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深人靜時,許多人選擇戴上耳機,讓熟悉的播客聲音伴隨自己進入夢鄉。但這種助眠方式究竟是科學的救星,還是潛在的睡眠破壞者?從神經學與睡眠醫學的角度來看,Podcast 確實能透過認知轉移減少焦慮、幫助入睡,但長期使用卻可能改變大腦的入睡機制,使人對聲音產生依賴,甚至影響深度睡眠品質。這種「聲音成癮」現象,已經在年輕人群體中被大量觀察到——超過 41% 的夜間播客使用者,長期下來可能發展成「行為性失眠」。那麼,該如何在享受播客助眠的同時,避免對睡眠結構造成損害?接下來,我們將從科學角度剖析播客助眠的真正影響,並提供專家建議,幫助你找到最佳的睡眠策略。
從清醒到睡眠的轉變伴隨著感官處理的減弱,但在入睡早期階段,聽覺刺激仍可感知。研究顯示,無威脅性的聲音(如談話類播客)會激活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這個網絡與思緒遊走及自我參照思考相關[1]。透過佔據這一神經迴路,播客可能暫時抑制引發焦慮的反芻思考,從而縮短入睡時間。然而,Dr. Zeeshan Afzal 指出,在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大腦活動增加,對外界聲音更敏感,可能導致微覺醒,進而影響睡眠週期的完整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