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永續飲食生活節沙龍(下)

2024永續飲食生活節沙龍(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4永續飲食生活節沙龍(上),下半場我們繼續看看不同案例的永續飲食生活實踐。在餐廳、通路及校園中有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生態廚師的農餘百變怪

這是我第一次聽文騰主廚分享,話語幽默卻語帶誠懇!?從飯店廚師到自己開一家餐廳,對於食材運用的轉變在於,自己開餐廳要考慮的面向遠比當飯店廚師來的多,以前只要把料理煮好,不用管食材有沒有好好被吃完、要準備多少量才不會浪費,現在自己經營餐廳,任何食材都不能浪費!(因為是摳摳呀~)

翻轉「農餘」,讓其展現出全新價值,甚至人人搶著吃? 將馬鈴薯皮、紅蘿蔔格外品再料理,招待貴賓還可以賣得更貴(誤。

我的原則就是把我不吃的交給客人來吃

守護農友的通路-里仁社企

里仁的很多產品開發其實源自於給農友「鬥相共」(tàu-sann-kāng),無論是天災、農餘或是具理念的小農,里仁發揮社企精神,協助收購這些可能無法賣出的農產品,運用產品開發力賦予其新生。有趣的是在他們長年經營下,配合的加工廠也都培養出默契,知道產品開發並不是那容易,也會一起吸收打樣的成本。而打樣樣品,里仁也會免費或是以較低價格優先讓員工認購。里仁通路永續實踐的秘訣就是找夥伴一起打團架,發揮1+1>2的精神。

永續飲食在校園的推行

來自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的學生予樂及德維分享他們在「綠色餐廳」課程的學習過程:

最前期藉由參訪的方式融入SDGs,再從永續雞蛋課程,以excel整理市面上雞蛋的不同(通路別、蛋雞飼養方式、標章標示、價格等),接著實際去採購各組認為的「好蛋」(對雞好、對環境好、對錢包好),重新思考食物選擇可以考慮的面向。

最後再藉由訪談綠色餐廳,比賽製作永續的一餐。從過程中可以發現要製作一道永續的餐點是多麼的不容易,甚至會遇到選擇上的衝突!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地vs.有機」的選擇,有一道料理要用橄欖油,但若要選在地的替代品可能是苦茶油,但是用苦茶油會影響道料理的風味,所以最後仍是用國外有機的橄欖油。

永續的路上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另外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吳明錡教授,同時也是該院綠色飲食微學程召集人,藉由食物設計的課程鼓勵學生身體實作,並用引導的方式,讓SDGs回歸生活,永續不是高大尚而是我們日常即可實踐的行動。

醫學院的學生學業很重,很會念書,但不太會生活。甚至有家長感動的說孩子回家會煎蛋自己吃了!(雖然很誇張,但是是真的!)。

學生反饋

raw-image

從課堂中的實作、老師的引導,永續不再離自己遙不可及,「吃」是我們的日常,如何更永續的「食踐」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

永續這件事不是單選題,而是沒有正確解答的申論題

改變也許不容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付出一點點,再互相影響,讓整個環境更好。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跟你們一樣關注永續的大人(雖然有點奉承,但聽起來蠻感動的。教育中可以看到學童的變化,老師也能從中學習成長。永續不難,我們一起作出更好的選擇!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

avatar-img
賣時間的男孩
54會員
224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賣時間的男孩 的其他內容
家樂福透過「從i開始」的永續商品計畫,結合食農教育,推動更永續的消費模式。此計畫已納入3000多種商品,並影響供應商朝永續方向發展,呼籲消費者支持並參與。
探討餐飲業、學校、社區及通路如何透過飲食改變,推進永續發展。藉由案例分析,如樂檸漢堡及三民高中食農教育,揭示綠色飲食的重要性。強調消費者在日常飲食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如何從微小的選擇開始,負責任地為環境與社會作出貢獻,讓永續概念真正融入生活中。
本文探討了三峽地區的文化與歷史,尤其是甘樂文創在地社會企業的運作及其對社區的貢獻。通過參與各種體驗活動,分享了對三峽的新認識,包括環保意識及社區參與的方式,並反思了地方感的建立。文章中也提到如何透過舊衣改造活動延續社會責任,邀請讀者一同關注與支持在地產業。
家樂福透過「從i開始」的永續商品計畫,結合食農教育,推動更永續的消費模式。此計畫已納入3000多種商品,並影響供應商朝永續方向發展,呼籲消費者支持並參與。
探討餐飲業、學校、社區及通路如何透過飲食改變,推進永續發展。藉由案例分析,如樂檸漢堡及三民高中食農教育,揭示綠色飲食的重要性。強調消費者在日常飲食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如何從微小的選擇開始,負責任地為環境與社會作出貢獻,讓永續概念真正融入生活中。
本文探討了三峽地區的文化與歷史,尤其是甘樂文創在地社會企業的運作及其對社區的貢獻。通過參與各種體驗活動,分享了對三峽的新認識,包括環保意識及社區參與的方式,並反思了地方感的建立。文章中也提到如何透過舊衣改造活動延續社會責任,邀請讀者一同關注與支持在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