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又失敗了。該怎麼辦?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做。
為什麼要繼續做?
因為只要方向正確,有持續努力,就一定會持續開創新的道路。現在沒有感覺,只是因為這個進步還不足夠明顯,不足以讓你覺得自己的付出值得。
這是我在學習路上最大的感悟。
我每天都會花一些時間學習韓文和英文。
很多時候,我常常會覺得:為什麼我都沒有進步?難道是練習都付之一炬了嗎?
後來我才發現,學習的路上,不會一直都在進步,有更多時候會沉寂一陣子以後,才能再往更高的地方邁進。
這與努力與否無關,而是我們的能力需要時間累積才能兌現。
以前念發展心理學時,書上說大約兩歲的孩子會開始進入語言爆炸期,小嬰兒不會在你一開始告訴他「爸爸」、「媽媽」、「車車」時,就有辦法跟上每個單字,更多時候會一臉呆萌地看著父母傻笑,或者發出不正確的發音,卻會在某一天突然會了許多單字甚至是句子。
如同幼兒時期的我們一樣,需要一至兩年大量的沉浸在學習中,才能在某一天突然會開口說話,所有成年後的新學習與嘗試,也都需要一段長時間的累積與醞釀,才足以培養夠多的能力,去應用自己過去所學。
我們不會說,教導小嬰兒的過程是浪費力氣,可是卻總在長大後,不斷指責自己學得很慢、沒有效率、怎麼都沒在進步,其實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總是太過於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應該要快速進步。
所以我們總是給自己過大的壓力--不能失敗的壓力
。
社會從小教育我們的信念一直都是:一旦沒有成功,就等於失敗。
但我們都忽略了,也許這次沒有登上山峰,但可能其實已經走在半山腰,看到的風景和雲彩,和還待在原地或山下的我們截然不同。
我們卻一直執著著「為何沒有達到山頂」,只是一直這樣想著就容易放棄。
如果換成「哇!原來我已經走了這麼多路,好不容易啊!想想半年前的自己,連發音都還不會呢!」往回檢視自己做了多少時,便能發現原來一路付出多少努力。
如果不要放棄,再繼續往前走,就算還是達不到山峰,但路上的風景肯定又會與半山腰時不一樣。
也許更冷清,但也可能更加壯闊。
重點是,可以休息但不要放棄,不管有沒有成功,一路走來都是回饋與禮物。
感謝自己這麼努力走到這裡,讓我看到更遼闊的視野。
感謝自己沒有力氣還是選擇堅持下去,讓我看見原來我這麼有毅力。
感謝路上的花花草草,給予了這麼新鮮的空氣與美景。
感謝路上的隊友們,一直不厭其煩的鼓勵與支持著自己。
不管最後有沒有走到山頂,其實收穫早已超越預期。
所以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只不過是沒有達到設定的目標而已,並不是一無所獲。只要我們用心細數,就能發現沿途的美麗。
再往前走就對了,腳下的每一步都靠自已,只要繼續走,就有機會創造不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