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北國際書展已圓滿落幕,
吸引大量讀者與出版產業從業人員共襄盛舉。
身為出版業的一員,
雖然今年沒有太多時間到各展位瀏覽,
但還是很明顯感受到今年書展的轉變趨勢,
折扣不再是唯一焦點,
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塑造、
講座與論壇的內容深化、
展場設計的創新以及讀者體驗的提升。
這使台北國際書展不只是單純的書籍銷售,
而更像是一場融合文化、
學習與市場策略的年度閱讀嘉年華。
來聊聊這些變化,
就當是2025的書展心得文:
▪️一、書展的角色轉變:從折扣戰場到閱讀文化嘉年華
長期以來,
書展一直是讀者年度購書的最佳時機,
主要吸引力來自於各大出版社的折扣優惠。
然而,這樣的策略長期壓縮書籍的價值感,
導致讀者習慣等待折扣,
影響整體的銷售模式。
今年,許多出版社開始改變策略,
將焦點從折扣轉向品牌價值與策展內容:
還沒開張的秋刀魚
⭐️讀字公民書區:「新書不打折」
打破以往書展以低價吸引讀者的模式,
事實證明讀者眼睛是雪亮的,
仍然願意為優質書籍付出合理價格。
這顯示出當書籍的價值感足夠明確時,
折扣並不是影響銷售的唯一關鍵。
順帶一提,逗點文創結社即便在網路商店,
依然沒有七九折這樣的折扣喔。
⭐️套書組合優惠,取代單本大幅折扣
許多出版社將特色書籍組套,
給予套書優惠模式,
讓讀者在購買目的明確的同時,
享受價格優惠,也能提升購買量。
此外,這也讓出版社能夠更有效銷售書籍,
而不僅是單純以低價吸引短期消費。
⭐️限定版書籍與特別活動,提升消費體驗:
某些出版社推出了「書展限定版」、
「特別封面版本」,甚至是「作者簽名版」,
讓讀者感覺這是書展限定的收藏品,
提升書籍的稀缺價值。
這樣的策略不僅讓讀者感受到獨特性,
也讓書展成為一個值得親自參與的盛會,
而不只是等待折扣的場所。
這些策略顯示,
書展的核心價值正從「折扣戰場」開始轉變,
成為「內容體驗與品牌文化的展現」,
這對出版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
是一個正向的變革。
阿雷馬娜+游珮芸老師
▪️二、講座與論壇的擴展:知識與文化交流的加值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一大亮點,
無疑是超過1000 場的講座與論壇,
涵蓋多元主題,書展不再只是購書的場域,
而是一個知識與文化交流的平臺。
這些活動不僅吸引大量讀者參與,
也讓出版社與作者有更多機會直接與讀者互動。
⭐️作家座談與簽書會的影響力:
照片取自時報文學線粉絲頁
國際級作家的來訪,
成為今年書展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吉本芭娜娜與蔡康永對談」
這場對談不僅吸引了大量文學迷,
甚至有讀者提前數小時排隊入場,
顯示出臺灣讀者對日本文學的高度關注,
也體現書展作為跨文化對話平臺的重要角色。
照片取自大塊文化粉絲頁
大衛.卡利與阿雷馬娜等多位繪本作家,
在書展中吸引了大量親子讀者,
讓繪本市場在書展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顯示兒童與青少年閱讀市場的成長潛力。
⭐️知識型論壇提升書展的深度
今年書展的論壇涵蓋廣泛的主題,
包括:社會議題、心理學、科學新知、
文學創作、數位閱讀、
AI與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等。
這些論壇讓讀者能夠不僅僅是購書,
而是透過與專家、作家的對話,
深入了解書籍的內涵,
也讓書展成為一個知識社群的交會點。
這樣的趨勢顯示,
書展已經從單純的從「銷售平臺」,
轉型為「知識與文化交流平臺」,
這不僅讓讀者的參與感增加也使書展的影響力延伸到展期之外。
▪️三、展場設計的創新與品牌經營:
今年書展,
許多出版社投入大量心力在展場設計上,
透過策展概念來強化品牌價值,
讓展位不再只是銷售空間,
而是品牌故事的延伸。
⭐️九歌出版社:經典與現代感的融合
九歌出版社的展區以紅白色系為主,
簡潔大方,並具文化氣息。
內部分區標示明確,如「華文文學」、
「新書推薦」,幫助讀者快速找到書籍。
這不僅突出品牌形象,
也體現出版社在文學的長期經營與文化使命。
照片取自啟明文化粉絲頁
⭐️啟明出版:「藝廊式」策展
採取 「僅此一本」 書籍展示模式,
營造限量收藏的概念,
讓讀者感受到精選書籍的獨特性。
想買什麼直接到櫃檯取貨,
方便以外也降低翻閱損耗。
⭐️大塊文化:主題鮮明
展位設計不僅整體視覺鮮明,
還透過大型看板強調書封與主題,
營造強烈的視覺衝擊。
展場內外皆設置巨幅書封展示,
如《皮諾丘》、《汝色》⋯⋯
而「小塊」新品牌的成立也有巨型看板,
這些不只是單純的廣告,
而是利用藝術感十足的設計塑造閱讀氛圍,
讓讀者一眼就能辨識重點書籍。
義大利主題策展牆則進一步突顯作家群,
讓來場者能迅速理解本次書展的重點書系,
成功將策展與商業行銷結合,
提升品牌識別度與讀者的沉浸體驗。
⭐️聯經童書:皇帝的遊樂場
攤位設計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靈感,
採用藍色與金色作為主色調,
搭配古典窗花造型的書架,
營造出濃厚的東方韻味。
書架內的鏤空設計讓每本書籍獨立展示,
突顯其主題特色,
如《皇帝有座遊樂園》、《火鍋村》⋯⋯
等作品皆有強烈的文化與視覺辨識度。
此外,書架上方的手繪插畫增添趣味性,
使整體氛圍活潑又富有歷史感,
成功吸引兒童與親子族群的關注。
▪️四、出版模式的多元化與轉型挑戰:
⭐️閱讀器熱銷,但電子書市場仍需突破:
今年書展的另一個焦點是——
電子書閱讀器的爆發性成長,
連博客來也加入戰場,
多家電子書閱讀器品牌的攤位大排長龍,
甚至被形容為「蘋果換機潮」。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電子書市場也同步成長?答案其實不一定。
雖然電子書閱讀器的銷售量成長,
顯示出讀者對數位閱讀的興趣提高,
但這並不代表電子書的市場規模已經擴大。
臺灣的電子書市場仍面臨以下幾個挑戰:
⭐️版權與定價問題——
許多國際版權仍然優先授權紙本書,
電子書版本往往延遲推出,
影響市場發展。
⭐️閱讀習慣仍以紙本為主——
臺灣讀者仍偏好紙本書,
電子書雖然有成長空間,
但距離歐美市場的 佔比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閱讀器的品質:
我自己也購買過電子閱讀器,
翻頁速度、彩色螢幕解析度還是不盡如人意,
不過這些都是時間可以解決的。
綜合以上論點,出版業不只是印刷業,
而是「內容產業」。
過去,出版業將「紙本書的銷售量」作為衡量產業成長的標準,
但今年的書展讓人更加確定,
出版業的本質,並不只是「印書」,
而是「提供內容」。
許多出版社開始探索更多元的內容變現模式,
例如:
🔸電子書與有聲書的擴展
🔹線上課程、知識付費
🔸IP 授權與跨界合作
🔹付費電子報與社群經營
這些模式,
顯示出版產業的價值正逐漸從「書籍」本身,
轉向「內容」與「社群經營」。
未來,出版社若能成功經營讀者社群,
提供多元內容服務,加深與讀者的黏著度,
將有機會擴展新的市場,
而不再僅限於紙本書的銷售。
閱讀市場並沒有衰退,而是在轉型,
這正是臺灣出版產業需要迎接的未來。
如何適應這些趨勢,
將決定未來幾年內出版市場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