,每當同學們向我詢問傳說中的 Dylan 其人其事其音樂時,我心中口裡就五味雜陳,不知從何說起...
3/5Bob Dyla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Dylan 把所有我們珍藏一生至今的歌曲,改唱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只有在僅存可辨識的幾個含糊音節上殘存的線索,讓觀眾們「驚喜」猜出而齊聲嘶吼跟唱,在座位上激動蹦跳...
Thumbnail
消逝、紀錄、妄斷、放下 從朋友那裡聽到了這首歌,越聽越喜歡喜歡,越聽越激動,尤其是...這一切之後 我曾幾次思考過自己是怎麼走到這裡? 看似天賦般、命定的道路,而這輩子好像也沒這麼順流過地展開,
原諒我那小布爾喬亞的多愁善感在該死的初秋又開始發作。 Forever Young 有兩首一模一樣歌名的歌曲。令人感動的是這兩首歌都是神曲。 第一首是教父Bob Dylon 32歲寫下的詞曲。 May God bless and keep you always May you
Thumbnail
突然想到,談到這類歌曲,可能無法略過John Lennon的Imagine。
最近突然想把往年幾乎都只放在手帳裡的每日一曲整理成線上串流歌單,比起是為了能想聽就聽,或許是更想看看自己都聽了些什麼,也因為一次整理了連續幾年的記錄,發現有些歌裡真的藏著那些時空切片。
Thumbnail
那段時間讓音樂之於我不只流行,還有回憶,專輯則是回憶的證明,歷史的見證。
跟朋友聊到上次把整張專輯聽完是哪張,想想來紀錄一下我會把整張聽完的歌單(名單?)。這裡算錄音室專輯,那些OST或是單曲、精選輯之類的就不放上來了 西洋 Beatles - Help! (1965年8月6日) Beatles - Rubber Soul (1965年12月3日) Beatles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lLDPx5-xU層層疊疊的習慣逐漸變成只是枷鎖 究竟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因為習慣了所以忘了自己做得到? 那麼就需要更有意識的宣告才能帶來改變 這是一首打破習慣思維的歌 一首關於放下悲劇劇本重寫人生故事的歌 提醒我們一切從現
Thumbnail
流行樂壇形形色色眾多歌手,能走紅不僅靠實力,很大部分還有機運與人和,能成為長期暢銷歌手或頂級流行歌手都不容易。有些歌手,實力備受肯定,音樂比較沒那麼大眾化,不算真正的頂級,卻一直有著不差的銷售。有些幸運兒,突然有一首歌成為經典代表作,即使後面的作品沒能在攀上高峰,但這一首歌卻足以使其長久立足歌壇。
Thumbnail
痕跡05(卡謬"瘟疫"閱後感) 樂團:Bob Dylan & The Hawks 專輯:Bob Dylan Live 1966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     你知道所謂忿怒是什麼樣子嗎?你對你的
Thumbnail
Dylan 把所有我們珍藏一生至今的歌曲,改唱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只有在僅存可辨識的幾個含糊音節上殘存的線索,讓觀眾們「驚喜」猜出而齊聲嘶吼跟唱,在座位上激動蹦跳...
Thumbnail
消逝、紀錄、妄斷、放下 從朋友那裡聽到了這首歌,越聽越喜歡喜歡,越聽越激動,尤其是...這一切之後 我曾幾次思考過自己是怎麼走到這裡? 看似天賦般、命定的道路,而這輩子好像也沒這麼順流過地展開,
原諒我那小布爾喬亞的多愁善感在該死的初秋又開始發作。 Forever Young 有兩首一模一樣歌名的歌曲。令人感動的是這兩首歌都是神曲。 第一首是教父Bob Dylon 32歲寫下的詞曲。 May God bless and keep you always May you
Thumbnail
突然想到,談到這類歌曲,可能無法略過John Lennon的Imagine。
最近突然想把往年幾乎都只放在手帳裡的每日一曲整理成線上串流歌單,比起是為了能想聽就聽,或許是更想看看自己都聽了些什麼,也因為一次整理了連續幾年的記錄,發現有些歌裡真的藏著那些時空切片。
Thumbnail
那段時間讓音樂之於我不只流行,還有回憶,專輯則是回憶的證明,歷史的見證。
跟朋友聊到上次把整張專輯聽完是哪張,想想來紀錄一下我會把整張聽完的歌單(名單?)。這裡算錄音室專輯,那些OST或是單曲、精選輯之類的就不放上來了 西洋 Beatles - Help! (1965年8月6日) Beatles - Rubber Soul (1965年12月3日) Beatles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lLDPx5-xU層層疊疊的習慣逐漸變成只是枷鎖 究竟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因為習慣了所以忘了自己做得到? 那麼就需要更有意識的宣告才能帶來改變 這是一首打破習慣思維的歌 一首關於放下悲劇劇本重寫人生故事的歌 提醒我們一切從現
Thumbnail
流行樂壇形形色色眾多歌手,能走紅不僅靠實力,很大部分還有機運與人和,能成為長期暢銷歌手或頂級流行歌手都不容易。有些歌手,實力備受肯定,音樂比較沒那麼大眾化,不算真正的頂級,卻一直有著不差的銷售。有些幸運兒,突然有一首歌成為經典代表作,即使後面的作品沒能在攀上高峰,但這一首歌卻足以使其長久立足歌壇。
Thumbnail
痕跡05(卡謬"瘟疫"閱後感) 樂團:Bob Dylan & The Hawks 專輯:Bob Dylan Live 1966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 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     你知道所謂忿怒是什麼樣子嗎?你對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