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Bt玉米種太多導致抗性上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玉米根蟲(Diabrotica spp.)屬於鞘翅目(俗稱甲蟲),是玉米主要的害蟲之一。牠的幼蟲以玉米根部為食,導致植株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下降,最後造成植株倒伏。在美國,包含產量損失與防治費用,根據不同年份與害蟲密度變動,估計玉米根蟲每年造成的總損失範圍介於10億到30億美元之間。


在過去,農民向來是以輪作(crop rotation)來防治玉米根蟲。但是在暱稱Bt的結晶蛋白(crystal protein,cry)透過轉殖技術植入玉米之後,農民開始有了不一樣的作法。


結晶蛋白源自於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暱稱Bt)。這種格蘭氏陽性桿菌,首先是由日本科學家石渡繁胤在1902年發現。在1976年,Robert A. Zakharyan發現蘇力菌的毒性是來自於所攜帶的質體(plasmid)。質體上的結晶蛋白基因,對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以及膜翅目的昆蟲都有毒性,甚至對某些線蟲也有效。


當昆蟲吃下含有蘇力菌孢子的農作物時,結晶毒素就會在昆蟲鹼性的中腸裡溶解,接著毒素就插入昆蟲腸細胞的細胞膜,使昆蟲腸穿孔而死。另外,蘇力菌也會在中腸裡繁殖,讓昆蟲死亡。


原本蘇力菌主要是應用於有機農業,農民將蘇力菌孢子灑在農作物上來殺死害蟲。但是,當科學家將蘇力菌質體上的結晶蛋白基因選殖出來,並以基因轉殖的方式做出了「Bt玉米」之後,Bt玉米於2003年引入,迅速贏得農民的喜愛並被大量採用。然而,自2009年開始,陸續發現玉米根蟲對Bt毒素產生抗性,影響了玉米的防蟲效果。


最近有一個研究,探討了在美國玉米帶(Corn Belt)廣泛種植抗玉米根蟲(Diabrotica spp.)的Bt玉米後,其保護效力下降的情形以及帶來的經濟損失。研究綜合了12年(2005-2016)的田間試驗和農民種植數據,發現Bt玉米的過度種植促使害蟲抗藥性上升(有些地區甚至超過50%),削弱了其防蟲效果,最終導致農民承受更高的成本和經濟損失。


研究團隊彙整了來自美國玉米帶10個州的農業大學試驗田,監測Bt玉米和非Bt玉米的害蟲損害程度;分析農民實際的種植決策;最後透過模型模擬不同情境下的最佳種植率(個體最佳 vs. 群體最佳)並與實際種植情況進行比較,計算經濟損失。


他們將玉米帶分為西部(Iowa, Illinois, Minnesota, Nebraska, North Dakota, South Dakota, Wisconsin)和東部(Indiana, Michigan, Ohio),會這樣區分是因為東部地區常採用輪作,根蟲壓力較低,而西部地區則有較多連作區,根蟲壓力較高。


他們發現,隨著Bt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根蟲對Bt毒素的抗性上升,導致Bt玉米的保護作用逐年下降。他們分析了六種常見Bt毒素(Cry3Bb1, Cry34/35Ab, mCry3A, Cry3Bb1+Cry34/35Ab, mCry3A+Cry34/35Ab, mCry3A+eCry3.1Ab),發現其效力整體下降。


而且,雖然Bt玉米有助於降低根蟲族群密度,但這種「區域抑制效應」並不足以彌補因為抗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根據模型,研究團隊發現,在2014-2016年間,若東部農民能將Bt玉米種植比例從50%降至18%,每年可節省約9.9億美元。西部地區的根蟲壓力較高,Bt玉米種植率較接近最佳水平,因此過度種植的影響較小。


透過模型分析,研究團隊得出對個別農民最佳種植比例應該是18%,而群體最佳種植比例是12%。但是實際上的調查,西部農民接近這個比例,但東部農民種植比例卻遠高於此(50%)!這意味著農民支付了高額種子費用,但防蟲效益有限。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種子市場遭到生技公司壟斷以及農民對根蟲壓力的錯誤認知。


美國種子市場高度集中,由孟山都(Monsanto,現為 Bayer)、Corteva、先正達(Syngenta) 等公司控制了主要種子供應。對這些公司來說,推廣所謂的「一體適用」的種子(抗蟲、抗除草劑、高產量統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利潤。但是,當種子公司將Bt抗蟲性與其他性狀(如除草劑抗性)綑綁銷售時,便會使農民難以選擇不含Bt性狀的優良品系。


農民對根蟲壓力的誤判導致他們傾向於購買「多功能種子」,即使該區域的根蟲壓力低也一樣。


這部分可以從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與從眾效應(herd behavior)來解釋。一方面,許多農民寧可多付錢買 Bt 玉米,也不願冒風險讓害蟲爆發導致減產。另一方面,如果周圍農民都在種 Bt 玉米,個別農民可能會跟隨,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害蟲監測數據決策。


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推動透明標示Bt種子溢價,讓農民清楚Bt玉米的額外成本與抗性發展趨勢,並促使種子公司提供更多樣化的品系選擇。


研究團隊也建議政府應該推廣整合性害蟲管理(IPM),如使用生物防治或輪作來減少根蟲族群。同時也應該推廣害蟲監測技術(如無人機監測),讓農民能夠根據實際害蟲壓力決定是否種植Bt玉米。


另外,雖然目前透過RNA干擾技術來抑制負責細胞內膜運輸的Snf7 基因(內體-溶酶體途徑),造成細胞無法正常運作,最終導致害蟲死亡的「DvSnf7技術」已獲核准並採用。但是研究團隊認為,根蟲對RNA干擾(RNAi, DvSnf7)的抗性很可能也會快速演化,因此對於任何新技術也需要避免過度依賴。


個人認為,對蟲來說,有無抗性是生死攸關的事,所以演化出抗性是無法避免的;如何減緩抗性的出現,才是需要費心的問題。


一般來說,Bt玉米的抗蟲性應被視為一種「公共資源」,如果過度使用,會導致「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即個體農民為了自身利益大量種植Bt玉米,忽視了群體的長期利益,促使害蟲更快適應並產生抗性。這篇研究提出,除了「公地悲劇」,種子供應鏈的壟斷與農民對抗蟲技術認知的不足,也促成了Bt玉米的過度使用。


這項研究揭露了Bt玉米過度種植所導致的問題,並強調任何技術的有效性均取決於適當的使用。目前東部地區的Bt玉米種植過量,不僅經濟上不划算,也加速了根蟲的抗性發展。他們呼籲,政府應透過政策引導、種子市場監管與農民教育來優化Bt玉米的使用策略,以確保該技術的永續性。


參考文獻:


Ye, Z., DiFonzo, C., Hennessy, D. A., Zhao, J., Wu, F., Conley, S. P., Gassmann, A. J., Hodgson, E. W., Jensen, B., Knodel, J. J., McManus, B., Meinke, L. J., Michel, A., Potter, B., Seiter, N. J., Smith, J. L., Spencer, J. L., Tilmon, K. J., Wright, R. J., & Krupke, C. H. (2025).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Lessons from compromised rootworm Bt maize in the US Corn Belt. Science, 387(6647), 984–98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m763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78會員
925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玉米根蟲是玉米主要的害蟲之一。牠的幼蟲以玉米根部為食,導致植株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下降,最後造成植株倒伏。在美國,估計玉米根蟲每年造成的總損失範圍介於10億到30億美元之間。 使用來自蘇力菌的Bt,雖然看起來似乎解決了問題,但很快具有抗性的玉米根蟲就出現了! 為什麼會這麼快呢?
Thumbnail
玉米根蟲是玉米主要的害蟲之一。牠的幼蟲以玉米根部為食,導致植株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下降,最後造成植株倒伏。在美國,估計玉米根蟲每年造成的總損失範圍介於10億到30億美元之間。 使用來自蘇力菌的Bt,雖然看起來似乎解決了問題,但很快具有抗性的玉米根蟲就出現了! 為什麼會這麼快呢?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介殼蟲大軍最近攻破我的城門,大舉入侵我的雞蛋花了,我也不得不添購軍火彈藥,希望能將他們一舉消滅在灘頭上。
Thumbnail
介殼蟲大軍最近攻破我的城門,大舉入侵我的雞蛋花了,我也不得不添購軍火彈藥,希望能將他們一舉消滅在灘頭上。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移居台東後,自家農地上總是雜草叢生,因為就算砍了草,沒多久就會長高,砍草速度永遠趕不上草長高的速度。因為怕草叢裡藏著蛇,我們在農地上走動時,一定都要穿著長雨鞋。說到蛇,連看到毛毛蟲都會淒厲尖叫的我,想到毒蛇更是忍不住顫抖,偏偏我們所定居的台東鄉間,充斥著野生動物,這裡當然也是毒蛇的棲息地
Thumbnail
移居台東後,自家農地上總是雜草叢生,因為就算砍了草,沒多久就會長高,砍草速度永遠趕不上草長高的速度。因為怕草叢裡藏著蛇,我們在農地上走動時,一定都要穿著長雨鞋。說到蛇,連看到毛毛蟲都會淒厲尖叫的我,想到毒蛇更是忍不住顫抖,偏偏我們所定居的台東鄉間,充斥著野生動物,這裡當然也是毒蛇的棲息地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Thumbnail
很多人說,玉米病蟲害很嚴重不可能無農藥。玉米吃重肥,無肥料種不起來。 我種的玉米:無農藥、無肥料、還能撐過秋行軍蟲。
Thumbnail
很多人說,玉米病蟲害很嚴重不可能無農藥。玉米吃重肥,無肥料種不起來。 我種的玉米:無農藥、無肥料、還能撐過秋行軍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