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書價高折扣,知識媒體市場競爭的結果

2020/1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雙11甫過,想必很多人的網購的購物車上都「計畫性」的滿載而歸,為何說是「計畫性」呢?大家皆知,雙11就是網購購物節,只要把欲購的商品事先放在購物車上,待雙11當天有高折扣時一併結清,一來滿足了購物欲,二來滿足了購物效用。
這是不是像極了百貨公司的週年慶購物模式?從經濟部的統計數值看,百貨公司的營業額,一年以來就看十月這一檔週年慶,很多女士們的保養品、化妝品不都一次買足一年份嗎?但買書這件事,較難適用週年慶的消費模式,一次將一年份的閱讀量買齊,除非消費者買的不是新出版的書。
買書這件事,適用雙11的高折扣嗎?
我是個作家,一本書出版後我掛心的是能不能再刷,因為我賺的是版稅,再刷,對我而言邊際成本為零,是一筆被動收入。大型書店慣用的高折扣,因為網路書店的崛起,讓實體書店也慣常使用79折這類的高折扣,這市場的氛圍是沒有高折扣,讀者是不會消費的,要是讀者不消費,我沒有版稅,出版社沒有收入,即使我有再傑出的著作,沒出版的話只能版稿件封存在硬碟裡。
書籍的高折扣,已經印證的書籍是具備經濟學上「價格彈性」。
這意思是只要書價降價,消費者有機會買多一點,但要是漲價呢?消費數量就降低了。因為知識媒體改變了,消費者也跟著改變消費模式,要是從「五力分析模型」來看。
知識媒體變得更競爭,不只是因為下游通路(大型書店)的議價能力變高,而是「替代者」與「潛在者」紛紛進入知識媒體市場(不是出版市場),市場競爭當然比昔時更為激烈。
因應時代的巨變,我見到很多作家朋友開始轉型,網路與實體開課、當起Podcast、經營付費網誌等,這些延伸收入絕對比起版稅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研判一下,與其等待8%到10%不等的版稅,不如跳過出版社直接經營讀者,論收益絕對高於版稅,言下之意是,連作家本身亦是「五力分析模型」下知識媒體市場中的「潛在者」。
自媒體總有一天會取代部分的出版市場,也僅僅是部分而已。諸如總總的競爭之下,回到傳統的出版市場,用高折扣的購書優惠吸引消費者買單看來是剩下且唯一的作法。
於是乎,如MOMO平台上66折的高折扣,竟讓很多獨立書店主動暫停營業一天和某些出版社主動下架,此舉也只是讓書版消費產值折損,對這大環境的轉變,依然無法撼動。對我們這些作者而言更是驚心動魄,書賣不了,於作者和出版社而言皆是「雙輸」。
我試著查詢一下我的代表著作在MOMO平台上的售價,拜網路工具所賜,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這本書在平台上的歷史售價,看來79折是很普遍的折扣,而7折與66折也是偶一為之,但我往往在Costco買到更高的折扣,幾乎是6折,那已經是作者價了!
從消費者行為研析,如果讀者已經習慣購書要有高折扣,假設一本書定價250元,79折之後是198元,那麼出版社為了保有應得的毛利,是有動機把價格揚到316元,但此舉亦有點風險,太高的書價消費者也可能不會買單,言下之意是所謂的售價,在出版市場中有個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甜蜜價。
以台經院受文化部的委託調查,自104年到108年的新書平均價格落在400元,以79折價計算為316元,應該還是落在讀者願意接受的範圍內。但除了物價影響之外,我根本上認為出版社還是有把書價提升的可能性。
在知識媒體市場愈來愈競爭的趨勢帶動下,傳統出版市場照理說受到競爭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大,主觀上來說消費者愈來愈不買書了,這是個事實沒錯,要轉變這個事實,我認為根本上如螳臂擋車。
118會員
175內容數
《巷子口經濟學》是我在2008年出版的臺灣第一本通俗與科普的經濟學,同時,在過去也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曾發行過繁、簡與韓三個版本,這個出版專題會持續收錄書上沒有內容、新的觀察現象以及文章的後續更新,並開放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