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當中不少人知道,我抛棄美國、離別雪梨,目前隱居於人烟稀少的黑森林之中。爲何是黑森林?要隱居的話,南投溪頭也很美,何苦跑去黑森林?説得可真好啊!我也想回去南投名間跟堂妹擠一起,但重點並不是溪頭還是黑森林。
而是森林。
森林是什麽樣的境地?綠意不絕,渺無人烟。空山不見人,王維詩中最絕妙的一個字,便是「空」,空嘛!什麽都不是,同時亦是什麽都是,多美好的意境,黑森林便是這樣的地方,又空又滿。
在這裏大概要等上兩個小時,門前才會有輛車緩緩駛過。那豈非化外之地,換言之,蠻荒之地?嗯!手機沒有訊號,也沒有電視天線,我們像山頂洞人一般過著沒有電視手機的日子。
哇!沒有手機!人類文明如何進化到沒有手機的時代?
正是!一點都不誇張,因爲沒有手機,很多事情便做不了,無法使用Line、WhatsApp、WeChat,對台灣人來説,如何與家人聯絡?這裏根本是絕望之谷!這就是山居生活美好的地方,無事不會有手機來叨擾。
晨間坐看山嵐出谷,飛鴻凌空盤旋,夜間傾聽夜梟嗚鳴,擡首悄然望見月牙如鈎。足跡所到之處,皆有月娘來相伴,月就是娘,若是想念故鄉的娘,偶爾擡頭看她一眼,明月照著我思親的心,也同樣照著故鄉的娘。然而,無論走到哪裏,此月非彼月,月是故鄉圓,她的面孔竟是如此變化多端,山谷裏的夜空特別深黑,一勾銀白月牙,顯得特別地清亮,幽幽掛在山尖處,是城市裏看不到的景緻。
挺像我小説【孤城春深處】中所描述的景象,正因爲四目所及莫不靜好,恍若人間仙境,職是以故,讓心念沉澱於此,讓筆尖流連於此,讓編織愛情的夢想產生於此。
全世界華人最鍾愛的移民目標,我抵達了,如今卻讓孩子蜷居於一個不知名的河谷之中,爲娘的怎不爲將來孩子前途設想啊?教養媽媽之名一夕崩潰。
虎媽的追求、虎媽的執念,全體華人媽媽的追求與執念,移民不就是爲了孩子更美好的將來。
原本秉持著同樣執念的我,隨著命運的輾轉,來到了黑森林。山野單純的生活,讓我的思考徹底翻轉了,其實教養很簡單,讓孩子終日徜徉於山林之中,山花爛漫之處,便是教養了,媽媽的想法隨之變得純粹與簡約,文章風格徹底轉型。
回首來時路,我禁不住要問了,就算移民到了美澳,就真的是抵達了應許之地嗎?孩子便真的有了美好的將來嗎?
不是的,森林裏的孩子,他們的將來一樣美好,甚至更美好。
因爲,而大家腦中所存在的美好圖像是有代價?衆所周知,英語國家是實施高學費政策,老實説咱們是供不起的命。更不想讓孩子在未出社會之前,便背負一輩子也無法償還的學債。我的英國摯友曾經因爲卡債與學債而得了嚴重的憂鬱症,也因爲債務而糾結徘徊於婚姻的門口,讓我的閨蜜苦等他八年,而我所認識的朋友當中,他不是唯一的例子,人生若是有選擇,何苦逼孩子走向這條不歸路?
一個大學學位值得我們冒著身心健康的風險去背負巨額的債務嗎?在這裏我就不得不直言不諱了,讓孩子未出社會前就去背負學債,是我們大人的責任,就算讀了名校,將來能賺回十倍以上嗎?畢竟學費是一端,生活費又是另一端,就算畢業後工作順利,人不僅要還債,更要生活,也要結婚生子,還要負擔下一代的學費,難道要孩子以債養債,如此惡性循環不已,美國大學學位真的值這麽多嗎?老是去盤算那些未長成雞的鷄蛋,還奢望鷄蛋會變成一條牛,這有意義嗎?
無論主觀面還是客觀面,我未曾主動尋求前往大西洋彼岸的路,當初會去美澳並非爲了讓孩子能有更美好的出路,我本無所望,無所求,更無所願,從來沒有人問我願不願去,但在非去不可的情況之下,我便去了。來去之間,人生像是跳上一班飛機,飛往另一個陌生的國境,人生便轉往下一站了。
只不過這一次我們轉機轉到了黑森林,登陸時孩子還不到八歲,德語説得並不是很好,至於那遙遠的大學,實在是心無有餘力去思考那麽多。
西歐國家除了英國之外,大部分國家是實施免學費政策,不少外國人來德國就讀免費醫學院,親友中便有兩人,一個是閨蜜的英國小姑,另一個是我家日本弟媳婦。我並不奢望孩子將來讀醫學,只願他平安順利長大,不願他與自己一般流浪困頓,他是以四海爲家的孩子,如今在黑森林找到了自己的故鄉、歸屬感,對一個孩子來説,意義重大。
黑森林的幽深靜謐讓我有了寫作的靈感,一年前開始寫起了小説。在這瘟疫蔓延的時代,森林像是一層防護罩,在家工作、在家上課、在家寫作,黑森林實在是非常適合肺炎時代。
而全球華人媽媽恐慌擔憂的一件事情︰孩子的出路。孩子在黑森林有出路嗎?
我悠然道,去中心化,身處邊陲,做核心的事情。
全球化的同時也是去中心化,透過網路有哪裏到達不了的地方?網路翻轉了學歷主義,只要會閲讀,有什麽知識是無法取得的?大學真的是那麽重要嗎?我十歲的兒子對中國歷史有著無限的熱愛,不是媽媽教的,更不是學校教的,而是網路教的。
再者,德國企業的型態並非勞動密集工業,鄉間設廠原本成本較低,鄉村受到資本家的喜愛,毋庸置疑。君不見,美國國家科學實驗室大都設在貧民群聚之地,我比較知道的Livermore與MagLab便是如此,而Pasadena的JPL位於環境優美的谷地,算是賞心悅目,但那舉世聞名的Livermore,在抵達時只能哀嘆一聲︰「哀鴻遍野,荒蕪啊!」
望去的景象會讓外國人誤認爲美國社會只存在兩種人,吸毒者與街友。
怎會如此?便宜啊!難道你要美國政府將實驗室蓋在華爾街嗎?
那麽,美國政府蓄意把科學家送往貧民窟嗎?
正是如此!
但這都沒關係,網路可以跨越藩籬、地域、國界、排除萬難。透過網路,無論是紐約、東京、雪梨,無論住哪裏即可以抵達核心,黑森林便是雪梨歌劇院。更何況,再美的景觀看久了也會失去感情,既然住在邊陲便可以直抵核心,還會有誰願意窩在雪梨歌劇院去負擔昂貴的地價房租?爲的只是心心念念的歌劇院麽?誰會如此多情?我不住在台灣,照樣能在EP寫文,住在哪裏歸根究底不都是一樣嗎?
在鄉間設廠成本低啊!這一點連資本家都想到了,我這個無產階級,當然早就想到了。
詩人陶淵明不是說得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與雪梨的車馬喧相較,在這山明水秀的黑森林,鮮有車馬經過,不就是個世外桃源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沒有房貸、車貸、學貸的負擔,在此河谷安居樂業,日日享受山林美好純淨,悠遊自在,毫無怨言。然而沒有追求,沒有欲望,城市便不再俱有吸引力,自然心遠地自偏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猛然擡頭喜見青山多嫵媚,心靈避離塵俗,大自然便幽靜邈遠,深入我心。不禁喜曰︰「此番,真的是來到了應許之地!」
應許之地,過去在雪梨,現在在黑森林,未來不可知。但只要心無執念,全世界,處處是應許之地!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