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依,你好。
首先,我想說謝謝你願意與我分享這些內容。閱讀你的信件,字字句句都戳著我的心,因為我也曾經經歷過類似的困境。這些困境,像是:因為對關係的不自信而不敢傾心訴說、迷失自我、過分共情、容易相信他人、反覆陷入負面情緒中,我都曾經歷過。或許,我無法完全體會你此刻的心境與感受,但希望這封信的回覆能給你一些力量與方向。
我想,收到這封信的主因,大概與你「對關係的態度而不敢傾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首先,朋友的多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朋友的素質和與你的契合程度,找到與你心靈相通、互相支持的朋友。我理解,即使朋友表達聆聽並不會造成負擔,你仍然會擔心傾訴會造成朋友的困擾,這時可以嘗試將想傾訴的內容發在小帳或摯友的限時動態(可以是那種僅一人可見的限動),僅分享而不需期待回覆。若朋友願意或感覺你可能需要幫忙,便會主動回覆你。但如果沒收到回覆,也請不要傷心,沒有回覆不等於沒有閱讀,更不等於他不關心你,也許是因為他相信你有能力把事情處理好,或者覺得你需要時間消化。
在關係中感到患得患失,可能源自於對這段關係的不自信,又或是過去經歷造成的陰影。然而,無論哪段關係都不能是生活的重心,更不是生活的唯一。出現在你生命列車的人,都有其上車與下車的時間,重要的並非友情能走多久,而是相處時有多少美好。因此,降低對關係的期待,當一段關係結束時,可以擁有悲傷的情緒,但請不要把它看作是損失,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前方還有更多美好的人在等著你。
即使是最親密的朋友,都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在關係中產生不信任感,你不需要為此感到愧疚。在每段關係中,都不需要完全信任對方,這不是猜疑,而是在自己舒適的範圍內,分享你願意分享的事。有些事情不像秘密那樣隱私,卻只想與特別的人分享,可以從分享這些事開始,心理較不會有因不夠信任而產生的壓力或負擔。
信中提到的「有意無意之間開始模仿」、「我又是那個誰」。你可能因為努力活成他人的期待、害怕挫折與失敗,又或是缺乏自信,而逐漸在廣大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習慣模仿後,找回自我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你需要尋找真實的自己,那個讓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而非那個讓你「感到安全」的狀態。並且,無論那個真實的自己是否被社會所喜愛,你都應坦然地接受真實的自己。不為了誰,只為自己而活。
另外,信中也提到「治癒他人後,自己卻深陷情緒」,這往往源於善解人意,衍伸出的過分共情,進而導致內耗。
導致過分共情和(對情緒)高敏感的原因,可能是身邊的人情緒不穩定、波動大,時常情緒勒索,為了保護自我,敏銳察覺他人情緒,並採取行動取悅他人;也可能是長期處在批評性環境中,容易將他人的情緒解讀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反覆觀察他人情緒以確認是否符合他人期望。
面對過分共情與高敏感,首先需要解決其根源,離開那些迫使自己過分共情的人或環境。同時,培養「頓感力」,學會在面對他人情緒時,模糊一點、慢一點,不要過於敏感,也不要著急去理解他人的情緒。最重要的是,共情是為對方的考慮,而不是「感受對方的感受」。此外,學會建立邊界、識別共情界線,學會「課題分離」,區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當陷入內耗時,了解自己的情緒來自哪裡,他人的情緒又是否真的與自己相關。面對情緒勒索時,請記得你沒有承擔他人情緒的義務。
「容易相信他人」並沒有錯,而是應該透過減少感受到欺騙,以保護自己。相信他人所說的話,但不因此採取行動,如此一來,那些話的真實與否並不影響你,也較不容易產生被欺騙的感受。
最後,來談談「反覆深陷負面情緒」。
當你走過負面情緒後會發現,情緒最終不會傷害你、也不會虧待你。負面情緒的意義在於:它使你的人格更完整且有深度,並成為你的一部分。
面對負面情緒,我們常有慣用的應對方式,但這些方法往往是導致反覆遭受負面情緒折磨的原因。情緒是公平的,不可能只封鎖某些情緒,而只感受另一些情緒。請不要壓抑、合理化、淡化自己的情緒,或是讓感受性變低,更不要急於振作,透過讓自己忙起來,從而忽略情緒。越不喜歡情緒、忽略或壓抑它,情緒反而會變得更強烈,像一個尋求關注的孩子一樣。另外,請不要譴責自己抗壓性低或很情緒化等。當被負面情緒擊倒,別以為擊倒你的,僅是現在的這個挫折,很多時候,是被對自己的失望與自責,融合了過去的挫折感,全部一起,變成你以為的「現在」。
面對負面情緒,首先需要不懼怕它,並且接受:現在的狀況,會心情不好是正常的。接著,從造成負面情緒的根本開始正視,可能是過去的自身經驗,或聽聞的話語,又或是他人的經驗。並且內心中需要有積極正能量的話語,來支持自己度過這段情緒低潮。同時,以安慰朋友的方式安慰自己,善待自己,陪伴自己一同度過這些情緒。
最後,送你一句話:
「除了你,在人生的旅途上,還有很多愛著你的人張開雙臂擁抱你。」
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