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乘路線為往返共18.5公里的上下班通勤,其中經過台中的「藍色公路」。此路段位於華南路,連接望高寮與大肚,是知名的爬坡路段,近年已然成為台中地區騎車愛好者的挑戰聖地。藍色公路的特色在於夜間沿路點綴著藍色路燈,使整片大肚山景色愈加迷人。該路段全長約3.8公里,平均坡度7%,總爬升高度達247公尺,雖帳面坡度不算特別陡峭,但實際騎行起來的難度確實頗具挑戰性。
Ø 海拔變化藍色公路總長3.8公里,爬升高度247公尺,途中坡度變化顯著。Ø 騎乘心得
藍色公路共可分為兩段:從大肚山腳下起至中段橋梁為第一段,長約2公里;通過橋梁後持續向上至頂端紅綠燈處為第二段,長約1.7公里。雖然平均坡度為7%,但在山腳下的起始點便有指示牌提醒「2公里險升坡,12%」,因此在開始騎行之前需要有心理準備。實地體驗證實,藍色公路的陡坡確實不是徒有虛名。首先是一段約400公尺、坡度達10%的爬坡,接著緩衝之後進入了第一個急彎,這裡開始的1公里陡坡尤為艱鉅,最陡處達23%,整段路程需保持穩定的呼吸與節奏,以免過早消耗體力。
騎完這1公里的陡坡後,便進入400公尺的橋梁連接段,讓騎行者得以短暫休息並眺望大肚山的美景。橋後即是更具挑戰的第二段,坡度再次攀升至15%,經過300公尺的急彎坡道後可稍作緩和,緊接著便是挑戰意志力的「二連坡」段。這段最後的200公尺坡度不高,然而經過前段路程的消耗,感覺目標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但當咬牙撐過這一段後,便成功征服了藍色公路。
Ø 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助力效果
藍色公路的坡度為電輔車提供了顯著發揮的空間。一般騎乘者在此坡度下的平均爬坡速度約在10公里以下,但所借用的電輔車能有效地保持在10-15公里之間,雖未達法定上限25公里/時,但在上坡時的穩定速度對於通勤者而言非常實用。藉由電輔車提供的動力支持,讓心肺功能一般的騎行者得以輕鬆完成此段路程,相較於一般無助力的自行車,電輔車在爬坡丘陵地的通勤中展現了極高的效益與價值。
假日練車路線自大肚出發,經磺溪書院、麗水漁港與台中火力發電廠,轉接龍井的告白平交道後,沿龍新路—中沙路前行,再循華山路返家,全程約34公里。此路線途經自行車道與臨海堤防,以確保行車安全,且沿途景色優美,適合練習騎行。
Ø 海拔變化
龍新路—中沙路段,全長3.8公里,爬升304公尺
Ø 騎乘心得
本次路線以臨海堤防自行車道為主。由於地處出海口,海風強勁,該款電動輔助自行車以休閒性設計為主,坐姿較為挺直,因此在強風中風阻較為明顯,速度較一般公路車慢。至自行車道終點後,進入龍新路—中沙路段,此段為上坡路,電輔車的助力模式雖穩定,且爬坡速度維持約15公里/時,但由於車架剛性不足導致力量不易傳導,加上電輔助力有限,在該路段時常被公路車超越。整體而言,電輔車雖在上坡時提供了一定助力,但在海邊強風與爬坡挑戰下,法規時速上限與車輛扭力,決定了電輔車的速度上限。
Ø 出發路程
為響應世界自行車日活動,本次騎行自西屯出發至南埔運動公園,全程26公里,沿途為下坡路段。
Ø 海拔變化
Ø 活動路線
活動路線從南埔運動公園開始至后里馬場,全長21公里,途中經歷了16%的陡坡挑戰。
Ø 騎乘心得
此次活動是我首次挑戰50公里騎行。接到通知後僅有三週的準備時間,因此加強訓練。雖然平時上下班會騎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經過藍色公路,但首週騎行純人力自行車17公里後,腿部酸痛不已,讓我更謹慎應對本次行程。隨後兩週狀況逐漸好轉,至活動前能順利達到40公里的騎行距離。
活動當天,選擇電輔車協助騎行,50公里順利完成,甚至活動結束後在停車場繞騎了幾圈,以緩解運動後的疲勞。對於不常騎車的新手來說,此次騎行難度大約為一顆星,尤其西屯至大安的下坡路線流暢輕鬆,騎乘體驗愉快。活動當天天氣宜人,直至結束後才開始下雨,為整體行程增添了更多美好回憶。
時代騎輪節是國內最負盛名的單車挑戰賽事之一,吸引來自15個國家、約5200位車友參加。2024年活動於10月20日舉行,起終點設於台中市政府府前廣場,途經台中的多項重大建設與知名景點,包括綠美圖、台中國際會展中心、中央公園、科湳愛琴橋、清水高美濕地等。更令人興奮的是,路線涵蓋了藍色公路與台中海濱新地標「濱海橋」,並在「望高寮」提供了欣賞台中市山海屯城美景的機會。此活動為非競賽性質的102公里長距離自我挑戰,車友須於6小時內完成。
Ø 騎乘體驗
過去曾以Giant FastRoad E+在台3線完成百公里騎行,相較而言,此次騎乘城市電輔車的座墊設計更為舒適,但挺直的坐姿使騎行超過60公里後,腿部前側肌肉(股四頭肌)負擔逐漸加重,並引發抽筋。由於坐姿限制,臀大肌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稍微調整坐姿後,將臀大肌納入主要出力肌群,不僅減少風阻,也降低了股四頭肌的壓力,對後段騎行效果有所提升。
Ø 電輔車騎行體驗與限制
參加騎輪節時,電輔車的優勢與劣勢格外明顯。此路線以平路及下坡為主,公路車騎友能以35公里/時的速度前行,而電輔車受限於法規,在時速超過25公里時會自動斷電,導致輔助力停止,加上跨界越野設計、避震前叉與巧克力胎的配置,騎行至25公里以上即面臨較大阻力,速度難以突破,即便順風情況下也僅能達到約32公里/時,與公路車在平路上的45公里/時相較仍有明顯差距。
然而,路段中的陡上坡與逆風處則成為電輔車的優勢所在,穩定的輔助力讓我能以約25公里/時的速度爬坡和對抗逆風。藍色公路作為本次挑戰中的最後關卡,被稱為「大魔王」,坡度陡峭且充滿挑戰,許多公路車騎友在此段因體力不支而放慢速度。此時,雖然電輔車的輔助力在60NM扭力與低電量情況下已顯得溫和,但仍能維持約10公里/時的上坡速度。
Ø 電輔車騎行體驗與限制
活動結束後,在返程西屯工業區路段上,電輔車顯示Shimano系統W013錯誤代碼。根據Shimano官網說明,此錯誤代表扭力感測器初始化失敗,可能因啟動時踩踏板或曲柄導致初始化無法完成,或是因為當時僅剩一格電量,系統估計續航不足20公里,上坡途中輔助力中斷。重新開機後,錯誤訊息解除,電輔車重新恢復正常運作。
整體而言,這次參加時代騎輪節不僅是一場體力與耐力的挑戰,更讓我體驗了電輔車在長距離騎行中的實際效能及局限。雖然低跨距電輔車較為挺直的設計在百公里騎行中對腿部肌肉帶來負擔,但調整坐姿後能更好地分配力量。電輔車在平路及下坡時受法規限制無法有效發揮,但在逆風和爬坡情境中展現了優勢,對於非競賽型活動而言仍有一定的實用性。
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的引入,確實在上下班通勤和假日出遊中帶來了更便捷的選擇,無論是省時或省力方面,EBike都顯示出相當的優勢。通勤過程中,EBike的輔助動力有效減少了爬坡的體力負擔,騎乘者即便身處於台中地區的多坡地形上,依然能以相對輕鬆的狀態完成每日往返。相比開車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EBike不僅能減少候車或堵車的時間,更增加了日常運動量,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由於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實用性,短距離的機車使用頻率有所下降,騎乘EBike更為經濟且環保。這也促使我更頻繁地進行戶外活動,假日出遊路線得以涵蓋更多的周邊地區。整體而言,EBike成為汽車與公共運輸以外的理想替代選項,既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又讓出行更具彈性。
雖然EBike帶來便利,但台灣的整體自行車環境仍有改進空間,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完全取代其他交通工具。原因可從以下四點進行探討:
Ø 天候因素:依據中央氣象署資料,台灣的氣候一年內有141.7天為降雨日,約佔全年4成。台中雖氣候宜人,但適合騎乘的日子約僅佔全年的6成,天氣的限制對自行車通勤的普及性有所影響。
Ø 地形因素:台灣多山多丘陵的地形是對電動輔助自行車性能的重大挑戰,尤其是法規限制EBike最高時速為25公里,當遇到長距離或陡坡時,EBike難以完全取代汽車或機車。
Ø 時間因素:法規對時速的限制在通勤過程中也影響了效率,雖然在上坡路段上能省力,但受限於速度限制,EBike無法在時間上完全與其他交通工具競爭。
Ø 交通與環境因素:台灣的交通環境對自行車不夠友善,自行車道設置不足,且車輛密集的路段對騎車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此外,空氣污染也是戶外運動的顯著問題,尤其在騎乘過程中深呼吸容易吸入較多污染物,影響騎行體驗。
隨著政府逐步推廣綠能交通,未來若能進一步完善自行車道規劃、改善交通安全設施,並對EBike法規適當調整,電動輔助自行車或將更廣泛應用於通勤和日常出行。這將有助於促進台灣自行車騎乘人口的增長,讓「自行車王國」的美譽不僅局限於製造,更涵蓋落地實際使用,成為真正的自行車之島。
在日常使用中,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的騎乘成本低於傳統機車,這一點尤為突出。根據估算,EBike的每公里使用費用約為0.5元,而機車則高達每公里2元,包含了保養、油料、與其他耗材的更換費用。以每月通勤里程400公里為例,使用EBike的月費用為200元,而機車的月費用約為800元,因此每月節省了約600元。若將此數字延伸至年計算,則每年可節省7,200元,這對長期通勤族群而言,是一筆不小的經濟優勢。
然而,由於台灣的地形限制以及EBike的時速上限規定(法規上限25公里),在某些情況下,機車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尤其是在需要長距離、高速移動的場合。因此,儘管EBike成本較低,是否足以完全替代機車仍取決於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和通勤環境。
電動輔助自行車相較於傳統機車在環保方面展現出明顯優勢。根據中正大學環境生態學通識課陳榮盛教授的分析,傳統機車每公里碳排放量約為50克,而EBike每公里碳排放量僅為19.7克,騎乘EBike相較於機車每公里能減少30.3克的碳排放。這些減少的碳排放量,若以每年4,800公里的通勤距離計算,可降低約145公斤的碳排放。對比汽油引擎汽車每公里173克的碳排放量,EBike所造成的環境負擔極低,因而成為實現節能減碳目標的有效工具。
此外,EBike的節能特性減少了對燃油的需求,進而降低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對緩解都市空氣污染具備積極意義。隨著更多人選擇以電輔車替代短程汽機車出行,將能有效促進空氣品質的改善,並對全球碳減排計劃產生正面貢獻。
儘管EBike在經濟與環保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其普及度仍受到某些現實因素的限制。未來若能進一步完善EBike的基礎設施,例如增設安全的自行車道,以及調整其法規限制以提高速度上限,電輔車將更有機會成為台灣主要的低碳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EBike在未來台灣的通勤領域中,或將佔有更大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實現節能與經濟效益。
此款電輔車在安全性設計上展現了優良的配置,尤其是在避震與輪胎設計方面。搭載的避震前叉可有效吸收路面震動,提升行駛的穩定性,並減少對車架的衝擊。S碼車架搭配26"x2.1的Schwalbe Marathon Plus MTB山地車胎,具有良好的防滑和耐磨特性,使其在濕滑或顛簸的路面上亦能提供穩固的抓地力。
在安全配件方面,車輛原配有前後燈,並直接由電輔車的電池供電,夜間騎乘時可以提供持續的照明,不僅方便,也提升了行車的安全性。
此款電輔車在便利性方面表現優異,特別是充電的設計讓日常使用更加便捷。電池可直接在車上充電,無需拆卸,省去了繁瑣的操作。電池續航力則尤為突出,以參加時代騎輪節為例,全程120公里僅耗費部分電量,顯示了該車款在輔助力設計邏輯上的謹遵耐用性與續航力強勁的特點。這對於日常通勤或長距離騎乘活動來說,極大程度減少了頻繁充電的需求。
此外,車輛後方配置了貨架,進一步增強了其通勤的便利性,方便攜帶背包或小型行李,使其成為具備載物功能的實用選擇。綜合來看,該款電輔車在安全性與便利性上都有良好的表現,適合日常通勤與短途旅行的多元需求。
若對於通勤騎行感興趣,尤其是不趕時間、希望增強日常運動量並改善健康狀況的騎友,可以考慮以自行車通勤為選擇之一。電輔車在日常通勤中可提供穩定的輔助力,特別是在早晚高峰期的城市道路上不僅便捷,還可有效避免部分交通擁堵。
但建議通勤前密切留意天氣狀況,雨天或濕滑天氣可能影響騎行安全。若通勤路線包含較大坡度,推薦對後飛輪進行改裝,安裝大齒盤會使爬坡過程更加輕鬆,以高迴轉數進行爬升能更有效地保護膝蓋,並分配體力,使騎行過程更為順暢。對於電輔車使用頻率較高的情況,建議定期檢查電池狀態及充電設施,並隨時掌握剩餘電量,確保騎行計畫不受影響。
這樣的通勤方式對於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均有助益,但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配置與路線,便能享受騎行樂趣並實現健康生活的雙重目標。
在整體騎行體驗上,該電輔車的設計在上坡時提供了穩定的輔助效果,尤其是在較為陡峭的路段,其輔助力使騎行更加輕鬆,無需過度消耗體力,是上下班通勤或挑戰坡度較大的路線時的良好選擇。然而,在平路上的速度表現受到法規限速25公里的限制,輔助力隨即中斷,使得與公路車相比缺乏競爭力,特別是長距離騎行時速度較難提升。此外,車體較重,且越野型的輪胎設計在通勤時偶有影響,尤其是面對順風時,進一步限制了車速表現。
針對電輔車的設計,若能在法規允許範圍內,增強平路輔助力,將更適合台灣的通勤環境。車輛本身若能提供更輕量化且更堅固的車架材質選擇、或增加可選擇的電池模式檔位,讓用戶在平路與坡道之間靈活切換輔助強度,將進一步提升其使用體驗,並滿足日常通勤與長途騎行的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