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豆抗蟲基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豆胞囊線蟲(Soybean cyst nematode,簡稱SCN,學名為Heterodera glycine)是大豆在美國最可怕的害蟲之一,可造成大豆收穫下降40%,每年在美國造成大約13億美金的農損。而且,因為「中鏢」的大豆就只是長得有點矮小、葉子變黃,常常會讓農夫以為可能只是環境的問題而已。據說,唯一能確定中鏢的方法,就是把土壤樣本拿去給線蟲專家檢驗。


因為躲在土壤裡不好處理,目前公認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減少耕作(翻土會讓線蟲可以順便「開發處女地」)、進行輪作以及種植抗線蟲的大豆品系。目前在美國有95%的育種計畫都是使用來自PI 88788的rhg1位點所帶有的抗性基因。但是,重複使用只會導致人擇,所以產生可抗rhg1位點的線蟲是早晚的事。因此,從大豆尋找新的抗蟲基因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2010年,研究團隊觀察到大豆的PI 567516C品系,對許多不同的SCN都有抗性,且抗性的模式與rgh1不同。他們用一個對SCN敏感的品系與它雜交,建立了回交群體後,在大豆的第10號染色體上找到了一個數量性狀基因座(QTL)。這個QTL可以抵抗至少五種SCN,他們把這個QTL命名為qSCN10。


在最近的研究中,他們將這個QTL做進一步的精細定位,讓範圍縮小到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涵蓋了大約20個基因。


接著,研究團隊分析這20個基因在敏感品系與抗性品系之間,是否有蛋白質序列上的差異。在這20個基因中,只有2個有差異。另外,研究團隊還分析了這些基因的表現情況,結果在抗性品系中只有3個基因在植物受到感染時表現量變高。兩個是在感染早期表現量上升,1個則是在感染晚期表現量上升。


接著他們又分析這三個基因的啟動子,發現只有兩個基因(TGA1-10SCT-10)的啟動子在敏感品系與抗性品系之間有差異。當他們把這兩個基因轉入對線蟲敏感的品系中高度表現後,敏感品系的根部囊腫就變少了。高度表現TGA1-10的大豆,其囊腫數量減少 6.4 倍(84.6%);而高度表現SCT-10的大豆,其囊腫數量減少5.3 倍(81.2%)。


其中的TGA1-10是一個轉錄因子,而SCT-10則是一個Shugoshin C-terminus 蛋白。Shugoshin 蛋白與微管組織和調控有關,因為微管在線蟲感染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推測可能透過干擾微管形成來妨礙線蟲進行感染;而轉錄因子的可能機制就更多了。


這些都有待後續的研究,不過目前既然已經知道了這兩個重要的抗性基因,育種專家們當然就可以進行育種,培育句型新型抗蟲能力的大豆!


參考文獻:


Lakhssassi, N., Chhapekar, S.S., Devkar, V. et al. Discovery of two tightly linked soybean genes at the qSCN10 (O) locus conferring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 Commun Biol 8, 25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7633-8


avatar-img
161會員
44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維生素B6對我們很重要。它參與至少140個生物反應,包括胺基酸的合成。 雖然植物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B6,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會發生維生素B6不足的情形。 最近的研究發現,維生素B6在植物中除了參與代謝反應,對植物的免疫力也非常重要喔!
看過穇子這種奇妙的作物嗎?因為它的穗的奇妙形狀,所以穇子又名龍爪粟,鴨爪粟,雞爪粟,雲南稗,雁爪稗等等。 別看穇子看起來怪好笑的,它耐旱、對土壤肥份又不挑剔,所以在乾旱與半乾旱的地區,對居民很重要。 最近有個研究,想了解穇子到底怎麼這麼厲害!
我們知道,當植物細胞感應到生長素後,細胞壁空間會因為質子幫浦活化而變酸,於是造成胞壁擴張蛋白活化,細胞就開始生長。 但是,為什麼過量的生長素反而會讓植物不長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原來植物需要「剛剛好」的酸唷!
大家都有這種經驗:明明已經吃得很飽了,但是看到甜點,還是會想再吃!有些人就會自嘲自己有「第二個胃」。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第二個胃」的感覺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第二個胃」並不是錯覺!它是真真實實的...感覺!
水稻是對低溫極為敏感的作物。在穗分化至抽穗階段時如果氣溫驟降,就會產生寒害。稉稻比秈稻更耐寒,這使得稉稻可以適應高緯度與高海拔地區的環境。 最近有個研究,透過篩選抽穗階段耐寒的基因,找到了稉稻的耐寒基因喔!
看到這個題目,有些讀者應該會想:嗄?C4植物本來產量就比較高了,為什麼還要增產呢? 事實上,雖然C4植物本來產量就比較高,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其實C4植物也還可以再「ㄠ」一下喔!
維生素B6對我們很重要。它參與至少140個生物反應,包括胺基酸的合成。 雖然植物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B6,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會發生維生素B6不足的情形。 最近的研究發現,維生素B6在植物中除了參與代謝反應,對植物的免疫力也非常重要喔!
看過穇子這種奇妙的作物嗎?因為它的穗的奇妙形狀,所以穇子又名龍爪粟,鴨爪粟,雞爪粟,雲南稗,雁爪稗等等。 別看穇子看起來怪好笑的,它耐旱、對土壤肥份又不挑剔,所以在乾旱與半乾旱的地區,對居民很重要。 最近有個研究,想了解穇子到底怎麼這麼厲害!
我們知道,當植物細胞感應到生長素後,細胞壁空間會因為質子幫浦活化而變酸,於是造成胞壁擴張蛋白活化,細胞就開始生長。 但是,為什麼過量的生長素反而會讓植物不長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原來植物需要「剛剛好」的酸唷!
大家都有這種經驗:明明已經吃得很飽了,但是看到甜點,還是會想再吃!有些人就會自嘲自己有「第二個胃」。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第二個胃」的感覺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第二個胃」並不是錯覺!它是真真實實的...感覺!
水稻是對低溫極為敏感的作物。在穗分化至抽穗階段時如果氣溫驟降,就會產生寒害。稉稻比秈稻更耐寒,這使得稉稻可以適應高緯度與高海拔地區的環境。 最近有個研究,透過篩選抽穗階段耐寒的基因,找到了稉稻的耐寒基因喔!
看到這個題目,有些讀者應該會想:嗄?C4植物本來產量就比較高了,為什麼還要增產呢? 事實上,雖然C4植物本來產量就比較高,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其實C4植物也還可以再「ㄠ」一下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介殼蟲大軍最近攻破我的城門,大舉入侵我的雞蛋花了,我也不得不添購軍火彈藥,希望能將他們一舉消滅在灘頭上。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美國的四所大學合作展開『國內豬病監測計畫』 👩‍🏫四所大學的獸醫診斷實驗室,將每年檢測的病例分享到資料庫,並作成簡易圖表,公開在網頁上. 👩‍🌾豬農、獸醫師、研究人員都可以了解目前周遭的疾病監控狀況,當疾病爆發時,也能資訊流通並快速應對. 🧬面對日益棘手的病毒與細
Thumbnail
移居台東後,自家農地上總是雜草叢生,因為就算砍了草,沒多久就會長高,砍草速度永遠趕不上草長高的速度。因為怕草叢裡藏著蛇,我們在農地上走動時,一定都要穿著長雨鞋。說到蛇,連看到毛毛蟲都會淒厲尖叫的我,想到毒蛇更是忍不住顫抖,偏偏我們所定居的台東鄉間,充斥著野生動物,這裡當然也是毒蛇的棲息地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介殼蟲大軍最近攻破我的城門,大舉入侵我的雞蛋花了,我也不得不添購軍火彈藥,希望能將他們一舉消滅在灘頭上。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美國的四所大學合作展開『國內豬病監測計畫』 👩‍🏫四所大學的獸醫診斷實驗室,將每年檢測的病例分享到資料庫,並作成簡易圖表,公開在網頁上. 👩‍🌾豬農、獸醫師、研究人員都可以了解目前周遭的疾病監控狀況,當疾病爆發時,也能資訊流通並快速應對. 🧬面對日益棘手的病毒與細
Thumbnail
移居台東後,自家農地上總是雜草叢生,因為就算砍了草,沒多久就會長高,砍草速度永遠趕不上草長高的速度。因為怕草叢裡藏著蛇,我們在農地上走動時,一定都要穿著長雨鞋。說到蛇,連看到毛毛蟲都會淒厲尖叫的我,想到毒蛇更是忍不住顫抖,偏偏我們所定居的台東鄉間,充斥著野生動物,這裡當然也是毒蛇的棲息地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