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沒騎車,只靠重量訓練能留下多少爆發力?從一場15秒Wingate測試中,讀懂你的肌力底氣與衝刺潛力,並找出下一步訓練方向。
🧭 測試背景:半年沒騎車,我來測爆發力了?
我目前26歲,這次測試是在2025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中,由自行車研發中心設立的測驗攤位進行的,測的是一個很多人聽過但沒真的做過的測驗——Wingate無氧爆發力測試,這次採用的是15秒版本。其實這半年我幾乎沒騎車。自從去年10月摔車,加上入冬後寒流頻繁,單車騎乘幾乎歸零。這段時間我唯一有規律進行的,是重量訓練,主要是深蹲、硬舉等基本的下肢訓練。但並沒有安排任何爆發力或高強度衝刺相關的訓練。所以這次測試剛好成為一次很好的體能快篩:
沒有爆發力訓練的半年後,15秒我還能踩出什麼水準?
🔬 什麼是Wingate測試?15秒能看出什麼?
Wingate無氧測試是一項經典的實驗室體能測試工具,主要用來評估瞬間爆發力、無氧供能能力,以及疲勞耐受性。
傳統上是30秒極限踩踏,本次則採用15秒版本,更聚焦在**ATP-PC系統(即人體短時間能量系統)**的輸出。這類測試很適合評估像是:衝刺起步、自行車場地競速、籃球快攻、防守轉換等情境所需要的「極短時間爆發力」。
📊 測試數據總覽與解析
- 峰值功率 Peak Power:641.9 W(10.0 W/kg)
在第4.8秒達到峰值,顯示我的短時間爆發潛力。以每公斤體重輸出來看,這落在一般年輕男性約70百分位,屬中上水準。 - 平均功率 Mean Power:540.7 W(8.4 W/kg)
顯示我在15秒內維持輸出的能力,無氧糖解系統的表現尚可,對應到運動表現,就是「爆得起來,也撐得住」。 - 結束功率 End Power:435.1 W
測驗尾聲的功率輸出,是衡量衰退幅度的重要依據。 - 疲勞指數 Fatigue Index:32%
峰值與尾段的落差為32%,屬於中等偏佳。代表在這短時間內,我不是一衝即爆,而是還能保有一定的持續輸出能力。
🧠 總體評估:目前的我在哪個水準?
- 在半年未踩車、缺乏衝刺訓練的前提下,能踩出10.0 W/kg 的峰值功率,說明我的肌力基礎維持尚可。
- 平均功率與疲勞指數的表現,顯示我有基本的無氧容量與乳酸耐受性。
- 整體屬於「有訓練但未達菁英」的水準,若能加入針對性的爆發訓練,有很高潛力再往上突破。
🏋️♂️ 下一步該怎麼練?給26歲的我一份實用訓練建議
目前我的訓練安排,一週為3天重量訓練,屬於強調肌力發展、搭配少量有氧輸出的結構。在考慮回復能力及休閒時間下,目標是進一步提升爆發力輸出與無氧容量表現,可以在現有的菜單基礎上稍作調整與優化,不必大改訓練量,也能有效提升表現。
具體調整建議如下:
- 重量訓練日(3天):
保留既有訓練主軸,但建議其中1天加入爆發力導向訓練,如跳箱、負重快速蹲跳或奧林匹克舉重式動作(如高翻、抓舉等),刺激神經動員與快縮肌反應,加強對峰值功率的貢獻。 - 騎乘日(1天):
建議在每週的騎乘中,加入1~2組短時間無氧間歇衝刺(例如10~15秒全力踩踏+完整休息2~3分鐘),逐漸引導身體回到爆發性踩踏的節奏,並加強乳酸耐受力。這可漸進調整為每次騎乘加入2~4組,訓練效果會逐週提升。 - 恢復與有氧補強:
若你感覺還有空間,建議在週末或訓練間歇日中,加上一段40~60分鐘的Zone 2有氧騎乘(或改以慢跑替代),幫助清除代謝廢物、強化心肺恢復能力,讓無氧訓練更具持久性。
🧪 補充建議
- 營養:訓前可補充咖啡因+碳水,提升瞬間表現;肌酸每日3~5克,有助增加ATP-PC系統儲備
- 恢復:高強度訓練後避免連續兩天爆發訓練,建議穿插有氧或主動恢復日
- 週期安排:每訓練2週漸進,1週略為減量,避免疲勞堆疊影響表現
🏁 結語:15秒踩出的不是數字,是身體的真相
這場測試像是一次體能盤點,也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
「你平常怎麼訓練,身體就會如實反應。」
看到好多50多歲大哥的推力比都超過我,實在是有點氣餒哈哈,而如果我接下來希望提升峰值、延長高輸出的維持時間,就得從現在開始,讓訓練計畫更精準、有系統。
下一次再做這個測試,希望可以看到:
峰值功率更高,疲勞掉速更慢,數字更穩、更狠、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