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動態貼文、精心策劃的驚喜求婚,情人節早已變成一場炫耀型戀愛競技場,就像奢侈品市場一樣,每個人都在競爭「更浮誇、更驚喜、更讓人感動落淚」的愛情展示。這讓我們不禁懷疑,如果愛情不夠戲劇化,那是不是不夠真?
然而,當我們無止盡地追求更高強度的感動,這本質上和毒品成癮機制並沒有太大區別。多巴胺與腎上腺素的閾值不斷提高,我們的情緒耐受度也隨之增長,結果就是「普通」的愛情再也無法滿足我們。於是,我們開始覺得日常的關係無聊、伴侶不夠浪漫,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該換一個更能「帶來激情」的人。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普通」的愛情日常,才是真正長久的基礎?
浪漫的舉動當然迷人,但它不是愛情持久的關鍵。真正穩固的關係,靠的是穩定的情感投資與雙向的關注。
心理學研究指出,幸福的伴侶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會回應彼此的「競標出價」(bids for attention)。(Gottman & Silver,2015)
所謂「競標出價」,其實是愛情中最簡單卻最重要的行為。例如:
如果伴侶總是忽視這些「出價」,關係的親密度就會下降;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頻繁「轉向」對方,給予回應,那麼這段感情就會持續升溫,甚至比任何情人節驚喜都來得有用。
這就像健身,如果我們每天都維持適量的運動,就不需要靠節食或激進的減重計畫來達成目標。愛情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每天都在關心與回應對方,就不需要靠節日來拯救關係。
但我們是不是常常希望另一半能夠「自動」懂我們,卻從來不願意主動表達需求?
這就是所謂的「未授權期待」——我們默默地希望對方能猜到自己的心思,卻沒有給對方任何明確的線索。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從未開口,卻又期待對方「剛好」滿足我們的需求,最後落空時覺得失望,這不是對方的錯,而是我們沒有為自己的期待負責。
愛情中的溝通,不是測試對方有多愛,而是雙方一起努力創造更好的關係。
單身的人在情人節容易感到孤單,尤其是剛結束一段關係的人。這種痛苦,不只是來自於「沒有伴侶」,而是因為這一天不斷提醒著我們曾經擁有的親密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經歷分手時,大腦處理失戀的方式與身體疼痛的神經機制極為相似(Eisenberger et al., 2003)。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別人秀恩愛時,我們的大腦並不是單純地「感到難過」,而是真的在「感覺到痛」。
但反過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定義「情人節」的意義。
這一天不應該只是戀人的專屬,而應該是關於「愛與連結」。我們可以選擇關心自己、陪伴朋友、甚至與家人共度這一天。最糟糕的情況,是讓自己被「炫耀型愛情」操控,誤以為自己的價值取決於是否擁有伴侶。
有些情侶初次見面就感覺「一見如故」,甚至聊了一整晚還意猶未盡。這並非偶然,而是一種神經學現象,稱為「腦節律同步」。
研究發現,當兩個人聊天時,如果彼此感到默契,他們的腦電波活動會趨於同步,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在思想上有共鳴,甚至在大腦層面,也產生了「頻率對齊」的現象。這種「腦節律同步」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初次見面,就能聊得沒完沒了,甚至感覺對方「完全懂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某些人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墜入愛河——這不只是荷爾蒙的影響,而是大腦的同步共振帶來的情感加速。
真正的愛,不是在 IG 限動裡,而是在每一天的細節中。 真正的驚喜,不是來自「對方剛好猜中我們想要什麼」,而是來自「我們一起創造的美好回憶」。
真正的情人節,不是標榜的儀式,而是我們選擇如何過這一天。
所以,如果我們還在為情人節焦慮,請問自己:我們想要的是社群媒體上的愛情,還是現實中真正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