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你真的學對了嗎?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辦公室裡的「貴人」,真的是貴人嗎?

小劉剛進公司時,對職場充滿期待,公司資深前輩小李總是特別熱心,會主動告訴他:「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我,我跟老闆很熟,他很信任我!」

​小李也常常在新人或團隊面前,展現話語權很大,也時常拍拍小劉的肩膀說:「放心,我會幫你跟老闆說你的表現不錯。」這讓小劉很感激,也以為自己遇到了職場上的「貴人」。

但沒過多久,小劉發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

他無意間聽到同事們的討論,才知道小李經常在老闆面前批評其他同事的不足,甚至向老闆建議「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夠專業」,導致團隊成員的晉升與發展受到影響。

​「我還以為他是想幫我,原來.........」這才讓小劉真正認清了「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這句話,很多人在職場上卻誤用了「做人」的真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當「做人」變成向上管理的工具

這樣的人際手腕,短期內可能讓他獲得某些資源,但長期下來,卻只會讓團隊內部充滿不信任,甚至破壞組織文化。


📍 真正的「做人」是什麼?

✅ 「做人」不是討好,而是誠信與公正

做人並不是一味迎合上級,而是堅持做對的事,讓自己值得被信任。真正厲害的人,是能夠在團隊中建立公信力,而不是靠小手段來維繫權力。

✅ 「做人」不是操作,而是共好

與其花時間操弄關係,不如專注提升團隊績效。當你真正幫助團隊成長時,別人自然會看到你的價值,而不是靠小動作來提高自身存在感。

✅ 「做人」不是欺瞞,而是長久信任

能夠在職場上長久發展的人,往往不是最會說話的,而是言行一致、值得信賴的人。你的一句話、一次承諾,別人都會記住,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誠實和正直。



📍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不是職場手腕,而是一種格局

🌱 短視近利的人,靠「操作」獲得短期利益,卻失去長期信任。

🌱 有遠見的人,靠「共好」建立真正的人脈與影響力。



真正的職場高手,從來不會花時間在搬弄是非,而是專注於讓團隊更好,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價值創造者。

💡 你的職場生涯,想要短暫燦爛,還是長久穩健?

答案其實掌握在你自己的選擇裡。


#職場智慧 #團隊協作 #誠信領導 #向上管理與向下扎根​


20年的外商經理人經驗。這段經歷使我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和觀察的人,並能提供實用的業務和管理建議。我相信新知識就像拼大型拼圖一樣,需要仔細觀察,耐心尋找。透過深入的觀察和不斷學習,我才能將這些拼圖的碎片組合在一起,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洞察與建議。我致力於在我的專欄中分享這些洞察和經驗,幫助讀者在商業領域中取得成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主管,是否感到力不從心?團隊成員跟不上進度,讓你不得不親力親為?本文提供打造高成就感團隊的策略,從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給予成員空間發揮、允許錯誤並提供回饋,建立正向回饋機制,讓團隊成員真正學會思考、解決問題,提升團隊整體實力。
這篇文章探討自信與成功之間的關係,說明自信是成功的條件而非結果。文章提供建立自信的方法,包括先行動再進步、接受不完美、假裝自信直到真正自信等。此外,文章也建議停止內耗、專注於行動而非結果、記錄進步、運用積極的身體語言,以及與正能量的人為伍等方式提升自信。
這篇文章探討職場收入與個人市場價值的關係,說明市場重視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力、稀缺性及可衡量的成果,而非單純的努力或付出。文章提供提升個人市場價值的四個方法:累積市場需要的技能、學會展現價值、解決更大的問題,以及培養個人品牌與影響力,最終目標是讓收入與價值成正比。
農曆新年假期結束,許多人回到工作崗位,帶著新的期待與目標。然而,真正的改變並非始於設定目標,而是從「覺察」自身開始。文章探討如何透過覺察自身在時間管理、溝通模式和學習狀態等方面的盲點,進而調整職場節奏,提升工作效率,並在2025年迎接更好的自己。
農曆新年將至,不妨透過溫柔的自我反思,將2024年的經驗轉化為2025年的成長養分。文章提供一系列提問引導,幫助讀者回顧過去的成就、感謝自己的努力,並找出未來改進的方向與目標,最終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年。
從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領導哲學中,學習高效溝通的LUA心法:傾聽(Listen)、理解(Understand)、回答(Answer)問題。本文深入探討LUA在職場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克服挑戰,提升溝通技巧,建立專業形象。
身為主管,是否感到力不從心?團隊成員跟不上進度,讓你不得不親力親為?本文提供打造高成就感團隊的策略,從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給予成員空間發揮、允許錯誤並提供回饋,建立正向回饋機制,讓團隊成員真正學會思考、解決問題,提升團隊整體實力。
這篇文章探討自信與成功之間的關係,說明自信是成功的條件而非結果。文章提供建立自信的方法,包括先行動再進步、接受不完美、假裝自信直到真正自信等。此外,文章也建議停止內耗、專注於行動而非結果、記錄進步、運用積極的身體語言,以及與正能量的人為伍等方式提升自信。
這篇文章探討職場收入與個人市場價值的關係,說明市場重視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力、稀缺性及可衡量的成果,而非單純的努力或付出。文章提供提升個人市場價值的四個方法:累積市場需要的技能、學會展現價值、解決更大的問題,以及培養個人品牌與影響力,最終目標是讓收入與價值成正比。
農曆新年假期結束,許多人回到工作崗位,帶著新的期待與目標。然而,真正的改變並非始於設定目標,而是從「覺察」自身開始。文章探討如何透過覺察自身在時間管理、溝通模式和學習狀態等方面的盲點,進而調整職場節奏,提升工作效率,並在2025年迎接更好的自己。
農曆新年將至,不妨透過溫柔的自我反思,將2024年的經驗轉化為2025年的成長養分。文章提供一系列提問引導,幫助讀者回顧過去的成就、感謝自己的努力,並找出未來改進的方向與目標,最終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年。
從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領導哲學中,學習高效溝通的LUA心法:傾聽(Listen)、理解(Understand)、回答(Answer)問題。本文深入探討LUA在職場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克服挑戰,提升溝通技巧,建立專業形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大家覺得在公司工作是否需要和同事、上司及所接觸的人要有和諧關係呢?這是否一種職場生存之道? 在職場工作,真的需要和諧共處,才能夠容易完成工作。即使遇到一些合不來的同事一起共事,也需要想方法和他們溝通。究竟在職場上要和諧共處有什麼重要呢
Thumbnail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職場叢林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老話:「多做多錯」。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多做」,而是「做錯了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盲目地搶著當好人可能會害了你的前程。
【與其在職場中選擇當壞人,也不要當爛好人】 1. 沒有深思過的幫忙,其實是害人害己 2. 堅守自己的工作底線 3. 幫忙是要成為前進的助力,不是成為依賴 4. 借款不當擔保人,工作不當掩蓋犯 5. 我們不是聖人,幫助那些能幫助你的人 6. 不要害怕去要求別人回報
今天深深體會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工作態度不一定一樣, 有些人只求混口飯吃,把事情做完就好。 有些人講究事情最終達成的目的,追求把事情做對。 看待事情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你是否曾經想過,事情雖然做好但是沒有把它做對,結果下次還是要重新來過嗎?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職場上,同事是資源的競爭者,而長官則是資源的分配者。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性的幾個現象及看法,如不對人性抱有太高期待、當別人對你太好時要小心等。最後邀請讀者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其他文章,分享互動的方式。整髒的內容充滿了關於如何應對職場及人性的智慧。
Thumbnail
企業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通常對於特定人士/高階主管會設有旋轉門條款,以確保公司的營運機密不致外洩到競爭者手中。服務於單位中,雖並非每個人都會受這樣的法律條款所約束,但做到職位避嫌當是忠於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Thumbnail
職重服務是一個以人為本,基於數個對待人的基本價值,運用復健諮商的專業,透過就業或靠近就業的過程,促進社會參與及個體獨立的服務。
Thumbnail
做人,就應該正直。做事,就應該盡心盡力。 做人,要是沒法做到“正直”,為人處事勢必多所顧忌,必要時;得委屈求全。更極端的狀況時,有可能得先欺騙自己的內心,然後對他人說出不是真心的話,或是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反應;或是行為。有人會說,那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也是有人會說;做事容易做人難的原因。無論如何,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大家覺得在公司工作是否需要和同事、上司及所接觸的人要有和諧關係呢?這是否一種職場生存之道? 在職場工作,真的需要和諧共處,才能夠容易完成工作。即使遇到一些合不來的同事一起共事,也需要想方法和他們溝通。究竟在職場上要和諧共處有什麼重要呢
Thumbnail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職場叢林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老話:「多做多錯」。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多做」,而是「做錯了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在職場上,盲目地搶著當好人可能會害了你的前程。
【與其在職場中選擇當壞人,也不要當爛好人】 1. 沒有深思過的幫忙,其實是害人害己 2. 堅守自己的工作底線 3. 幫忙是要成為前進的助力,不是成為依賴 4. 借款不當擔保人,工作不當掩蓋犯 5. 我們不是聖人,幫助那些能幫助你的人 6. 不要害怕去要求別人回報
今天深深體會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工作態度不一定一樣, 有些人只求混口飯吃,把事情做完就好。 有些人講究事情最終達成的目的,追求把事情做對。 看待事情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你是否曾經想過,事情雖然做好但是沒有把它做對,結果下次還是要重新來過嗎?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職場上,同事是資源的競爭者,而長官則是資源的分配者。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性的幾個現象及看法,如不對人性抱有太高期待、當別人對你太好時要小心等。最後邀請讀者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其他文章,分享互動的方式。整髒的內容充滿了關於如何應對職場及人性的智慧。
Thumbnail
企業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通常對於特定人士/高階主管會設有旋轉門條款,以確保公司的營運機密不致外洩到競爭者手中。服務於單位中,雖並非每個人都會受這樣的法律條款所約束,但做到職位避嫌當是忠於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Thumbnail
職重服務是一個以人為本,基於數個對待人的基本價值,運用復健諮商的專業,透過就業或靠近就業的過程,促進社會參與及個體獨立的服務。
Thumbnail
做人,就應該正直。做事,就應該盡心盡力。 做人,要是沒法做到“正直”,為人處事勢必多所顧忌,必要時;得委屈求全。更極端的狀況時,有可能得先欺騙自己的內心,然後對他人說出不是真心的話,或是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反應;或是行為。有人會說,那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也是有人會說;做事容易做人難的原因。無論如何,