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特優由家福股份有限公司及台東縣池上鄉農會拔得頭籌,而家樂福作為面對一線消費者的大型通路,如何藉由社會實驗喚醒大眾對食物轉型的重視!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小真永續長分享
家樂福作為前法商,綠色永續的DNA早已深植,一直以四大價值作為其企業社會責任,包含:
作為一個需要盈利賺錢的企業,當公司運營與理念價值發生衝突時,該如何溝通與取捨是會持續遇到的課題。上述這些概念在當下或許不是特別新穎,但家樂福在20年前就開始默默耕耘與落實,讓大家知道他們是「玩真的」!
賺錢是結果,不是目的
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看到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誤以為自己有選擇權,而實際上這些選品是通路依客人需要設計規劃好的,也就是説通路早已為消費者做好選擇。
如果是這樣,作為通路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不知道大家買東西的時候除了看品牌、價錢外還會注意什麼?廣告的推波助瀾、最新商品的誘惑、大打折的出清,為了將貨物賣出,肯定會使用百百種行銷方式跟手段,那什麼樣的情況下你會心甘情願的從口袋掏出錢採購?
員工也經常購買的東西
作為內部人員,肯定知道哪個產品是好的(當然可能是特價或CP值高的),但如果品質太差,我想員工也不會想買。
概念店的誕生來便由此開始,如果有一間店,網羅了各種「好」商品,你不用再費心比較,你會不會想試試看?
家樂福內湖門市-店內概念店
從i開始
如果你有逛家樂福的話,可以看到架上很多商品的標示牌都有「從i開始」的字樣,它對應了至少一種家樂福在提倡的價值觀,也是他們認為相對「好」的商品,特別使用小寫的i,代表即便是微小的個人,也能藉由選購的小動作,發揮影響力,也有從「愛」開始的意味。包含:
我們喝拿鐵的時候會在意咖啡豆的來源,為什麼我們不會在意它牛奶用什麼牌子?我們可以接受經濟性動物為我們生產食物,把3-4隻蛋雞關在一個無法伸展的籠子,但我們卻不會這樣對待家裡的貓犬。我們買菜的時候不太會特別去注意蔬果是有機或者慣行(正常使用農藥)的生產方式,但是要買給小孩子吃的時候,我們便希望產品越單純越好。
上面一連串的矛盾,家樂福看見了,於是非籠飼雞蛋、透明鮮乳、吐司出現,帶動產業鏈的改變,有使用格子籠的蛋商,開啟拆籠計劃;架面上的鮮乳多了許多單一乳源的酪農品牌;烘焙業開始跟著使用好奶跟好蛋;微笑小農以個人作為擔保,讓消費者的選擇更加安心信賴,一連串改變的發生都不容易,但也唯有看見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這些改變才會發生,我們每個人的行動支持,也是守護食物正循環最需要的力量!
賣場搖身一變,變成與消費者溝通的食農教室。這些永續商品目前大概約有3000多項,有趣的是,商品的供應商開始會詢問家樂福,自己該如何做才能變成這些永續商品,可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正面臨一場轉型的過程,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有機會參與這樣轉變的過程,下一次逛家樂福的時候不妨也可以找找這些藏身賣場的永續商品,為自己每一次的消費選擇負責!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