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又是上到了〈天淨沙‧秋思〉的時刻,此時往往是九年級生會考倒數百日內,節氣實則是落在立春之時。但其實我覺得在春節結束、旅行結束、寒假結束,心思由渙散而開始聚焦在工作的時刻,適合思索〈天淨沙‧秋思〉,人在路上的現代日常,究竟何謂?
以前講解〈天淨沙‧秋思〉時,往往先從文字中去探究馬致遠如何藉由景物烘托出深秋蕭索、遊子懷家之淒苦,但今年再閱讀時,剛好在通勤的路上,接駁在公車與捷運,剛渡過交通事故較為頻繁的歲末,此時,讓我與文中人心有契合的處境,反而是「古道、西風、瘦馬」。
一段通勤路,是為工作付出的時間成本,通勤時光之餘我,是日日的漫長,一段真空時光,而這樣的真空時光,也影響著人的身心:季節溫度、天光亮度、乘客多寡、咳嗽聲是否此起彼落、是否有足夠的空間閱讀電子書、足夠的寧靜聆聽音樂......
「在路上」前往新的國度,前往新的風景,雀躍的心情、活躍的想像,通勤時,我常常提醒自己,把自己當成在飛機上,好好聽好好讀好好放下緊繃的心情,「往 / 返」本是生活的本質,旅行真實的過程,也是不停行走、不停看著風景,不僅僅是在目的地,整裝微笑,擺好姿勢拍照,有時,目的,是旅行的逗點。
通勤之苦,往往讓我聯想到日本電車在通勤時的奇景:站務員幫著把乘客推壓入車廂,以利電車關門、前行,人壓縮在電車裡,前往工作的過程,自我彷彿也扁平化了。過長的通勤時間也讓人變得憂鬱。
關於家的敘述:小橋流水人家,這般雅致的風景,在當今是都市荒漠的空間營造。
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提及的「家」的風景,是雅致的「小橋流水」,庭院造景,在當今都市生活,應是社區空間的營造,雅致的居住空間,而如今都市生活的異化,居住空間的壓縮,「小橋流水」的嚮往實在太有時代的距離感了。但這如同圖騰的,對於家的溫馨畫面,卻那麼琅琅上口,如同「我家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依山傍水,存在於文學書寫中那麼自然。而都市空間又能看見幾許「枯藤、老樹、昏鴉」呢?
但何以這首「秋思之祖」,所拼湊的意象在當今都那麼不合時宜,卻在歲末歲初有點寒冷的通勤路上,仍會引發思緒上的共鳴呢?是那夜晚歸家看見的天光雲影,昏暗而深沉,是走過狹仄的街道提著公事包的手,忙著拉緊衣領抵禦迎面蕭颯的風,那光線、那溫度,那日日消逝的年華,原來自己是城市中想找一個棲枝的老鴉罷了。
所以我想著〈天淨沙‧秋思〉的結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時光流逝之嘆啊!某種惆悵會在某個有點冷的黃昏,如同藤蔓纏繞自己,某種生根的衰頹感,會讓自己想大口呼吸。年華易逝,日日消磨,只是文人並不耽溺,而是創作。
某些莫名感傷或是感悟的時刻,心中浮現,或許是一二首反覆如同〈天淨沙〉的作品,忽然覺得無可言喻的心情,因為藝術而那麼美。
日日在迴還反覆的路上,我想提醒自己在有點頹喪時,也不要忘記看看天空,不要忘記就算是衰頹,也有其存在的姿態,悲傷能凝鍊成藝術。
因為懷有這般信念,對藝術的嚮往、對美的嚮往,人,得以在反覆之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