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役世代悲歌(最終回&譯者後記):為51歲的弟弟孤獨死亡感到悲痛,現役世代該如何建立聯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就業冰河期世代】生於1971-82年

「就業冰河期」一詞最早出現在Recruit公司發行的招聘資訊雜誌《就業月刊》1992年11月號上,後來在1994年的「新語和流行語大賞」評選中獲得了評委特選造詞獎。這一代人也被稱作「迷失的世代」和「失落的世代」。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進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期。企業縮減了招聘規模,許多人無法成為正式員工,只能以契約工或者派遣員工的身份從事非正式編制的工作。即便其中一些人有幸成為正式員工的人,他們也因置身於公司業績惡化、削減經費和裁員這樣的環境中,從就職之初就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這一代人中許多因為沒有正式編制而只能拿著低廉的薪水,到了30幾至40幾歲的年紀時,他們已經孤立於社會,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採取就業援助措施。

這一系列報導著現役世代的孤獨死,這個議題正與日本社會與政府失控的發展,以及失能的政策補救方案環環相扣。



孤獨死的現象在現役世代中逐漸擴大。為了防止孤獨死,我們應該意識到哪些事呢?針對此問題,我們向提供看護服務的NPO法人「Enrich」(東京都江戶川區)代表理事紺野功(65歲)詢問了相關問題。

raw-image


—這是一項什麼樣的服務呢?

在免費服務中,首先會讓使用者本人登記其資訊以及近親者等緊急聯絡人。根據使用者所設定的頻率,會透過LINE發送「您好嗎?」的訊息,若24小時內沒有回覆,則會再次發送訊息。如果仍然沒有反應,則會直接打電話給使用者,若無法確認其安全,最後會通知緊急聯絡人。

每天大約有4、5人沒有回覆。雖然大多數是因為忘記,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在2022年5月,曾有一位住在東京都的女性(50歲)未回覆訊息。隔天她手機關機,聯絡家人前去探望時,發現女性已經在自己房間內去世。如果沒有使用這項服務,可能長時間都無法被發現。

某位42歲的死者……失業、單身、父母已故,遺骨至今無人認領。

預見孤獨死44歲女性,仍在就業冰河期中掙扎,夜晚總懷抱著遺憾入眠。

此外,我們還提供不需登記個人資訊的服務,讓使用者之間可以透過LINE互相看護。

—請告訴我開始這項服務的契機。

我弟弟在51歲時孤獨死去。十年前,他的遺體在東京都一間公寓內被發現。據說他去世已經有一週左右。經查他可能因某種原因倒下,並因低體溫症而身亡。

我們家人都住在東京都,但關係疏遠不常聯絡。如果能早點發現,或許能避免悲劇發生。這讓我感到非常懊悔,覺得孤獨死的問題瞬間離自己很近。

為了減少像我弟弟這樣的人,我在2018年9月成立了提供看護服務的NPO法人,並在同年11月開始了服務。


—使用者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raw-image

使用的理由包括「想要為萬一的情況做準備」、「不想給周圍帶來麻煩」,還有一些使用者擔心自己去世後寵物會餓死。這項服務的初衷是為了早期發現40至50歲的孤獨死,實際上20至30歲的使用者也在增加。

在現役世代中,有人表示想避免為鄰居帶來麻煩,或因房間髒亂而讓房東困擾。另一方面,也有許多理由顯示他們已經陷入孤立,例如「沒有與人見面的機會」、「與家人疏遠」、「繭居族」等。


—您有什麼感受呢?

我認為整個社會中,直接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薄弱。

我小時候,鄰里之間總有熱心的人,家庭的近況和困擾等敏感的事情也能夠開放地交流。當然,考慮到隱私,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被接受,但我們在社區中彼此聯繫、互相支持。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機制幾乎不存在,根據當前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變遷所形成的價值觀,重新建立這樣的機制也不太現實。未婚率上升,生活中缺乏餘裕的人也在增加。

raw-image

現役世代通常以租賃形式住在公寓裡,白天多數時間都在工作,導致難以與鄰里建立關係。相較之下,使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的數位空間更容易建立聯繫。因此對現役世代來說,直接的人際關係門檻更高。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防止在家中獨自去世是非常困難的。然而,我認為不應該把孤獨死視為他人的問題,而是要努力建立能夠形成直接人際關係的機制。


首先,獨居的現役世代需要主動尋找可以面對面交談或諮詢的對象。人數不必多,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好。僅僅這樣做,就能減少孤獨死的風險。


當然,僅靠當事者努力是不夠的。如果有獨居且可能孤立的熟人,即使沒有事也該主動聯絡。如果有疏遠的親戚,可以久久去探望他們一下。周圍的人也需要注意正在發生中的孤立情況。


手續輕鬆簡便是現役世代在意的一大要素。能夠透過智慧型手機迅速註冊的「Enrich」看護服務,將成為與孤立的當事者建立聯繫的工具。我認為地方政府等行政機構也應該積極利用這項服務。

「有這種服務,要不要註冊一下?」

我相信,這一句話能夠成為促進社區互助的契機。



譯者後記:

很久沒有翻譯新聞了,還記得幾年前有段時間早上要起床工作,就會邊看晨間新聞,邊記下某則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新聞或專題報導在東京裏物語專頁上跟大家分享,但後來家裡早上沒了看電視的習慣,我也不是非早起不可,日本新聞這個分類更新就變得斷斷續續的。

最近訂了朝日新聞付費版,發現很多專題報導都做得不錯,也有更深度的訪談,而且他們的新聞網站跟APP真的有在用心,無論字數控制、圖文影片交錯編排等等,各種報導針對不同閱聽習慣的訂閱者都有做調整。

這次現役世代悲歌系列報導,我看完其實滿多感想,畢竟之前還在日本政府機關任職的時候就在地方創生相關專案,好死不死又碰了政策交流,正好就有讀到地方創生的目標:人口總體戰略。在臉書上也有讀者針對這系列報導有一些回覆,我也在此一併發表自己的感想。

瓦解中的舊世代與還沒建立秩序的新世代

先簡單就問題背景來整理。

日本的現代化,是從村社會到都市社會的進程;但現代日本很多偉業,也是建立在村社會基礎之上,雖然現代人普遍詬病村社會,但不可否認這樣的構造的確讓日本創造很多壯舉。

村社會(むらしゃかい)指基於集落形成的社會。

以有力者為頂點的權利結構,並保持著不願接納外來者的傳統規範,是排他性強的社會形式。這種社會中,同類聚集形成序列,根據掌權者的指示或判斷行動,並進行利益分配,類似於村莊的封閉性組織或社會。此種結構常出現於談判組織、學界、政界、企業等場合。

當初年輕一輩,不願在以村社會為主的鄉下被綁住,紛紛來到都市發展,經過世代演變,有權勢的大家族依舊存在,而沒有利益資源的家族漸漸分裂,成為現在小家庭為主的社會局勢。

撇除村社會中原本就掌權的人們,來到都市發展、沒有背景靠山的年輕人,經過經濟高度發展、也經過激烈競爭的時代,在都會圈各種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雖然基礎勞動力與高階勞動力依舊稀缺,但銜接這兩種階層的中階職缺卻遠遠跟不上。

要知道這個中階勞動力,就是多數人最後能做到退休的崗位,要是少了這塊,對整體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在都市發展要上不下,與家鄉及家族關係逐漸斷裂又適逢中年的人們,就漸漸成了社會上被遺棄一群人。

村社會雖然排外、保守、人際關係沒有界線與隱私,但至少確保每個人都有一口飯吃;而到了都市只要會賺錢,基本上衣食住行都不是煩惱,不過依照賺錢能力區分的話,恐怕不是人人都能過上平均值的生活。

最後這些離鄉打拼者,離開人際連結跟規矩多到令人窒息的村社會,在都市裡經過兩代若未能立足,恐怕就有機會成為孤獨死的高風險族群。



人際連結的重要性

這在台灣扶貧倡議組織與日本各議題中都不只一次被提到。在留言中有人說道孤獨死是因為窮,但經過很多研究與調查,一個人之所以陷入孤立的狀態重點不在他有多少資產,而是在於他與外界連結多寡。

之前台灣某倡議組織講者分享時問了聽眾:「如果你有一天身無分文,甚至負債累累,那你會流落街頭嗎?」這題的答案是機率不大,因為一般人就算在資產上負債,只要還存在家人、朋友等人際關係,總會有人可以投靠。

以政策跟國家發展進程來說,想要馬上改變就業機會或社會結構是不可能的,但無論在哪個階級,在什麼狀態,增進人際連結就可以增加大家互助的能力。社會底層的安全網由國家負責,但保護我們不要落入底層的上一層安全網,只能由我們自己負責。


面對失能的國家與政策該怎麼做?

在上政策研修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會面對“公共”是什麼?“社會的集體意識”是什麼?這種問題,政府的存在必須是中立、公平、無私的,但需要針對性的解決社會問題,卻需要借用其他資源,來集中處理較急迫的問題。

而什麼叫中立公平?誰的意見可以代表國家跟社會?曾經我也為這些事很憤怒、懊惱,但了解了現實之後,也能體諒政策執行,就是藉著某些勢力的力量,盡量不要讓大部分人死得太慘。

我們都是納稅人,但想要參與政策執行跟國家的利益分配,不是出身於權勢之家,就是要靠團體,靠社群,靠選票。那一般人怎麼會在公民社會裡被賦與話語權?回到上一段的主題,就是要靠人際連結。


從建立連結的方法論到實踐

批判性的話題常常都很有討論熱度,但在討論解決方法跟實踐上,大家關心度就不大,我想這跟台灣政府掌握著大多數公共服務有關,大家預設所有只要跟公共還有法規有關的事政府就要負責,出事就罵政府,罵了沒用...就大家聚在一起罵,政府解決不了問題,扯一下兩岸、嗆嗆中國多笨、笑笑日本多爛,最後大家又團結在一起了。

我不是說抗中保台跟兩岸議題不重要,但政府真正的業務還有很多,因為台灣政府真的承包太多東西了,很多事我們民眾只能自己來。

所以這幾年我一直在講中產階級自救會,在提倡場域營造跟製造人際連結的方法論,這些理論跟實踐經驗,日本有學者也有很多書在講,但在台灣似乎還不是顯學,希望藉著這篇報導的人氣,聚集更多對於中產階級自救會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

如果關心度夠高,今年就再辦一次講座跟大家聊聊中產階級自救會跟場域營造,也聊聊之後大家怎麼一起度過這個艱難的時代吧。想延續這個話題的討論,歡迎隨時私訊FB東京裏物語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7.3K會員
256內容數
關注日本新聞、社群營造、台日中美關係的沙龍,偶爾也有一些筆者在日本的生活雜記與場域營造心得。
東京裏物語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台灣2023年出生率僅0.89,低於日本。儘管社會普遍珍惜孩子與孕婦,但教育競爭激烈、照護負擔沉重、家事育兒責任多由女性承擔,加上社會保障制度薄弱,導致年輕人對生育卻步。要解決少子化,台灣需改革教育壓力、建立公共照護體系、改善家庭內性別分工,並強化社會整體對育兒家庭的支持。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2025/04/28
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指出,町內會退會者需年繳1萬5000日圓以使用垃圾收集站,首次為地區基礎設施標上價格。隨著居民對隱私、負擔等考量增加,傳統社區組織面臨瓦解,地區服務正從「所有」轉向「付費使用」。此趨勢將重塑都市生活的基礎結構與社區連結方式,引發未來共享型地區運營的新模式。
Thumbnail
2025/04/27
近期,因網路上流傳「2025年7月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謠言,香港等地赴日旅遊需求明顯下滑。這個傳聞起源於一部日本漫畫,被YouTuber、風水師廣泛擴散,至今在YouTube和TikTok上的相關影片播放已破億。儘管氣象廳強調無法預測地震時間與地點,但不安情緒仍蔓延,連旅行社都感受到實際影響。
Thumbnail
2025/04/27
近期,因網路上流傳「2025年7月日本將發生大災難」的謠言,香港等地赴日旅遊需求明顯下滑。這個傳聞起源於一部日本漫畫,被YouTuber、風水師廣泛擴散,至今在YouTube和TikTok上的相關影片播放已破億。儘管氣象廳強調無法預測地震時間與地點,但不安情緒仍蔓延,連旅行社都感受到實際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日本就業冰河期世代面臨嚴峻的孤獨死問題,本文探討其成因及解決方案。透過NPO法人Enrich提供的看護服務案例,分析現役世代孤立的原因,並呼籲社會大眾應主動關懷獨居親友,建立直接人際關係,降低孤獨死風險。
Thumbnail
日本就業冰河期世代面臨嚴峻的孤獨死問題,本文探討其成因及解決方案。透過NPO法人Enrich提供的看護服務案例,分析現役世代孤立的原因,並呼籲社會大眾應主動關懷獨居親友,建立直接人際關係,降低孤獨死風險。
Thumbnail
探討日本「就業冰河期世代」、的困境,他們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經歷就業困難、收入低廉,導致許多人面臨經濟壓力、社會孤立甚至孤獨死。文章分析此世代的特性、面臨的風險,以及如何減少社會孤立的策略,例如:穩定非正規僱用的收入、增加地方就業機會,並呼籲企業和政府進行更徹底的結構改革,以適應現代勞動環境。
Thumbnail
探討日本「就業冰河期世代」、的困境,他們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經歷就業困難、收入低廉,導致許多人面臨經濟壓力、社會孤立甚至孤獨死。文章分析此世代的特性、面臨的風險,以及如何減少社會孤立的策略,例如:穩定非正規僱用的收入、增加地方就業機會,並呼籲企業和政府進行更徹底的結構改革,以適應現代勞動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報導了日本一位44歲女性艾米的故事,她經歷了就業冰河期,長期從事非正規職位,經濟拮据,人際關係疏離,面臨孤獨死的風險。文章探討了日本社會結構性問題、就業冰河期世代的困境以及社會福利措施的不足。
Thumbnail
這篇文章報導了日本一位44歲女性艾米的故事,她經歷了就業冰河期,長期從事非正規職位,經濟拮据,人際關係疏離,面臨孤獨死的風險。文章探討了日本社會結構性問題、就業冰河期世代的困境以及社會福利措施的不足。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隨著社會步入超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核心家庭結構更為普遍,同住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年長的配偶,因此老老介護,即照顧者和需要照顧者都屬於高齡人口的情況正在增加。照顧者承擔的身體和心理負擔也變得更重,有些照顧者可能自己也患有認知障礙,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事故和事件的增加。
Thumbnail
隨著社會步入超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核心家庭結構更為普遍,同住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年長的配偶,因此老老介護,即照顧者和需要照顧者都屬於高齡人口的情況正在增加。照顧者承擔的身體和心理負擔也變得更重,有些照顧者可能自己也患有認知障礙,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事故和事件的增加。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
Thumbnail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
Thumbnail
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攜手一粒麥子基金會、中華聖母基金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四家社福團體,共同推動加一點關心,減一點冷漠的「加減新生活-銀齡新生活」公益募款行動,幫助大眾認識照護長輩相關衛教知識、延緩長輩身心老化、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Thumbnail
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攜手一粒麥子基金會、中華聖母基金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四家社福團體,共同推動加一點關心,減一點冷漠的「加減新生活-銀齡新生活」公益募款行動,幫助大眾認識照護長輩相關衛教知識、延緩長輩身心老化、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